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甘谷縣的歷史名人——要10個)
王進義,男,干湖甘谷八里灣人,1969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理學院、微全分析與納米技術研究室負責人.主要從事微全分析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及藥物學的研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David Geffen醫學院博士后.其間在該校H. R. Tseng與西門子Hartmuth C. Kolb教授實驗室從事了細胞、酶反應、DNA與蛋白質分析等大規模多功能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研究,并在加州理工Stephen R. Quake教授的微流控實驗室完成了芯片制作全過程的培訓及多功能集成芯片的設計、制作與相關問題的研究.研究成果已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Anlytical Chemistry》、《Chem. Commun.》及《Biomed. Microdevices》等雜志,并申請美國專利一項.其中,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的論文被國際著名雜志《Nature》作為前沿研究而報道.
馮浩菲,1942年生,甘肅甘谷八里灣人,歷史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古文獻研究室主任、教授,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詩經學會理事.享受特殊津貼.主要從事文獻學理論和傳統經學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代表性著作有《毛詩訓詁研究》、《訓詁學》、《古籍整理體式研究》.前兩書分別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獎,后一書被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定為全國研究生通用教材.
書中分為九大類,即關于詩的一般性問題、關于詩樂問題、關于六交、關于四始、關于《詩》史、關于《詩序》、關于《國風》、關于二《雅》、關于三《頌》.每大類之下又多遞分出若干小類,大小共百余論,歷代《詩經》論說中所出現的各種主要問題大都包括在內了.關于撰寫體例另見《例言》,此不贅述.
陳繼明,甘肅甘谷大石頭人.1984年畢業于寧夏大學中文系.任西北第二民族學院中文系教授.寧夏作協副.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2000年加入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短篇小說《月光下的幾十個白瓶子》獲首屆中華文學選刊獎.
王恩德 男,1948年8月出生,甘肅省甘谷人,黨員,教授,1977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一直從事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92年晉升為副教授,1998年晉升為教授.主要研究領域:計算機軟件體系結構、數據倉庫技術、多媒體技術
張智威,生于,祖籍甘谷,現定居美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博士.張智威一次性出資20萬元硬化巷道,當地黨委高度重視,全力配合,全村群眾投勞3000多人(次),捐款1.2萬元.目前,已硬化巷道2條550米,第3條110米即將竣工,同時安裝上了路燈.
范三畏,男,漢族,生于1952年7月,甘肅省甘谷縣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對先秦神話和隴右古史傳說有著長期深入的探索.其“伏羲神話與文化研究”系列論文曾獲甘肅高校94——95年度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所撰《曠古逸史——隴右神話與古史傳說》(“隴文化叢書”之一)獲得第十二屆圖書獎.
安鼎年,男,1931年12月20日生于甘肅甘谷,漢族,黨員.天津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1957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系給排水專業,同年入大學任教,從教43年.《工業水處理》、《離子交換與吸附》雜志編委;天津建委顧問,天津城建學院兼職教授. 有突出貢獻的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際IAWQ協會會員,載入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 14th Edition
石新貴,1947年6月生,甘肅甘谷人.歷任測繪大隊學員、技術員、政治處干事、干部股股長,司令部直屬政治部干部科干事、副科長、干部處處長.1985年10月任司令部直屬工作部副部長.1990年9月任直屬工作部政委.1993年3月在國防大學學習.1994年5月任第1技術偵察局政委,甘肅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少將軍銜.
魏曉妹 女,1957年8月生,甘肅甘谷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水量轉化理論與調控技術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1982年元月從原陜西機械學院水利系畢業分配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原西北農業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任教至今,并在本校在職攻讀研究生,分別于1992年和1996年獲得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工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1年曾兼任水建學院副院長,先后主管科研、研究生及本科生教學工作.2000年晉升為教授.現兼任農業工程學會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水利學會水文水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和《地下水》雜志編委、陜西省政協常委.
