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待的意思 迫不及待的簡單意思
《甄嬛傳》雖然是部宮斗劇,但導演卻仍舊十分細致地將甄嬛與皇帝、果郡王之間不同層次之間的情感展現出來了。
選秀的時候,因為甄嬛長得像純元,因此皇帝毫不猶豫就選中了甄嬛。
兩人恩愛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甄嬛得知“宛宛類卿”的真相,一氣之下出宮去了甘露寺,這才有了和果郡王那一段“婚外情”的故事。
甄嬛回宮之后,便誕下了龍鳳胎,還給孩子們分別取名為“靈犀”和“弘曕”。
如果龍鳳胎的名字連起來讀,會發現這其實就是甄嬛背叛皇帝的證據。
《甄嬛傳》之甄嬛
最初的時候,皇帝選中甄嬛純粹是因為她長得像純元皇后,選秀的時候,秀女是不準抬頭看皇帝的,因此甄嬛當初并不清楚皇帝的樣貌。
后來甄嬛一直稱病不出,皇帝與甄嬛的兩次偶遇,一次是在除夕夜的倚梅園中,另一次便是在御花園的杏花微雨里。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在這春暖花開的時節,甄嬛別出心裁地用簫吹了一曲《杏花天影》,而皇帝還假借“果郡王”的名義,與甄嬛邂逅了幾次。
初遇之后,皇帝難得地享受起了談戀愛的滋味,也給足了甄嬛耐心和溫柔,他并未將甄嬛直接傳召過來承寵。
從這里便可看出,皇帝對待甄嬛的感情,從一開始就與別人是不同的。
尤其是皇帝這樣特殊的身份和經歷,一路手足相殘、爭權奪位才走到這個至尊之位,他已經很難這樣平等地去學會如何愛一個人,但他卻還是給盡了甄嬛盡可能的用心和尊重,比如說湯池沐浴、椒房之寵。
皇帝的后宮女人,大多數都是在物質層面和皇帝相處的,而甄嬛與皇帝之間的相處,卻是精神方面的共鳴,這也是她一直以來都能深得皇帝寵愛的原因,以至于皇帝在皇后宮里過夜的時候,讀起兩句詩來都能第一個想到甄嬛。
縱觀甄嬛、華妃、皇后幾人之間與皇帝之間的相處方式,足以發現,甄嬛在皇帝心中,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皇帝無時無刻都在想念甄嬛,其實是因為他無時無刻都能夠記得純元皇后。
比如說純元會吹簫、純元會跳驚鴻舞,而甄嬛的存在,便很好地彌補了純元去世的遺憾。
但甄嬛也是有自我的,她聰明伶俐,博學多才,能夠與皇帝談古論今,有審美情趣,也有著對人性的把握,以至于皇帝到后來還和甄嬛一起談論政事。
總的來說,甄嬛與皇帝之間,是有情感互動的。
最開始的時候,甄嬛吸引皇帝的是自己那張臉,之后是她的才華、智慧,再到最后,皇帝真正被她那獨一無二的個性所折服。
甄嬛是個心性極高的女子,不論她先前和皇帝如何風花雪月,在封妃儀式上,甄嬛才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純元皇后的一個替身而已,這對一向心高氣傲的甄嬛來說,簡直是個致命的傷害。
從那一刻起,甄嬛心中的四郎便徹底死了,于是便有了后來去甘露寺修行一事。
看透了皇帝的涼薄之后,甄嬛在深宮后院的情感無所依托,于是后來在甘露寺修行時,便與果郡王有了茍且。
在《甄嬛傳》中,果郡王不論是從出身、性格,還是從他對于愛情的態度來說,都是一個堪稱完美的男人。
在刀光劍影的宮廷斗爭中,果郡王從小就家庭幸福,母親還是父親專寵的皇妃,果郡王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從沒有吃過什么苦頭。
