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三杰 文學復興后三杰及代表作品
文藝復興三杰,究竟誰最牛!?
說起文藝復興三杰,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拉斐爾·桑西。咱們先從這三人的相貌和年齡說起。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米開朗基羅·迪·羅多維喬·博那羅提·西莫尼(1475—1564年),拉斐爾·桑西(1483—1520年)。
列奧納多·達·芬奇
從年齡上看,米開朗基羅比達·芬奇小20多歲,而拉斐爾比米開朗基羅小將近10歲,比達·芬奇小30多歲。
雖然年齡差得比較大,但這三個人活躍在同一個時期,彼此也很了解對方的情況。
那么,這三個人里面誰最牛?
想必大多數人會覺得達·芬奇最牛,其次是拉斐爾。
為什么會覺得達·芬奇最牛呢?
這個嘛,當然是因為達·芬奇名氣最大啊。他名氣大不就是因為他很牛的緣故嗎?一般人都會這么想的吧。
不過,至少在歐洲古典美術史上,繪畫方面公認的第一牛人其實是拉斐爾。
雕塑方面公認的第一牛人是米開朗基羅。
拉斐爾前派,簡而言之,是一場旨在“回復到拉斐爾之前的時代”的美術改革運動。他們否定的東西,實際上是西方繪畫的古典主義藝術,而“古典主義藝術”等同于“拉斐爾”。
拉斐爾《椅中圣母》,1514年佛羅倫薩庇蒂美術館藏
拉斐爾是教科書。
英國有個皇家美術學院,拉斐爾前派的人最初也在這里學習古典繪畫,他們看不上一成不變的學院派藝術——“我們要畫更有新意的畫”。因為有否定學校教科書的意思,所以他們的流派命名為拉斐爾前派。
明明說要回復到拉斐爾之前的那個古老的時代,怎么算是有新意呢?
我們現在看來不覺得有什么新意,但在那時恰好相反,舊時代的畫反倒更有新意。
即使現在,學西方油畫的人也都得從拉斐爾學起。這時可沒列奧納多·達·芬奇什么事。而且也沒有什么“列奧納多前派”。
你現在知道拉斐爾有多牛了吧。
一般來說,在歐美達·芬奇名氣更大,但要說到“誰是西方古典繪畫大師”,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拉斐爾。
不過,拉斐爾本人對達·芬奇相當崇拜,當看到達·芬奇在畫《蒙娜麗莎》時,他也忍不住山寨了一幅,向偶像致敬。
《弗納利娜的肖像》拉斐爾
既然如此,為什么拉斐爾的風頭會蓋過達·芬奇呢?
這么說起來,其實達·芬奇沒得到當時市場上的評價。若說證據,得說說在他活躍的時代,對藝術家而言最高榮譽是什么。
文藝復興三杰都是意大利人,若說接到誰的訂單最有面子,那肯定是來自羅馬教皇的訂單啊。
接到羅馬教皇的訂單,在梵蒂岡留下作品是最了不起的。在當時那可是走上了藝術家的人生巔峰。
拉斐爾在梵蒂岡留下過自己的作品。米開朗基羅也留下過,非但如此,他甚至還設計了梵蒂岡的圣伯多祿大教堂的拱頂。
那達·芬奇呢?
沒他啥事。他沒有作品留在梵蒂岡。
既然大家都覺得達·芬奇名氣最大,那你們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呢?
達?芬奇《蒙娜麗莎》,1503—1519年,巴黎盧浮宮
達?芬奇他的作品少到離譜,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達?芬奇
要是繼續舉例,我覺得《巖間圣母》也可以加上,差不多就是這些了。
《 巖間圣母》達·芬奇
確實,關于達·芬奇的各種八卦雖然知道得不少,但對他的作品卻了解得不多。
總之,說達·芬奇是靠《蒙娜麗莎》一夜爆紅并不為過。
說到《蒙娜麗莎》,這幅畫,據說他一直把這幅畫帶在身邊。
所以達·芬奇不僅帶著《蒙娜麗莎》在意大利轉悠,去法國時也不忘把它帶在身邊,還在盧浮宮博物館展出過。
三人中拉斐爾最早去世,年僅37歲。有這樣的顏值,拉斐爾的女人緣相當不錯呢。
標準的帥哥一名!
