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風瘦馬 古道西風瘦馬圖片大全
●【04《次北固山下》】課文
天凈沙·秋思①
文 |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①,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③人在天涯④。
①選自《全元散曲》。馬致遠(約1251-1321以后),號東籬,一說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
②[昏鴉]黃昏時將要回巢的烏鴉。
③[斷腸]形容悲傷到極點。
④[天涯]天邊,指遠離家鄉的地方。
【譯】枯藤纏繞著老樹,樹枝上棲息著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有幾戶人家。在古老荒涼的道路上,秋風蕭瑟,一匹疲憊的瘦馬馱著游子前行。夕陽向西緩緩落下,極度憂傷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
【賞析】“傷春悲秋”,是我國古典文學中表現得最繁多最豐富的情感,而文人們似乎更偏愛“悲秋”這種情緒。在這繁博的悲秋詩文中,最悲的莫過于馬致遠的那首俊逸疏宕、別具情致。
短短二十八字,簡約而深遠地描繪了一幅凄涼動人的深秋晚景圖:枯藤纏繞,老樹棲鴉,小橋溪水,溫馨人家,邊關古道,颯颯西風,羸羸瘦馬,濃濃暮色,踽踽游子,斷腸天涯。看似溢滿了蒼涼、凄楚、衰殘、落寞意緒的單獨畫面,一旦貫串而成一帙秋景長軸,整個靜態的畫面就仿佛立刻有了靈魂和生命。那四海跋涉的艱辛,那人在旅途的孤獨,那夕陽西下的凄愴,那歸期難卜的無奈,種種況味,幽幽思緒,一齊涌上心頭。于是化景為情,情從景出,抒發了那個飄零天涯的游子在冷秋思念故鄉、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羈旅行愁,游子思歸”的凄苦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這篇千古絕唱的“秋思”,美得讓人心醉,痛得使人心碎。《天凈沙?秋思》的高度審美藝術成就,在元朝當代就產生了轟動性效應,時人周德清將其推崇為“秋思之祖”,清代美學大家王國維則譽之為“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這些評價,并非溢美之辭。
文因情而生。《天凈沙?秋思》所表達的是“羈旅行愁,游子思歸”的凄苦之情,這一傳統主題歷來為人們所認同,是毋庸置疑的。
詩為志而存。孔子云:“士志于道。”儒學確立了中國文人的基本思想觀念和道德標準,因而中國古代文人大多都有著以道自任的強烈使命感。許多儒士就把讀書、修身、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惟一的目標。在元代文人中,馬致遠可以說是傳統情結最深的一位。他出生于金朝的中都,年輕時熱衷功名,“且念鯫生自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有“佐國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負,希望憑借自己的才能做一番事業,流芳青史。然而,馬致遠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貴族統治中國的時代,他們認為儒生無用、“用儒亡國”,連科舉也廢除了,知識分子被降到與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短短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失意、痛苦、悲傷、孤獨,一切衷腸,皆系于這十種意象之中了。作為游子的詩人,“夕陽西下”時,仍“斷腸”“古道”,“西風”又“瘦馬”,人何以堪? 這位游子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是什么使他羈旅異鄉?是什么使他斷腸天涯?是長期的漂泊,是人生的失意,是入仕的理想,是壯志的難酬。
可是,儒仕心中的渴望、寂寥、失意、苦悶、哀怨情郁于衷,總要找個方式來排解痛吐和傾訴表現出來。于是,他們只能用枯禿的筆“以舒其佛郁感慨之懷”。既如此,筆者就不慮鑒賞家的批評和傳統觀點的羈絆,不揣淺陋地作出這樣的推斷:《天凈沙?秋思》一文中恬靜明麗的“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圖,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即一種“君臣相知相遇”所共創的“歌舞升平”的理想王國和人生終極。可以說,馬致遠的這首散曲最集中地表現了元代文人共有的清寂愁苦的情懷以及因看不到希望而失意苦澀的憂郁。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言切切也。但是,在元代那個充滿種族歧視和階級壓迫的黑暗制度下,知識分子壯志難酬,這種“理想王國”和“人生終極”卻是不可實現的,難怪作者要發出“斷腸天涯”的悠悠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