在精神與物質方面都得到滿足之后,果郡王一直自由自在,游山玩水,安穩度日。
從性格上來看,果郡王風流倜儻,會對女孩說些甜言蜜語,心中有著愛情至上的想法。
見識過的事情和女子越多,果郡王就越想找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子為伴,一般的女子是極難打動她的。
除夕夜晚,果郡王和皇帝同游倚梅園,就將甄嬛掛在梅花樹上的小人像偷偷藏了起來。
像甄嬛這樣,將小像掛在樹上祈福的女子并不多見,從這里開始,果郡王就對這個祈福的女子抱著幾分好奇的心思。
最開始的時候,甄嬛一直稱病避寵,就算是后來在倚梅園見到皇帝,甄嬛也是迫不及待地躲了起來,這一點也讓果郡王對甄嬛另眼相待。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甄嬛和果郡王都是屬于同一類人,那就是不看重榮華富貴和權欲利益,只渴望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愛情。
甄嬛在出宮以前,礙于兩人的身份擺在那里,因此果郡王只得一直將自己的感情藏在心里。
但這份感情對于果郡王來說,始終都是藏不住的,于是甄嬛前腳才出了宮門,果郡王馬上便跟著過來了,不但幫她關照遠在寧古塔的家人,在第一次來甘露寺見甄嬛時,還專門給甄嬛帶來了朧月的畫像。
果郡王深知甄嬛對女兒的思念,還特意帶了制作衣裳的材料,讓甄嬛親手制作了朧月的周歲生辰禮物。
除了朧月以外,甄嬛最掛念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了,果郡王后來還帶來了甄遠道的書信。
甄嬛當時和骨肉、父母分離的痛苦都是拜皇帝所賜,而這些困境,果郡王都事事巨細地為甄嬛打點到位了。
果郡王一直默默守護著逆境中的甄嬛,是因為甄嬛是他的軟肋,是他一直放不下的女子。
正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在果郡王這里,最難過的就是“情”之一字。
甄嬛選擇果郡王,除了被他熾熱的情感打動之外,果郡王還為她提供了許多物質上的幫助,同時還有精神陪伴與共鳴。
不管是情感需求還是物質需求,在當時那個條件下來說,果郡王就是跌落人生谷底的甄嬛最合適的選擇。
兩人合婚以后,甄嬛身上便有了果郡王的骨肉。
但許是天意弄人,果郡王的死訊傳來,甄嬛又設計重新獲得了皇上的寵愛,而皇上也一直都誤以為這對龍鳳胎真的是自己的孩子,也不知道甄嬛在宮外時背叛了自己。
“靈犀”與“弘曕”
太后也知道,甄嬛當初是懷著身孕回宮的,甄嬛初期也一直隱藏的很好,皇帝和后宮妃嬪從來都沒有懷疑過甄嬛與果郡王之間的關系。
就算眾人覺得甄嬛的胎像與月份似乎對不上時,也被甄嬛一句“懷了雙生子”而輕松帶過。
在回宮之后僅僅七個多月的時間,甄嬛就誕下了一對龍鳳胎。
可巧甄嬛在生產以前受到了葉瀾依的驚嚇,再加上本來就懷著雙生子的原因,所以甄嬛就以早產的借口真正打消了皇帝的疑慮,再加上槿汐趁機順著皇帝的喜悅,說雙生子的到來寓意大清天下安泰,皇帝也覺得這是上天眷顧自己,如此就再也沒有懷疑過雙生子的身世。
皇帝在欣喜之余,還親自為皇子擇了個名字,叫做“弘曕”。
如此看來,皇帝是真心疼愛甄嬛,愛屋及烏,自然也對兩人的孩子給予了無限的寵愛。
“弘曕”二字,有鴻雁高飛的意思,可見皇帝對這個皇子是寄予厚望的,而公主的名字,皇帝則留給甄嬛來取。
甄嬛思考了一會兒,便脫口而出,將公主的名字喊做“靈犀”。
