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港建造的六足機器人科技含量很高,將來可能會在月球上進行探索
踩著“梅花樁”,就能“走在地平線上”。背上背著一筐50斤重的橘子還能像風一樣走路,還能拖著三輪車甚至滿載的汽車.擁有這樣技能的不是江湖豪強,而是高科技的六足機器人。
這個六足機器人誕生于位于臨港國際創新合作區的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臺。它的發明者是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高峰教授。自2012年以來,每一系列六足機器人都經歷了近10次迭代,逐漸完善和成熟,并開始在一些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和大學教育中進行定制和應用。
據了解,高峰教授的團隊早在2008年左右就開始了雙足機器人的研發。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2012年終于研制出這款功能強大的六足機器人,可以在各種場景中發揮作用。上海交通大學與臨港管理委員會合作建立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臺后,團隊于2016年遷至臨港繼續研發和完善產品。
六足機器人項目研發團隊成員毛亨利介紹說,目前團隊開發的六足機器人有四個系列,每個系列都有重復迭代。“整體迭代周期還是比較快的。我們一般一年設計制造3-5臺,還在迭代過程中。”
日前,記者在位于臨港的實驗室看到,一大一小兩個六足機器人正在進行日常測試。小的叫“六條腿的小狗”,另一個是新開發的六條腿機器人“清福”。現場布置了青磚做的梅花樁,六足機器人“清福”精準的踩在每一塊青磚上,和靈波一樣輕松的通過了測試。當一個人站在他面前時,“清福”會主動繞開,通過“腹部”的多個雷達傳感器自動避開障礙物。
毛麗珍介紹:“這是一個基于視覺的機器人精確行走訓練測試,讓機器人在不同的地形中輕松行走。”
除了這些,六足機器人還有很多驚人的技能。讓機器人一句話就向前跑;幫助果農運輸水果,背上一筐50斤的橘子依然如風般行走。最近的一次實地測試表明,六足機器人“青葵”的牽引力足以拖滿一輛三輪車甚至一輛汽車,這只有在實驗階段的六足機器人才能做到。
在日常搬運重物的過程中,人們現在使用的都是帶輪子和履帶的車輛,一旦地面出現溝壑和洼地,運輸效率就會受到限制。這時仿生腿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目前,越來越多的社區單位、科技巨頭、教育機構選擇購買腿式機器人作為機器視覺和人工智能控制的研究平臺。高峰說,六足機器人不同于市場上的兩足和四足機器人。六足三角形穩定支點上的應力使其高度穩定和承重,非常適合在復雜環境中行走和工作。
毛亨利介紹,六足機器人根據應用場景分為幾種尺寸。大機器人是工業制造領域的大型并聯機器人。通過這種移動制造設計,可以在高鐵加工艙和大型飛機艙內完成在線復雜地形穿越,同時完成鉆磨作業。小型化機器人也是基于不同的場景,代替危險場景中的人完成一些探測和救援工作。
在實際應用中,六足機器人在巡檢、快遞、救災、盲人輔導和社會救助等領域也有很大的應用潛力。“在我們國家的太空月球探索中,現在有兩個腳機器人在太空和月球上進行探索。我們(機器人)可能在未來四五年內登陸月球,并且正在與太空部合作。”高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