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的功效與作用 細辛的神奇功效
細辛用量真不能超過3克嗎?怎樣使用好細辛?
近年來,發現一些中藥含有馬兜鈴酸,因馬兜鈴酸對腎臟的損害,導致不少人對中藥的毒副作用如臨大敵,其中細辛這味藥比較明顯。其實自古以來,對中藥的毒副作用就有爭議,細辛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細辛。
細辛有祛風,散寒,行水,開竅等功效。常用于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等。細辛既能外散風寒,又能內祛陰寒,同時止痛、鎮咳功效較佳;但使用不當,則反而會損害患者健康。
1、為什么自古以來,有“辛不過錢”的說法?
宋…陳承《本草別說》:“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多即氣悶塞,不通者死。”據考,半錢匕只相當于現代的1g。至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若單用末,不可過一錢。”雖然引用陳承的話,但將“半錢匕”改成“一錢”,“辛不過錢”來源于此,一錢大約為3g。“辛不過錢”顯然是一種“掐頭去尾”的說法。掐頭去尾得來的“辛不過錢”說法給臨床應用帶來了很多問題。然而,東漢時期張仲景《傷寒染病論》中小青龍湯中細辛的用量是1兩,根據“中國歷代度量衡量值表”(范吉平、程先寬《經方劑量揭秘》)換算關系,宋1兩=12.5g。《傷寒論》原書中細辛用量1?3兩,仍按 “中國歷代度量衡量值表”換算關系換算,東漢1兩=13.75g換算,細辛3兩就是41.25g。實際上,臨床用藥時,細辛用量超過3克的處方不少,似乎也沒有出現副作用,細辛的用量不能超過1g或3g,這顯然與臨床實際用量不符;但是臨床用細辛出現腎損傷或者其他不良反應的也不少,這到底是因為什么呢?難道是古代先賢們錯了?其實沒錯!先賢們有“若單用末”四字!實際上,如果細辛在復方中煎服,那用量就不受“不可過半錢匕”的限制。那么為什么細辛“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否則就會出事呢?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細辛的成份。
2、細辛的成份
中藥基本上都是天然藥物,每種藥都含有多種成分,每種成份都有其作用,這是中藥的優勢,也是其軟肋;尤其是植物藥,所含有的化學成分幾十種上百種,能起藥理作用的成分也有很多種。相較于化學成份單一的西藥,一味中藥就是一個處方。一種藥物中還往往存在相反效用的成分,如大黃中的蒽醌有瀉下作用,而鞣酸則有止瀉作用;所以,我們不能單用一種兩種成分來評判整個中藥的作用。細辛作為馬兜鈴科植物,細辛植物確實含有“馬兜鈴酸”和“黃樟醚”,馬兜鈴酸確實傷腎。但細辛還含有幾十種化學成分,這些成分中也有對腎臟有益的成分,如細辛中的細辛素,有抗腎病變作用,可以消除蛋白尿。日本人發現給腎病大鼠腹腔注射細辛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標。(小菅卓夫,等.漢方研究(日),1978,11:429)。所以,憑細辛含馬兜鈴酸,就認為細辛傷腎,而不知道細辛中含細辛素能“護腎”就會浪費了這味好藥。
3、細辛的藥用部位
同一個植物,不同的部位作用是不一樣的。蘇頌《圖經本草》言細辛“根細而味極辛,故名”。細辛不但以根命名,而且也以根入藥。《吳普本草》《名醫別錄》皆指出“二月八月採根”。《雷公炮炙論》更有揀去葉的修治要求,證明細辛的藥用部位是根而不是全草。
之所以不同藥物部位的作用或作用強度不一,是由藥物的化學成分及含量所決定的。馬兜鈴酸主要在細辛的葉子中,細辛的根莖部位中馬兜鈴酸的含量是非常低的,特別是北細辛的煎劑中是檢測不出馬兜鈴酸的。香港衛生署2004年6月18日的新聞稿中明確指出“細辛根在復方煎煮后,未檢出馬兜鈴酸。”
4、細辛的煎煮
在上文中提到,細辛還有一種有毒成分是黃樟醚,會引起呼吸麻痹,而且黃樟醚還有致癌性;那么,中藥細辛會不會引起呼吸麻痹及癌癥呢?會,但也不會!那又是為什么?
已有研究表明,植物細辛(全草干品),含有1--2.6%的揮發油,種類少則18種,多則33種。黃樟醚是細辛眾多揮發油中的一種,包含黃樟醚在內的細辛揮發油,不溶于水,在煎煮過程中,會隨水蒸氣揮發掉。黃樟醚揮發性非常強,經過幾十分鐘煎煮后,藥汁中基本不存在黃樟醚了,這樣的機理就解釋了:“若單用末,不可過半錢匕”的原因,也證明了水煎劑超過1錢(3g)可以用到12g以上量的合理性。
綜上所述,細辛是一味非常難得的中藥,可以治療很多疾病。但是,在臨床使用細辛時,要用水煎,并且要求煎煮的時間要長;用量很大時,最好先煎半小時以上。我在臨床使用細辛時,劑量一般都在15克以上,多年以來,并未發現患者中毒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