皇帝一聽,臉上也是笑逐顏開,心領神會地以為“靈犀”是代表了自己和甄嬛數十年來“心有靈犀”的意思,但實際上,皇帝的想法是有些自作多情了。
甄嬛心知,自己誕下的雙生子其實是果郡王的血脈,因此心里此時此刻想到的自然也是果郡王,給公主取名“靈犀”,其實也和皇帝沒有半點關系。
甄嬛真正想“心有靈犀”的人并不是皇帝,而是果郡王。
當初還在宮外修行的時候,甄嬛曾經與果郡王一起到舒太妃的住處合奏過一曲,那時候甄嬛還沒有接受果郡王的心意,而舒太妃就對兩人說過,只有心有靈犀的兩個人,才能真正彈出這首曲子當中的情意來。
這就說明,其實那個時候,甄嬛與果郡王也是郎有情,妾有意,只不過兩人還沒有真正捅破那一層窗戶紙而已。
再到后來,甄嬛與果郡王兩人互訴衷腸,確認了關系以后,果郡王再次帶著甄嬛來面見自己的母親,還向舒太妃表明了兩人的關系,舒太妃再次提到了“心有靈犀”。
難得的是,舒太妃對甄嬛的事情還是比較開明的,她非但沒有反對兩人在一起,反而還祝福了甄嬛,說道,“本當是情意相通的人才有靈犀”。
而這句話也是甄嬛當時的真實感受,因此當即就承諾會將舒太妃的這番話銘記在心的。
因此甄嬛給公主取名為“靈犀”一事,其實是想起了果郡王,想起了與果郡王在宮外的那些時光,她也想借著“靈犀”這個名字,和果郡王做到“心有靈犀”。
此外,這對雙生子的名字喚做“靈犀”、“弘曕”,將這兩個名字的第二個字的讀音放在一處連起來讀,就是“犀”、“曕”,其實就是桐花臺上的“夕顏”。
在《甄嬛傳》中,每個人物都有一種對應的花與其相聯系,比如說皇后喜歡牡丹,作為百花之王,牡丹代表著雍容華貴,而皇后因為庶出的身份從小被冷落,所以極看重自己皇后的正室地位。
眉莊喜歡菊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飄落北風中”,她的性格就像菊花一樣端莊大方,淡泊清高,而甄嬛卻偏偏喜歡“薄命”的夕顏。
后宮妃嬪都將夕顏認作是一種不好的寓意,但偏偏甄嬛卻很喜歡。
果郡王和甄嬛兩人曾在桐花臺上見過面,那時候甄嬛看著夕顏出了神,果郡王便跟甄嬛說起,這個花叫做夕顏,但因為壽命極短的緣故,一直被人厭惡。
但甄嬛卻對這個花給出了不同的見解,并說到自己喜歡這種花。
果郡王母親舒太妃原本也喜歡夕顏,現在甄嬛也愛上了它。
兩個人在桐花臺上無人打擾,一路從鮮花談到了愛情,這場相遇也成為了甄嬛果和郡王兩人之間的秘密。
夕顏之花開一夜花,不能見光,其實就像甄嬛與果郡王的愛情不為世人所接受,但就如果郡王所說的那般,“開在心里面的夕顏是永遠也不會除去的”。
即便果郡王對甄嬛的感情見不得光,卻依舊會在心里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在兩人心里,夕顏就是果郡王和甄嬛的兩人愛情的象征,兩人在歷經桐花臺共賞夕顏一事后,甄嬛對果郡王的態度也漸漸有了改變。
《甄嬛傳》中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華妃有一次因為蜀錦做的衣服上面繡的是夕顏而大發雷霆,后來華妃還將這件衣服命人送給了當時她最討厭的甄嬛。
夕顏是薄命之花,蜀錦這般珍貴的東西,還是要送到當時風頭兩無的華妃娘娘手里,那些繡娘又怎么敢犯下如此疏忽大意?
這里面其實就是果郡王做的手腳,目的就是為了通過華妃娘娘來將這件衣服送到甄嬛的手里。
如果華妃能夠按照計劃來走的話,那么這件衣服就會順利到達甄嬛手中。
如果華妃把蜀錦留下,那么大概率也是會將這件衣服銷毀的,華妃這樣心高氣傲的人,又怎么會容忍這樣的不祥之物穿在自己的身上?
