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宮帝王之妾 《駙馬的試婚丫鬟》
明朝隆慶年間有一個大臣,名叫徐鵬舉,他的正妻不幸去世了。為了保證內宅的穩定,徐鵬舉決定將自己的小妾立為正妻。按理說這樣的事情朝廷沒必要過問,結果萬萬沒想到不久之后朝廷就斥責了徐鵬舉,還把徐鵬舉的妾室的誥命夫人之位奪走了。
皇帝的決定讓徐鵬舉非常生氣,皇帝自己的親媽杜皇后也不是嘉靖帝的發妻啊,她也是從康嬪到康妃一步步爬上來的。怎么先帝把妃變成皇后就沒錯,自己反而有罪了?
首先,我國古代的妾和妃的地位在家庭中并不完全相同。
按照常理來說妃就是皇帝的妾室,如果皇帝不許百姓或者大臣扶正妾室,那么自己也不可以把妃子變成皇后。但是實際上卻并不是這樣的。妾這個詞在誕生開始就有奴的意思,而妃則不同,它具有匹配、正妻的意思。比如太子妃這個詞里的妃子就是太子的妃匹與正妻的意思。
既然是太子妃,那么將來成為皇后也是可以的。
在古代,皇帝的妃雖然是皇帝的妾室,地位遠超百姓或者大臣的妾室。雖然是妃子,但是這些妃子可都是皇帝冊封的,說白了,她們可是有這身份“證”的。這就猶如大臣官職一樣,妃子同樣有自己的職位、職責,當然不能和大臣們的妾室相同了。
其次,皇帝把妃子變成皇后挺“合禮法”
在我國古代,普通人把妾室變成正妻很難,要受很多條件制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受法律約束與輿論約束。受“禮無二嫡”的思想影響,在我國古代民間,如果這個人不是因為年齡太大了還沒兒子、正妻已經死了很多年,是很難把妾變成正妻的。
為什么朝廷如此討厭民間百姓或者大臣們扶正妾室呢?這是因為百姓或者官員的妾室大多是婢女甚至妓女出身,真正完全出自良家的非常少。也正因為如此,歷朝歷代認為妾室地位卑賤的人會很多。例如唐朝皇帝就在法律中說道,妾室大多是卑賤之人,即使是出身良家,也不配和發妻相提并論。
在這樣的背景下,扶正妾室為妻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以唐代律法為例,五品以上的官員在正妻死了以及有庶子的情況下才能考慮把某庶子的生母立為正妻。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發現,無理由地扶正妾室有時候是要挨罰的。即使是已經達標,在道德的約束下,合法扶正妾室的官員也會被詬病。唐德宗時期的官員杜佑就因為正妻去世很多年之后,扶正了有兒子的妾室,還被多人批評指責。
不過,皇帝在扶正妾室方面就沒有這些百姓或者大臣的擔憂,因為皇帝可以利用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根據實際情況鉆“禮無二嫡”的空子。不是說不可以有兩個嫡妻嗎?那很好解決,把之前的嫡妻變沒了不久可以了。在我國的史書中,這種情況非常多。比如,乾隆帝的孝賢皇后病逝后,嫻妃那拉氏就成了皇后。唐高宗的王皇后被廢之后,武昭儀就成了皇后,而換皇后的理由可是隨皇帝自己來說了。
不過,在扶正這個問題上,大臣們可真的是矛盾。皇帝不扶正妾室,一大群人包括會吵吵嚷嚷,擔心皇帝后繼無人,后宮不寧。但是換到大臣自己身上,那扶正妾室就是大罪過。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皇帝自己就是禮法,這也正是封建王朝的大弊端了。
最后,皇帝把妃子扶正帶來利益。
其實在古代,反對皇帝扶正妃子的人很少,因為這不但是皇帝的家事,還因為出言反對很得罪人。除了批評魏文帝立郭貴嬪為后的棧潛,批評唐高宗立武昭儀為后的褚遂良等大臣之外,真正不會見風使舵的人少之又少。這些大臣心里很清楚,很多時候皇帝想扶正某妃為皇后,就要提前搞好關系。
因為這些妃子都會有子嗣,一旦這些妃子做了皇后,那么這些妃子的兒子就很有可能變成太子。只要投靠他們,那以后就很有可能飛黃騰達。比如唐高宗時期的李義府就是因為支持武昭儀做皇后而發跡的。有了這一層,很多時候可能皇帝自己都不著急扶正妾室,大臣們反而會比皇帝更著急。
總而言之,百姓或者官員扶正妾室的行為會被禁止,而皇帝扶正妃子為皇后的行為被支持,是因為封建社會君臣地位不平等、地位差距以及妃嬪扶正的禮法利益等因素造成的。這也足足反映出,古代社會的不合理之處了。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