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的性格特點 魯智深的7個主要事例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其實是兩個文學形象,一個是渭州城小種經略府提轄,名叫魯達。另一個則是五臺山出家,二龍山寶珠寺的住持方丈花和尚魯智深。
除了這兩個形象而外,書中還隱藏著第三個魯智深,那就是修得佛道兩家正果的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因而,解讀“魯智深”的性格特點,還得從這三個文學形象入手,單講哪一個都不能全面準確地從性格特點方面理解這位梁山好漢。
那么,《水滸傳》中的“魯智深”又有哪些性格特點呢?
拳打鎮關西,暴力魯達還是俠義魯提轄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段故事,施耐庵為后世樹立了一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性格豪爽,不畏強暴,俠肝義膽的魯達。盡管此時魯達還沒有出家,但都以魯智深替代了這個角色,魯達反倒不太“知名”了。
其實,在《水滸傳》中,魯達、魯智深應當是兩個相互關聯的角色,嚴格來講,應當是兩個藝術形象。或者說,這是一個多重性格組成的人物。最終,魯達、魯智深將合二為一,演繹“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的故事。因而,“魯智深”具有多重性格特點。
我們不妨先從文本上解讀魯達的故事,并從這段故事中了解魯提轄的性格特點。
卻說魯提轄偶遇九紋龍史進、打虎將李忠,便帶著三人來到潘家酒樓喝酒,又遇到了金翠蓮父女。因為金二、金翠蓮父女的訴說,魯提轄仗義出手,資助了這對父女,幫助他們逃出了渭州城,然后,三拳打死了鎮關西鄭屠。
我們先且不論鄭屠到底該不該死,就以潘家酒樓、金翠蓮、金二這幾條信息來看,后文的潘金蓮、潘巧云,以及照夜玉獅子的主人金國王子便都隱藏其中了。
除了這幾條信息外,書中還特別交代,鄭屠的肉鋪在渭州城狀元橋下。渭州城大概是沒有狀元橋的,這一處信息暗點的是這個故事發生在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因為,這一年北宋科考,宋徽宗之子趙楷斬獲殿試第一名,也就是中了狀元。趙楷是宋徽宗第三子,也就是《水滸傳》中“自幼曾攻經史”的宋三郎。
鄭屠被魯達罵做“狗一般的人”,意思此人是與宋徽宗一般的人,也可以理解為宋徽宗的人。宋徽宗趙佶生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干支壬戌),就是個屬狗的。后來,魯智深吃狗肉、武松被狗吠,也是同樣的隱喻。
鄭屠做不了“狗一般的人”,這段故事中的“關西五路廉訪使”才是狗一般的人。《宋史·童貫傳》中說,蔡京為相掌權之后,為報答童貫暗中舉薦之恩,便極力推薦童貫做三軍統帥,去攻打青塘。蔡京推薦的理由非常充分,因為,童貫“嘗十使陜右,審五路事宜”。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段故事隱藏著深刻的歷史,并不是講一段鋤強扶弱的俠義故事。因而,解讀魯達性格特點,就必定得考察故事背后的故事,否則,就脫離了施耐庵設計這個人物的根本動機與深刻含義。
上文提到,“關西五路廉訪使”隱喻的是“審(隴右)五路事宜”的童貫,而在文本故事中,則是寫的魯達。
“廉訪使”在北宋時期確有這個官名,宋徽宗政和六年時,把原來的走馬承受公事改為廉防使者。“廉”與“覝”通假,就是察看的意思。童貫“審(隴右)五路事宜”,審,也即審察,同樣是察看之意。