鞏作義,著名書法家,號渭舟,朱國山人九世孫,1950年生,甘肅甘谷縣人.南京大學畢業,著名書法家.現為書協會員、山東省書協會員、甘肅省書協會員、文物學會會員、山東水彩畫院副院長、山東教育學院書法客座教授、山東省慈善總會理事等職.出身于名門,受其先祖鞏建豐(雍正皇帝的老師、康熙皇帝的文學顧問)門風影響,自幼酷愛書法藝術,早年拜我國著名書法家魏學文、武克雄為師學習書法.學書始從漢碑入手,上溯鐘鼎、甲骨,旁及北魏刻石、晉、唐,到宋、元、明、清.其作品真、草、隸、篆各種書體盡皆自成一體,尤以隸書為上品.
陳云琳,女,籍貫是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1965年7月生于北京;1987年畢業于蘭州大學物理系磁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3-1999年在天津大學理學院和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9年2月在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獲得工學博士學位;1999年9月任副教授,同年進入南開大學物理學博士后流動站工作2001年出站,現在南開大學物理學院光電材料研發中心工作目前為 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 、 Optics Communications 、物理學報等學術期刊審稿人.
王奎祿 渭陽鄉小王家村 總裝核研所專家組組長 軍職少將
何喜奎 八里灣鄉徐家岔村 陜西機場管理集團 總裁
馬尚武 安遠鎮馬坪村 總后西北物資局副局長 大校
趙進余 大石鄉趙坡村 原二十八分部副參謀長
趙 亮 大石鄉趙坡村 陜西省高級法院高級法官
張敬貴 安遠鎮陽賽村 西安市鑫泰房地產開發公司書記
王海峰 渭陽鄉槐溝村 光大銀行西安分行經理
王世奎 安遠鎮 總后潼關車材庫政委 正團上校
程世雄 八里灣鄉中岔村 第四軍醫大學基礎部副政委 正團上校
李進福 大石鄉貫寺村 四醫大唐都醫院招待所所長 正團上校
嚴 宏 城關鎮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眼科主任 教授
張 偉 十里鋪鄉白云村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病理科主任 教授
郭世文 十里鋪鄉白云村 交大一附院神外科教授
王方晨 十里鋪鄉白云村 企業集團財務總監
18 李 青 安遠鎮李家堡村 《中華熱土》畫報社副總編
20 馬效忠 西坪鄉馬家山村 長慶油田合作項目部主任
21 黃曉東 城關鎮 長慶油田通訊處處長
22 駱建勝 新興鎮駱家莊 長慶油田處長
23 張學英 安遠鎮陽賽村 西安市房地局房屋托管所辦公室主任
24 王友仁 八里灣鄉魏家岔村 原西安理工大學基礎部書記
25 程全生 八里灣鄉中岔村 陜鼓集團駕校校長
甘谷籍黃埔軍人名錄
黃埔7期:
李 茂:甘肅甘谷禮辛鎮人.
黃埔9期:
王天中:字子和,時年24歲 ,甘肅甘谷縣北關人.
黃埔10期:
鞏葆貞:時年23歲 甘肅甘谷東街上巷書房院人.
姚汝崇:字效儒,時年23歲,甘谷縣北關人.
王定一:字兆西,甘肅甘谷人.
黃埔14期:
李景春:字繡天,時年24歲,甘肅甘谷禮辛鎮人,后遷居隴西.曾任國民黨三青團中央書記,解放后隨蔣去臺,80年代回到家鄉.
王育成:字鳴琴,1912年生,甘肅甘谷人.1939年畢業于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西安第七分校第十四期參謀班,曾任第十七集團軍騎兵旅參謀長、寧夏鹽池縣縣長.1944年任第十七集團軍第十一軍少將參謀長.1947年任第十七集團軍少將參謀處長.1949年9月23日在寧夏銀川起義.1951年在鎮反中被處決.八十年代獲.
黃埔16期:
馬維駿:字重*,時年21歲,甘肅甘谷禮辛鎮北山楊家灣人.后隨馬步芳去土耳其.
黃埔17期:
王樹德:字輔民,時年22歲,甘肅甘谷北關謝家人.
黃埔18期:
侯思祖:字孝則,時年24歲,入18期一總隊學習,甘肅甘谷盤安鎮人.