而甄嬛收到這件衣服的反應,也如果郡王所預料的那般珍惜和喜愛。
“夕顏”兩字,顯然就是果郡王與甄嬛之間那象征愛情的花朵,同時也借指了兩人那見不得光的私情——在夜晚時分悄悄開放,又在凌晨時凋敗閉合,注定永遠也上不了臺面。
取名字時,甄嬛也是有自己私心的。
“靈犀”和“弘曕”不能正大光明地認祖歸宗,自己不能與愛人相伴相守,這兩件事情都成為了甄嬛終身的遺憾,于是只能從某些方面來為兩人的感情尋找一些彌補。
“夕顏”變“犀曕”,便是甄嬛和果郡王兩人相愛的證明,凌云峰上的時光,成為了兩人一輩子聊以慰藉的記憶,但最終也只是成為了回憶。
從皇帝懷疑兩個人的關系開始,甄嬛和果郡王的結局就注定了會很凄慘。
皇帝手下的血滴子夏刈偷聽到了準噶爾部的可汗摩格與私底下威脅甄嬛,要向皇帝告發甄嬛和允禮私通的事情,夏刈之所以偷聽甄嬛的行蹤,這便說明了,從不知道什么時候起,皇帝對甄嬛就已經不信任了。
許是從后宮中開始傳出來雙生子可能不是龍種的流言之后,皇帝對甄嬛的信任就開始動搖了。
甄嬛躲過了“滴血認親”的險關,但果郡王卻沒有躲過皇帝對他的考驗。
在此之前,皇帝還直接問過果郡王,“你對朕的女人,到底有沒不軌之心,你與熹妃到底有沒有茍且之事?”
果郡王選擇裝醉來回避此事,皇帝還直接大怒指責道,“你不該有。”
再到后來,未及通報,果郡王就闖進了皇帝的大殿,說自己寧愿去領兵攻打準噶爾,也不能將甄嬛送去和親。
從果郡王闖進來的那一刻起,皇帝就確認了果郡王有覬覦甄嬛的心思,他非死不可,而后便派甄嬛給果郡王送去了毒酒。
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果郡王和甄嬛都想著把生的希望留給對方,但果郡王選擇自己喝下毒酒,保全了甄嬛。
對于皇帝來說,是果郡王覬覦皇嫂,是果郡王自己該死。
或許這是最好的選擇,但這對甄嬛來說,卻是最痛苦的選擇。
皇帝曾親眼目睹了太后與隆科多的茍且之事,他從小就厭惡背叛。
對于果郡王和甄嬛的感情如何,皇帝并不清楚,也沒有什么實質的證據。
如果甄嬛寧愿自己去死,活著走出去的人是果郡王,或者甄嬛寧愿和果郡王一起去死,跟著果郡王殉情,那便說明,兩人之間的感情已經超越了生死階段,那么等待甄嬛一家的,必定是滅頂之災。
回宮后的甄嬛,果然做到了如槿汐所說的那般“狠而無心”,她不但利用腹中的胎兒斗垮了皇后,自己成為了后宮最大的贏家,甚至還聯合葉瀾依對皇帝下了毒手。
甄嬛親眼看著自己的心上人死在懷里卻無能為力,想必甄嬛此時早已恨透了皇帝。
為了報仇,甄嬛在皇帝臨終之前,不但揭發了妃嬪與侍衛私通的事情,甚至還故意將沈眉莊與溫實初的私情也抖了出來,幾乎是活活氣死了皇帝。
在皇帝死后,甄嬛不想自己的親生兒子當皇帝,后來便將養子弘歷推上了那個至尊之位,這才有了之后的乾隆皇帝。
甄嬛為了讓乾隆對自己放下戒心,便提出要將雙生子中的弘曕過繼給果郡王,一來是為了給果郡王延續香火,同時也是為了消除乾隆皇帝的疑心,最重要的,就是為了讓雙生子認祖歸宗。
參考資料:《甄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