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師范學院 長沙師范學院怎么樣
羅婷 周明俠 屈曉軍
百年的長師,是一首慷慨激昂的詩;百年的長師,也是一篇辭采華美的賦……
毛主席最尊敬的老師、無產階級革命家、共和國教育事業奠基人徐特立先生于1912年創辦的長沙師范學院,如何能歷經百年仍風華正茂,一句話:“豈惟儒者功,實系斯文脈。”
文脈之源,源于湖湘文化。
(荷花池故址石碑)
長師最初的校址,在長沙城北荷花池。據清同治《長沙縣志》載,“池上建遠香亭,匝以回欄,池中雜植芰荷 ,旁架飛橋,環砌花墻,為游憩勝地。”我們可以想象:每到盛夏,荷葉田田,荷花朵朵,荷香漫漫,湖湘學人、文人墨客閑來相會,真是“落花情長輕搖扇,怎記夢中落花瓣。”這所學校,也許是臨著千年的荷池故地,也許是沐著時空隧道里的依稀芬芳,煥發出勃勃生機,呈現出格外強勁的發展勢頭,老師們辛勤耕耘,換得季季桃李芬芳,再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盛況。
文脈之始,始于圣人奠基。
(徐特立與長師師生在一起)
徐老曾說:“我是一個極不愛寫文章的人。”但是,文章合為時而著,徐老一邊推行“教育救國”實踐,一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不僅成為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更成了真摯淳樸的詩人和有遠見卓識的文章家,五卷本的《徐特立文存》即是最好的體現。詩以言志,徐特立發出了“丈夫落魄縱無聊,壯志依然抑九霄。非同澤柳新秭弱,偶受春風即折腰”的豪邁誓言,現存的30篇《校中百詠》,無不體現出他對學生的春風化雨和潤物無聲;歌以傳情,“莫謂鄉村阻力多,盤根錯節須能手。莫謂鄉村館谷薄,樹人收獲金如斗。”“靜心學業,靜心學業。發放我歷史之光榮,效忠祖國,效忠祖國,永獲光榮果。”《長沙縣立師范畢業歌》《周南女校校歌》等,更體現了徐老對學生的諄諄告誡和殷殷期望。
在長師,流傳著家喻戶曉的“窗戶報”故事。田漢和張懷、黃芝岡、曹典琦、周竹安等愛好文學的同學,經常在自修室的窗戶上貼一些打油詩,引得大家圍觀。一次興起,竟將首之龍和黃竹村兩位老教師的姓名嵌進了打油詩,引得兩位老夫子勃然大怒,后經徐校長反復開導,才消了老夫子的怒氣。徐校長看到大家對文學創作的興趣,便因勢利導,鼓勵大家多寫有意義的、言之有物的詩文。隨后,《晨鐘報》《晚鐘報》《祖鞭報》等“窗戶報”,便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成了大家潛心創作、公開展示的新天地。
田漢(長師第1班學生,著有二十卷本《田漢文集》)對戲劇有著濃厚的興趣,徐校長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給予及時的鼓勵和熱情的幫助,一有機會就帶著田漢等人到長沙文廟看文明戲,鼓勵他們創作和排演話劇;徐校長還把自己的購書折借給田漢,任他選購喜愛的書籍,在購書折上記賬,由自己付款。田漢從15歲在《長沙日報》上發表處女作《新教子》,到以后決心從事革命戲劇的創作與活動,并一步一步成長為中國革命戲劇運動的奠基人和戲曲改革事業的先驅者,這與徐特立校長的循循善誘分不開。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期間,姜濟寰與兒子姜治方的合影)
在原創詩歌《田漢之歌》中,有這樣一段話:“無力購書,徐校長親自把購書折交到你手上;為你代交膳食費的,是繼任校長姜濟寰。”這里的姜濟寰,便是長師的第三任校長。在《舊師之死——悼念姜濟寰先生》一文中,田漢這樣回憶:“與其是作為政治家的姜先生,毋寧是作為教育家的姜先生。他在長沙師范校長時代的講學,特別是關于陽明學的闡揚,對于學生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由此可見,這位二十歲曾中過秀才的姜先生,是個為學生稱道的國學大家。
除了徐特立和姜濟寰,長師還匯聚了教育家朱劍凡、周士釗,“紅色管家”熊瑾玎,倫理學家楊昌濟,歷史學家周谷城、吳相湘,著名學者柳午亭,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易培基,詩文作家曹孟其等一大批學者名流,他們像一盞明燈,引領學生走進文學殿堂,踏上文藝創作的康莊大道。
(《紅色中華》報創刊號)
1931年11月,受毛主席指派,周以栗(長師講習科學生、后任長師教師)負責創辦紅色中華通訊社(新華社前身),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向外播發新聞。1932年,周以栗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主編。《紅色中華》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機關報,也是我國在人民政權下創辦的第一份中央報紙,是黨和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重要武器和工具。作為第一任主筆和主編,周以粟雖然主編《紅色中華》的時間比較短暫,前后不到兩個月,但其對報紙的創辦與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1935年版《義勇軍進行曲》手稿)