黃埔21期:
安鼎臣:甘肅甘谷人.
原世銳:時年22歲,甘肅甘谷盤安鎮原家莊人.
毛友義:字子良,時年23歲,甘肅甘谷盤安鎮南坡寺人.
王定一:時年22歲,甘肅甘谷盤安鎮人.
蒲樹政:字德一,時年25歲,甘肅甘谷東街大寺門巷人.
黃埔23期:
謝志義:字哲*,時年24歲,甘肅甘谷縣西三十里鋪王家寨子人.
黃埔軍校西安七分校12期
李正德:字令節,甘肅甘谷禮辛鎮人,陸軍少將.曾任國明黨內蒙特派員兼保安司令,解放后為蘭州市政協委員,于2005年11月去世.
李克義:甘肅甘谷禮辛鎮人,解放后任新疆農三師農科所農藝師,現退休在新疆.
李明剛:字清芳,甘肅甘谷禮辛鎮人,曾任國民黨四十二軍連長.現退休在家.
黃埔軍校成都三分校:
李 果:甘谷西關人,十八期騎兵科畢業.
賈 璞:甘肅甘谷禮辛鎮人,已去世.
左旋肉堿是脂肪代謝過程中的一種關鍵的物質,能夠促進脂肪酸進入線粒體氧化分解。可以說肉毒堿是轉運脂肪酸的載體。在長時間大強度運動中,肉毒堿提高了脂肪的氧化速率,減少了糖原的消耗,同時也延緩了疲勞。
左旋肉堿是脂肪代謝過程中一種必需的輔酶,能促進脂肪酸進入線粒體進行氧化分解。脂肪如果不進入線粒體,不管你如何鍛煉、如何節食,你都不能消耗它(脂肪)。
左旋肉堿作為脂肪酸β-氧化的關鍵物質,能夠在機體內除去多余的脂肪及其他脂肪酸的殘留物,使細胞內的能量得到平衡。左旋肉堿在減肥過程中真正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規定的健康減肥三大標準:不厭食、不腹瀉、不乏力。
如果運動量(能量消耗)不大,脂肪消耗不多,只是增加左旋肉堿并不會增加脂肪的氧化功能,故而對減肥并無幫助。
一般情況下(運動量不是很大),人體會自行合成足夠的左旋肉堿,不會出現左旋肉堿缺乏的問題。
只有在運動量很大,如運動員或運動健身人士,單位時間內能量消耗較多,脂肪氧化供能“流量”較大時,才有可能(很多研究報告支持,也有研究報告否定)出現左旋肉堿合成“相對不足”的情況。此時,額外服用左旋肉堿,擴大運輸車隊(載體)的規模,在單位時間內給工地(線粒體)運送更多的磚(脂肪酸),顯然有利于氧化消耗掉更多的脂肪。
左旋肉堿不是減肥藥,它的主要作用是運輸脂肪到線粒體中燃燒,是一種運載酶。要想用左旋肉堿減肥,必須配合適當的運動,控制飲食。
從1912年算起,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短短20來年,就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群體雛形,有的學校還接近世界優秀的教育水準,雖說一些學校建于之前,但其蓬勃發展時期卻是在。其中既有私立也有公立,既有教會學校也有職業學校,起點很高,一開始就以世界現代教育為標準,培養了無數的國家棟梁之才和各行各業的精英人物。如此短的時間內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這在世界教育歷史上都是奇跡。
其中,有13所教或天主教會創辦的大學,稱得上當時的世界級大學。它們是燕京大學、齊魯大學、東吳大學、圣約翰大學、之江大學、華西協和大學、華中大學、金陵大學、福建協和大學、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滬江大學、嶺南大學等。這些大學直接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在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示范與導向作用,為培養了大批知識界的精英,在教育界和社會上產生深遠影響,為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非常遺憾的是,在1952年院校大調整中,這些教會大學逐漸融入其他大學,它們的名字也隨之成為時代的記憶和歷史的一頁。
燕京大學
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創辦于1916年,由華北地區的幾所教會大學合并而成,包括北京匯文大學、通州華北協和大學、北京華北女子協和大學,分別由美國長老會、美以美會、美國女公會、公理會、英國倫敦會等合辦,初期名為“北京大學”。司徒雷登1919年任校長后,對學校進行了改革并把學校更名為燕京大學。隨后開始建設新校區,向社會各界募捐。經過幾年的努力,該大學成為當時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曾與哈佛大學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學社,在國內外名聲大噪。
在教學思想上,該校不強調教教育,實行自由教學。從1929年起,正式設立了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總共有近20個系。它的教授與畢業生主要活躍在的教育界、政界和宗教界,包括埃德加.斯諾、雷潔瓊、吳文藻、馮友蘭、錢穆、周作人、鄭振鐸、冰心等一大批重量級人物。