無論是走馬承受還是廉防使者,其職責都是為皇帝察看邊事,巡察官員,報告邊情。這些官員依仗向直接向皇帝報告的職務便利無端干預邊事,欺壓邊將,魚肉百姓,無惡不作。所以,《水滸傳》中的“廉訪使”就是鎮關西的代名詞。
魯達在打死鄭屠之前,曾經罵道:灑家自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關西五路廉訪使就是鎮關西,鎮關西就是魯達。這樣理解,“拳打鎮關西”的性質就變了,魯達打死鄭屠,就是一種暴力行為。
這段故事中,魯達的性格是豪爽、俠義,鋤強扶弱。而附著在魯達身上的“關西五路廉訪使”,則是其“鎮關西”恃強凌弱、血腥暴力的性格特點。
魯達的性格特點為后文故事伏筆,是“花和尚”這個綽號的一大由來,也是智真長老對其性格斷言的一大依據。
逃出龍虎山,魯達原本也是一個妖魔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充滿玄機,施耐庵以多重手法,隱喻了“宋金海上之盟”的北宋亡國歷史,又牽連出大明王朝的一段秘史。鎮關西既是鄭屠,也是魯達,更是隱藏著的“狗一般的人”童貫。因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多重性格的人。
魯達出場時,施耐庵說他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一部貉褡胡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這樣的長相,后來被五臺山僧眾進一步描繪,是“形容丑惡,相貌兇頑”。但是,這樣的人一旦成為朋友,則是非常可靠的,遇到好人,則表現得十分的豪爽仗義,性急口快,胸無塊壘。
因而,聽說是惡了高太尉的王進的徒弟,魯達便二話不說,請他喝酒。史進的開手師父打虎將李忠磨磨唧唧,摳摳索索,便十分的瞧不起。魯達還見不得仗勢欺人者,更見不得受苦之人,極富同情心。金翠蓮父女的遭難,魯達既同情又憤怒,于是,仗義出手打死了鄭屠。
文本故事中的魯達是這樣的性格特點,但是,因為有文本背后的故事,我們便不得不留意書中的幾處細節,來認真領會施耐庵寫這個人物的寓意。
第一處細節,是魯達在潘家酒樓聽到了隔壁的哭聲便焦躁了起來,把杯碟碗筷全部摔著地上。酒保見了,不敢動怒,反倒是好言詢問。潘家酒樓不敢得罪魯提轄,前面的茶肆也任由魯達賒欠,“鎮關西”鄭屠在魯提轄面前更是唯唯諾諾。
這是施耐庵暗寫的“鎮關西”,魯達性情爽直不假,但兇悍霸道也是真。
第二個細節,就是在給金翠蓮父女川資時,說自己今日不曾多帶點出來,便向史進、李忠借了銀子。但是,第二天魯提轄送金翠蓮父女出門時,為何不帶點銀子出來呢?
這倒不是說魯達小氣,而是說這段故事不是為了突出魯達的仗義或者俠義,而是要寫一段“妖魔”的故事。
第三個細節最重要,這才是施耐庵要寫的“鎮關西”。
書中說,“金二”接著女兒的話,一再以“鎮關西”激怒魯達,魯達實戰聽不下去了,怒罵道:呸!俺只道那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腌灒潑才,投托著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
魯達在潘家酒樓說的這番話,后來加倍地罵給了鄭屠。而且,大街之上,卻是低聲的罵。為何說是低聲的罵呢?因為,渭州知府經過調查后,竟然不知道魯達為何打死鄭屠。假如有人聽見,就一定會把情況報告給渭州那些做公的。
那么,魯達為何不敢高聲喝罵,然后,像武松、楊志那樣先請公眾作證,再痛打鄭屠呢?因為,魯達打人的理由見不得人。
魯達投奔的是老種經略相公,然后做到了關西五路廉訪使,即便是在渭州城做一個提轄,地位也比鄭屠高。鄭屠同樣是投托了小種經略相公,恐怕還是一個官商,平日里與魯達很熟,但魯達豈能與“狗一般的人”為伍?這等殺豬賣肉的屠戶竟然也是小種經略相公的人,也敢叫做鎮關西,魯達豈不是大失顏面了?
