大數據時代的中國機遇
沈曉衛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參加第二屆卡內基-梅隆大學中美創新創業峰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去50年來,信息技術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大約每隔15年至20年信息技術就有一次重大突破。而自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變革以來已有20年時間,他認為,大數據將是信息技術下一次重大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
沈曉衛說,大數據主要包括社交媒體產生的數據,音頻、視頻、圖像數據和來自物聯網的數據。與商業交易等生成的傳統數據相比,大數據具有海量、快速、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等特點,規模呈指數級增長,給數據的采集、存儲、組織、查詢和管理都帶來許多挑戰。
沈曉衛指出,大數據的關鍵并不在“大”,而在挖掘其中蘊含的價值,“它是像石油一樣的戰略資源”。他表示,大數據已經在醫療、教育、零售、交通運輸等行業得到應用。例如,在零售業,對大數據的分析可以使零售商實時掌握銷售動態,迅速調整庫存,同時制定更加精準有效的營銷策略,使得最終消費者對于商業經營決策擁有前所未有的影響力,這將深刻改變傳統行業的運作方式并大幅提高行業運作效率。
沈曉衛認為,大數據方面的研究剛剛開始,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因此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有望在這一領域引領全球技術發展趨勢,其原因有三:
首先,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許多問題,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挑戰,都需要大數據這種創新方式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巨大的需求客觀上為中國大數據的研究提供了許多實踐機會。
第二,中國的人口和經濟規模決定了中國大數據的規模為全球最大,可為大數據研究提供許多創新角度,同時也意味著中國大數據分析的解決方案將同樣適用于其他國家,這將為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提供難得的機遇。
第三,目前全世界都缺乏大數據領域的技術人才和商業人才,而中國在大數據開發和應用方面的廣闊平臺有利于迅速培養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同時推動產生一批圍繞大數據形成的創業型企業,通過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之間的合作,中國有望站在大數據領域的技術最前沿。
沈曉衛認為,大數據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方面也將發揮重要作用。其一,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可以幫助解決中國城鎮化發展中面臨的住房、教育、交通等難題。例如,通過對交通流量數據的實時采集和分析,可以指導駕駛者選擇最佳路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其二,通過大數據的研究有助于推動鋼鐵、零售等傳統產業升級,向高端價值鏈發展。其三,大數據的應用可以幫助中國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迅速站穩腳跟,鞏固并提升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