燕大誕生于五四時期,作為那個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代表,一開始便與學生愛國運動結下不解之緣。存在的33年間,這所大學在教育方法、課程設置、規章制度諸多方面,對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中,燕京大學被撤消。大陸國民遷臺后,燕京大學在被并入中文大學的崇基學院。在大陸,其資產由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學,工科并入清華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并入北京政法學院(今政法大學)。校舍由北京大學接收,現在其建筑仍為燕京大學古跡。
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Fu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5年由羅馬教廷創辦,20世紀初與北大、清華、燕京并稱北平四大名校,擁有濃厚的天主教色彩。胡適、翁文灝、季羨林、鄭振鐸等名師都曾在輔仁任教。1952年在高校調整過程中被撤銷,其校舍劃入北京師范大學的北校區。人員與系所編制則分別并入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大學、政法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
1960年在復校,全名“天主教輔仁大學”,簡稱輔大,位于新北市新莊區。作為知名的私立大學,當代輔大依然馳名于海內外華人社會,除了曾為戒嚴時期校園的突破口以及重鎮之外,迄今亦已成為少數在法政界、學術界、傳媒界、文藝界、紡織業界、體育界皆擁有廣大知名校友的私立大學,包含一名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為數可觀的院士、國手以及國會議員。大陸比較熟知的文藝界人物如賴聲川、胡茵夢、吳佩慈、吳小莉、蔡依林、吳奇隆等,都出自輔仁大學。
齊魯大學
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為山東教共和大學,為1904年至1952年在山東省辦學的一所教會大學,由來自美國、英國以及加拿大的14個教教會組織聯合開辦。鼎盛時號稱“華北第一學府”,與燕京大學齊名,有“南齊北燕”之稱。大陸許多知名學者如老舍先生、歷史學家顧頡剛、墨學大師欒調甫、戲劇學家馬彥祥等紛紛到此執教。
作為當年外國人在創辦的十三所教會大學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調整中,齊魯大學也同樣難逃被撤銷的厄運,原校址今為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其各學科分別被并入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藥科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
雖然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同處在山東,但是這兩所著名大學在歷史上幾乎沒有關聯。齊魯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教會大學,它與山東大學是兩所不質、不同風格、不同命運、相互獨立的大學。富有戲劇性的是,齊魯大學的校園最終成為了山東大學校園,這兩所著名高校的校史在2000年走到了一起。
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20世紀初第一所民辦大學。于1900年由教監理會在蘇州創辦,其法學教育在當時飲譽海內外,是第一所西制大學。
1952年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與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江南大學數理系合并為蘇南師范學院,同年定名為江蘇師范學院,在原東吳大學校址辦學(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改辦為蘇州大學)。東吳大學在上海的法學院,并入華東政法學院(今華東政法大學),會計系并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今上海財經大學)。1951年在復校,也是第一所私立大學。復校后,東吳大學仍秉持“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校訓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辦學理念,培育“樸實熱誠堅毅,專業通識宏觀”的青年學子。金庸先生就畢業于東吳大學。
圣約翰大學
上海圣約翰大學(Saint John's University)前身是創建于1879年的圣約翰書院,1905年升格為圣約翰大學,是近代最著名的大學之一,也是在華辦學時間最長的一所教會學校。1913年,圣約翰大學開始招收研究生,1936年開始招收女生,后來發展成為一所擁有5個學院(原來的4所加上后來的農學院)16個系的綜合性教會大學,是當時上海乃至全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入讀者許多多是政商名流的后代或富家子弟,而且擁有很濃厚的教會背景。