所以,魯達在渭州城十分霸道,他才是文本故事中的鎮關西。
上文講到,魯提轄有童貫的隱喻,但是,他卻罵鄭屠是“狗一般的人”。其實,做過關西五路廉訪使的魯達,何嘗又不是“狗一般的人”呢?廉防使者(走馬承受)雖然肩負皇帝的使命,但卻隸屬于經略安撫使,這就是魯達說的“灑家自投老種經略相公”。魯達屬老種經略相公部下,而鄭屠同樣投托了小種經略相公,大家彼此彼此,都是“狗一般的人”。
而在“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中,施耐庵以吃狗肉,拿著狗腿玷污佛門,照應“拳打鎮關西”故事中的情節,此時的魯智深與魯達一樣,還是“狗一般的人”。
施耐庵為何要把魯達、魯智深賦予這么多的隱喻,寫成這樣一個性格特征十分復雜的人呢?因為,魯達原本就是一個從龍虎山伏魔大殿地窖里逃出來的妖魔。既然是妖魔,肯定就有妖魔的秉性,要演繹妖魔的故事。
亦佛亦道,魯智深俠肝義膽英雄豪邁
魯達打死了鎮關西,逃離了渭州城。但是,施耐庵卻在這個故事的末尾埋了一個伏筆,為魯智深的性格轉變和升華做了“預言”。
卻說渭州知府調查了魯達當街行兇,打死投托小種經略相公的屠戶鄭屠的案情后,便來到經略府,請示如何處置這件命案。小種經略相公說:
魯達這人,原是我父親老經略處軍官,為因俺這里無人幫護,撥他來做個提轄。既然犯了人命罪過,你可拿他依法度取問。如若供招明白,擬罪已定,也須教我父親知道,方可斷決。怕日后父親處邊上要這個人時,卻不好看。
小種經略相公不僅交代了魯達的來歷,還留下了魯達日后還將回到老種經略相公身邊,去邊上殺敵。
魯智深后來從東京大相國寺逃到了二龍山,與青面獸楊志一起,打死了鄧龍,占據了寶珠寺。魯智深為何偏偏遇到的是楊志,而不是其他梁山好漢呢?因為,楊志的出現意味著小種經略相公的“預言”開始要進入驗證階段了。
歷史真實中確有楊志其人,《三朝北盟會編》、《梁溪集》等史料中均記載了“招安巨寇楊志”的抗金事跡。這個楊志與魯達一樣,在種師道、種師中軍中擔任先鋒敢死隊隊長(選鋒首),率領先鋒敢死隊(選鋒軍)攻打幽州,抗擊金兵。
宣和四年(1122年),楊志跟隨種師道(《宋史》就叫他“老種”)攻打幽州。對遼國的進攻,就是童貫引出的“宋金海上之盟”,與金國聯合,夾攻遼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就是這段歷史的隱喻。所以,書中的“金二”,隱喻的就是照夜玉獅子的主人,滅掉遼國、北宋的完顏阿骨打第二子完顏宗望。
因為要隱藏這樣一段歷史,施耐庵便把“關西五路廉訪使”寫成了鎮關西,以魯達、“狗一般的人”暗藏了“宋金海上之盟”的始作俑者童貫。遼國被滅,金國迅速發起滅宋之戰,很快就滅掉了這個王朝。
趙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這一年干支丁亥,宋太祖屬豬。宋徽宗把祖宗基業喪失殆盡,不正是鄭屠殺豬、賣豬肉嗎?