東北淪陷,平津危機,華北告急……抗日救亡,成為每一個不愿做亡國奴的中國人發自心中的呼喊。1934年秋冬,田漢以筆為槍,化悲憤為吶喊,寫就了一部喚起全民族抗戰意志的劇本《風云兒女》,以及《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悲壯的、充滿戰斗激情和必勝信念的歌曲,生動表達了中華民族同仇敵愾的信心和決心,吹響了抗敵救國的戰斗號角,成為一首凝心聚力的時代戰歌,迅速在國內外廣為傳唱。
1938年,熊瑾玎(曾任長師教師,著有《熊瑾耳詩草》)受周恩來委派,參與創辦《新華日報》,擔任總經理,這位“紅色管家”廣辟財源,使之從未因原料和資金不足而停刊。柳湜(長師第6班學生,著有《柳湜文集》)主辦《全民抗戰》,廖沫沙(長師第11班學生,著名作家、雜文家,著有《廖沫沙文集》《廖沫沙雜文集》)編輯《抗戰日報》《救國日報》,黃源洛(長師第13班學生)創作反映日本侵華題材歌劇《秋子》,鼓舞將帥斗志,鼓舞民眾起來抗戰。沖鋒陷陣,長師男兒鐵骨錚錚。
(陳子展所著《詩經直解》《楚辭直解》)
20世紀30年代初,身居上海的陳子展(長師第3班學生),以“楚狂”“楚狂老人”等筆名,書寫了大量詩歌、小品、雜文、文藝評論。他的雜文短小精悍,針砭時弊,其辭鋒之犀利、諷刺之辛辣、識見之廣博,在當時文壇堪稱翹楚,和魯迅、周木齋、徐懋庸等著名雜文家齊名。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從事《詩經》《楚辭》研究,著有 《詩經直解》《楚辭直解》。他自己直言 “一生所在,唯此兩書”,學界譽之“詩騷直解堪千古”。
在考古界,譚維四(長師第7班學生)絕對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曾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曾主持發掘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給世人留下了無與倫比的文藝瑰寶。其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
在軍界,開國大將許光達(長師第11班學生)被譽為“共產黨人的明鏡”,其“三爭”(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爭著干革命、抗日戰爭爆發后爭著回國抗日、在延安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干得風生水起的時候爭著上前線)熱血滿腔、譽滿邊區;其“三讓”(讓銜、讓級、讓位),體現的更是胸懷“國之大者”,令人無限景仰。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任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國防部副部長的他,不僅積極開展裝甲兵的組建和訓練工作,還帶頭開展軍事學術研究,在著述《許光達軍事文選》中,他提出機械化是陸軍發展的必然趨勢、沒有技術就沒有裝甲部隊等重要觀點,強調政治工作與技術工作相結合、軍事訓練與實戰需要相結合,推進了裝甲兵事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
篳路藍縷,薪火相傳。新中國成立后,姜國仁繼任學校校長,主政23年,將長師鑄造成湖南“幼師的搖籃”。大家都知道她是女革命家、教育家,殊不知,姜老還是延安懷安詩社的成員,是頗有聲望和影響力的女詩人。任校長期間,由于一心撲在幼兒師范教育事業上,她這段時期的詩作,多以幼教為主題。如1950年,她作了一首《幼教二十韻》:“幼教是基礎,學前育人苗。嬰兒如潔玉,全賴人工雕。”1953,她又作詩兩首,《贈首屆幼師班畢業生》:“事業非難卻又難,育人莫作等閑看。循循善誘摸情性,塑造靈魂豈一般。”“要做人師先教己,身教優于言教多。幼小心靈無雜念,一言一行善觀摩。”據《長沙晚報》副刊編輯王俞統計,姜老公開發表過的詩作,收集到的有300余首,在其自費編印的《雪鴻集》里收集有216首。
(“荷花池”文學社榮獲全國“十佳”文學社團)
為活躍文學氛圍,長師建有“荷花池”學生文學社,辦有《荷花池》文學刊物。2002年7月,荷花池文學社榮獲“全國十佳學生文學社團”稱號。2021年,長師大三學生唐培源的文學處女作《喂,你要靈感嗎》,發表在《芙蓉》的第3期上,顯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喜人景像。
為順應新時代新文科發展趨勢,在原有相關師范專業基礎上,2021年長師正式組建文學院,由于上承百年文脈,文學院發展勢頭頗為強勁,過程順風順水,前途欣欣向榮。“荷苑講壇”“荷苑文學沙龍”等平臺奮力助推“幼學-家學-女學”“中外文學與女性批評”“紅色文化與文藝創作傳播”和“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等學科方向和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2022,學校獲批“田漢文藝與紅色文化傳承”省級社科普及基地,漢語言文學成功躋身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吮吸千年傳統文化營養,賡續長師百年文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意氣風發,我們昂首闊步,迎接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再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