圣約翰大學是首個全英語授課的大學,以“光與真理”為校訓。有“東方哈佛”和“外交人才養成所”之雅稱,創下了教育的多項第一。該校培育了林語堂、張愛玲、鄒韜奮、顧維鈞、宋子文、榮毅仁、劉鴻生、貝聿銘、施肇基等一大批影響歷史的杰出人物。1952年,圣約翰大學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約翰大學原校址給華東政法大學,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歷史長河。震旦大學震旦大學(Aurora University)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在上海創辦的著名教會大學,是近代著名高校。由神父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匯天文臺舊址創辦。所設學科有語文、象數、格物、致知四門。震旦是印度對舊稱,英、法文校名分別為Aurora和LAurore。
建校初始,學校以“廣延通儒,培養譯才”為宗旨。校方強調注重文藝、崇尚科學、不談教理的辦學方針,提倡“學生自由研究之風”,即倡導學術、思想自由,并采用“挈舉綱領,開示門徑”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先后培養了戴望舒、何振梁、徐悲鴻、翁文灝等一批知名人物。
1952年,院系調整,震旦大學一樣難逃被肢解的命運,各院系分別歸并上海市各有關高等學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
之江大學
之江大學(Hangchow University)是教美北長老會和美南長老會在杭州聯合創辦的一所教會大學。也是的十三所教大學之一,在高校中有一定歷史地位,林漢達、金仲華、朱生豪(翻譯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廳接管,美籍教員離校回國。1952年因高校院系調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師范學院、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之江大學宣告結束。
金陵大學
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是美國教會美以美會在南京創辦的教會大學。教育家陶行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哲學家方東美、文學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于此。是第一個向請求立案并獲批準的教會大學。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對外人在華所辦大學編類中,金陵大學是教會大學中唯一的A類,持有金陵大學學位的畢業生有資格直接進入美國大學的研究生院。是當時社會評價為“最好的教會大學”,享有“江東之雄”、“鐘山之英”之美譽。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金陵大學撤銷建制,主體并入南京大學,其余院系參與組建南京農學院、南京師范學院等高校。其歷史檔案劃歸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將校址從四牌樓舊址遷至金大鼓樓校址。
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LingnanUniversity)前身為格致書院,開創了華僑教育的先河,由美國教長老會于1888年在廣州創辦,當時以錢樹芬為首的一批愛國校友倡議接辦學校,同年7廣東批準,學校收歸人自辦,并正式改名私立嶺南大學,逐漸發展成為南方著名的大學。1927年4月學校宣布停辦。1952年嶺南大學在院系調整中與國立中山大學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組成現在的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
洗星海、廖承志、梁羽生、陳香梅等著名人物均畢業于嶺南大學。
華西協和大學
華西協和大學是成都乃至西部所建立的第一所現代化意義的大學。抗戰時期,這里成為保存、延續高等教育命脈的圣地之一。這里是我國牙科學的發源地,享有了“東亞第一”的美譽,其文理哲各科在當時的西南地區也是處于頂端的位置。
學校成立之初在西方著名教育家波爾頓、張伯倫的指導下,華西協合大學的組織方案、專業設置、課程計劃、教育管理等都采用了當時英美較為先進的水平。與四川通省大學堂(四川大學前身)的“中西并重”相比,華西協合大學可以說是“全盤西化”的。它所實施的教育以西學、神學為重,其教員大多來自英、美、加三國。
學校的組織管理按“協合”的原則,仿照牛津、劍橋大學的體制,實行“學舍制”,即每個差會建立和資助自己的學院,管理自己的資金和設備;學校則提出教學大綱,制定錄取、考試標準,使集中化與個性化相結合。這個創造性的體制既解決了各教會提供資金、設備和相互的協調工作,也反映了現代大學的特點,保證了學校在育才方面擁有獨立的辦學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