金兵于宣和六年大舉進攻北宋,攻打幽州的部隊便投入了抗金保境的戰斗之中。這段歷史又伏藏在梁山兩次對曾頭市的作戰中,尤其是梁山第二次攻打曾頭市,魯智深、武松、楊志在“北地”會師。北地,就是《水滸傳》中的遼國疆域,段景住偷照夜玉獅子的地方。
按照《水滸傳》前七十回書的其他暗示,魯智深不但在北地抗金,還將再次回到東京大相國寺,奪了智清的長老之位,成就了佛門正果。并且,再度“遇林而起”,與發誓要“京國顯英雄”的林沖一道,參加東京保衛戰。
梁山一百單八將大聚義時曾經盟誓,要“替天行道,保境安民”。這是道家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天然使命,完成這一使命,一百單八將便“得道成仙”,上應天星。因而,魯智深將成就佛門正果。
魯智深的正果,早就被智真長老所預言。為了平息五臺山僧眾反對剃度魯達的聲音,智真長老真魂出竅,察看了魯達的過去和未來,對眾僧說: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兇頑,命中駁雜,久后卻得清凈,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
智真長老的話中,便藏有魯智深的道家正果,這個正果就是“上應天星”。梁山三十六天罡中,就有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同時,也藏有魯智深的佛門正果,那就是“汝等皆不及他”。
魯智深占據二龍山,做了寶珠寺的住持方丈,初步驗證了魯智深“汝等皆不及他”的佛門正果。重回大相國寺,奪了方丈之位,更成就了佛道兩家的正果。魯智深在佛門中的位置與智真長老齊平,五臺山所有的僧眾當然不及他了。
“魯智深”這個法號十分特別,佛門弟子怎么能姓“魯”呢?其實,“魯智深”本身就是一個佛道結合體,道家的出家人才稱姓氏,因而,施耐庵保留了魯達的俗家姓氏,以佛門法號為名,塑造了這樣一個亦佛亦道,佛道合一的人物。
因而,魯智深的性格特點是綜合了佛道兩個教派的隱喻意義。花和尚魯智深原本也是宋徽宗“革佛”的產物,與瓦罐寺的崔道成一樣,是一個被道教同化、異化的不佛不道怪物。但是,因為此人原本就是道家鎮鎖的妖魔,是三十六天罡之一。所以,智真長老說他“靈光一點,價值千金”,這點“靈光”指的就是魯達的“前世出身”,以及他后來的正果。
亦佛亦道,佛道合一,故事的步步推進,把一個“妖魔”煉成了成就佛道兩家正果的天罡星花和尚魯智深。“魯智深”最終的性格特點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俠肝義膽,英雄豪邁。
結語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是由魯達、花和尚魯智深、天罡星花和尚魯智深三個形象構成,或者說是一個人物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則又是妖魔——不僧不道——亦佛亦道漸次演進,不斷升華。
魯達原本就是一個妖魔,他身上的暴力傾向便是其主要的性格特征,在《水滸傳》特定的語境中,我們不妨把這樣的性格稱為“妖魔性格”。但是,梁山好漢又都是“替天行道”的上界星煞,魯達也就具備了從妖魔“還道”,最終上應天星的天然優良品格。因而,仗義豪爽,嫉惡如仇便是其性格的另一面。
魯智深入了佛門,其實是一個洗練妖魔性格的修行過程。這個過程也并不太長,從火燒瓦罐寺起,魯智深便由“不僧不道”而向“亦佛亦道”升華。做了二龍山寶珠寺方丈的魯智深,再也不是渭州城的魯提轄,性格不再暴戾兇頑,大有幾分出家人的慈悲。
但是,魯智深身上的佛門性格卻又在梁山被慢慢消磨,尤其是在攻打曾頭市的時候,揮舞禪杖,令金國人以及漢奸史文恭膽寒。施耐庵沒有泯滅魯達的妖魔性格,暴力殺戮的天性被再度喚醒。
然而,魯達的暴力殺戮針對的金國的兵馬,而不是渭州城的屠戶,桃花山的強人。正因為如此,魯智深才修得了佛道兩家的正果。抗金殺敵,保境安民,魯智深以佛門弟子的身份,回歸道家紫府。
魯智深是《水滸傳》中一個非常經典的形象,其性格特點也十分的復雜。所以,智真長老說他“命中駁雜”。駁雜,就是花的意思,所以,魯智深綽號花和尚。
花,其實就是魯智深性格特點最準確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