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鍋上的螞蟻 熱鍋上的螞蟻猜成語
文 | 二掌柜
馬云的兄弟們已經慌亂無比。當央行副行長潘功勝代表四部門指出螞蟻集團法律意識淡薄,藐視監管后,螞蟻集團的公告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現了“對抗”二字。筆誤的背后,馬云跟他的兄弟們已經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螞蟻到底錯在哪里?未來的螞蟻將爬向何方?那些螞蟻的跟隨者們,他們還能在熱鍋上繼續裸奔嗎?
不久前,遼寧本溪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案件,判決遼寧恒仁農商行違法放貸。擁有牌照的銀行違法放貸背后,這家銀行的不良率超過33%,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24.94%。這意味著這家銀行的杠桿率已經沒法算了,而發出去的貸款超過三分之一都是收不回來的爛賬。
馬云看到恒仁農商行的數據恐怕又要說,傳統的銀行思維依然難以防控信貸風險。
螞蟻集團的核心資產借唄、花唄的不良率為1%,低于工商銀行的不良率。螞蟻是怎么做到的?其將消費者的行為大數據變成精準放貸的基礎資產。同時,螞蟻將個人的隱私數據在信用約束方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轉化成降低不良的利器。
螞蟻在沒有銀行牌照的裸奔狀態下,通過技術和數據擊穿了傳統銀行的信貸成本冰山,一步步改變了信貸生態,獲得超額的監管套利。螞蟻集團的借唄、花唄成為信貸的先鋒,兩家的資本金為160億。按照《巴塞爾協議III》規定,核心資本充足率6%的標準,螞蟻集團的信貸業務可以放16倍杠桿,整體信貸規模2666億。
可是螞蟻集團在通過技術和數據擊穿信貸成本冰山的同時,還擊穿了信貸的杠桿底線。按照螞蟻集團信貸余額2.15萬億測算,螞蟻集團的杠桿超過134倍。134倍的杠桿意味著任何的風險都容易讓螞蟻集團陷入危機之中。
螞蟻集團的信貸沒有走傳統的抵押杠桿之路,而是通過ABS的方式,將杠桿變成了可以復制的、沒有安全閥門的永動機。任何一家跟螞蟻集團合作的機構出現問題,都容易引發整個螞蟻集團資金鏈的系統風險。在不斷奔跑的路上,螞蟻集團將可以突破規則,甚至變成超級規則的制定者,最終大而不能倒。
現在,擺在馬云面前的兩大問題:隱私數據是螞蟻集團的資產嗎?沒有螞蟻集團的高杠桿支持,阿里系的超級交易怎么持續保持增長?
變成熱鍋上螞蟻的,不只是馬云,京東、騰訊、美團、滴滴等巨頭都在金融的道路上像螞蟻一樣不斷前行。現在國內所有做平臺生態的企業,螞蟻一樣的金融集團都是他們的終極目標。當他們的流量天花板出現之后,甚至不惜跟小商販們爭搶一捆白菜或者幾顆蘿卜的錢,因為這里所有的流量,都是一條條可以精準信用化的行為數據,最終都變成他們金融化的利器。
資本擴張的道路上,螞蟻集團只是一個先行者。螞蟻集團的身后還有無數只美團、滴滴等不斷尾隨的螞蟻們,他們同樣已經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有序的競爭絕不允許無序的擴張,相信監管的達摩克斯之劍絕不僅僅指向螞蟻集團,同樣會高懸在那些螞蟻集團的跟隨者們的頭上。面對熱鍋上的螞蟻,也許,老百姓會說:他們是琢磨鳥拉痢疾,嘴硬身子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