拉斐爾《自畫像》,1506年,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藏
再說米開朗基羅,他老人家活到88歲,在當時可是罕見的長壽。
米開朗基羅·迪·羅多維喬·博那羅提·西莫尼
所以他的自畫像上是位老爺爺。
達·芬奇自畫像
達·芬奇活到67歲。在當時已經算是相當長壽了。但他的作品比最早去世的拉斐爾要少得多。
拉斐爾畫了很多圣母子像,因此被稱為“圣母子像畫家”。
比如這幅,被美第奇家族的公爵一直帶在身邊。基督教題材的畫。
對那時的業界精英來說,最高格調的繪畫題材莫過于宗教畫和歷史畫。如果駕馭不了這兩種題材,就沒資格稱為高手。
拉斐爾《大公爵的圣母》,1504年,佛羅倫薩庇蒂美術館藏
近代以前的繪畫基本都是接受邀約后再畫。拉斐爾經常接到大型繪畫的邀約,可見他的口碑之好。梵蒂岡有以他的大型作品裝點四周的“拉斐爾展廳”,下面這幅名畫也在其中。
拉斐爾《雅典學院》,1509—1510年,梵蒂岡宮藏
拉斐爾所代表的西方古典繪畫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透視法。透視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焦點透視”,又稱“線性透視”。這種畫法有一個消失點,因為近大遠小的感覺,所以產生了縱深感。
達·芬奇《受胎告知》,1472—1475年,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藏
達·芬奇在畫家安德烈·德爾·委羅基奧的畫室當學徒時畫的《受胎告知》,也是以焦點透視畫法而聞名。感覺畫中的場景從正中間縱深展開。
透視法的另一種是“空氣透視”,又稱“色彩透視”——距離近的物體是鮮明清晰的棕色,距離遠的物體是灰淡的青色,形成縱深感。
達·芬奇《圣母子和圣安妮》1510年,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線條和色彩都畫出了縱深感。
文藝復興時期確立的另一種西方古典繪畫的特征性技法,就是能夠以色彩濃淡的漸進體現立體感的“明暗法”。
拉斐爾《草地上的圣母》,1506年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藏
明暗法是達·芬奇使這種繪畫技法臻于完善。不論是透視法還是明暗法,都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眾多畫家在不斷摸索中發展而出的技法,兩種技法的集大成者達·芬奇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然后在拉斐爾手中得以實踐。
運用透視法和明暗法,使畫面呈現立體空間感,是西方繪畫的特征。這也是西方繪畫與其他文化圈的繪畫最本質的區別。
在當時最受看重的宗教畫和歷史畫領域,拉斐爾留下了許多名作。順便考考你,剛才那幅《雅典學院》里其實有文藝復興三杰,你看出來了嗎?
正中間的這兩個人,分別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是哲學家呢!
哲學方面,文藝復興時期,柏拉圖最受推崇,中世紀時則是亞里士多德。在這幅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扮演哲學“第一人”——柏拉圖的,你猜是誰?——是達·芬奇。
達·芬奇成了扮演柏拉圖的模特,按照這個邏輯,那么米開朗基羅扮演的應當是亞里士多德……但再一細看發現不對,他在那里——做托腮沉思狀的那位。
這人是誰?
是一位叫赫拉克利特的哲學家,孤獨厭世。扮演這個蔑視眾生、高貴冷艷的哲學家的,就是米開朗基羅。
很符合角色吧。
拉斐爾嘛,其實在這幅畫的右邊。
拉斐爾讓偶像達·芬奇擔綱壓軸角色,自己低調出演古希臘畫家阿佩萊斯,藏在人堆里。真是用心良苦。
拉斐爾這么做是不是出于好玩?
這就跟希區柯克喜歡在自己拍的電影里跑跑龍套一個道理,電影中的友情客串。由此可見拉斐爾真是個有趣的人。
話說回來,拉斐爾37歲就英年早逝,卻留下了這么多畫作,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拉斐爾是個出色的商人。
他不是消極遁世那一款的。
拉斐爾相當有生意頭腦。他善于經營,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雇了大量學徒,將手頭的龐大項目交給他們去做,但收尾是由拉斐爾本人來做。
說起經營手腕,那可跟畫家安身立命的畫技不是一回事。拉斐爾在這兩方面都很擅長,他培養出一大批學徒。在這一點上,他可以說是職業畫家的典范。
也就是說,他很擅長與人打交道。
他交際能力很強,所以才能接訂單接到手軟。
話說回來,文藝復興三杰中的另外兩位—— 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在這方面算是比較差了。
米開朗基羅是個癡迷畫肌肉的工作狂!
據說米開朗基羅在人情世故方面有點……他不擅長交際。從他的肖像畫中都能看出一股別扭勁兒。
但他在梵蒂岡留下了相當多的作品,這證明他確實具備出類拔萃的藝術實力。
雅格比諾·德爾·孔特《米開朗基羅肖像》1535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這幅繪制于西斯廷教堂的穹頂上的《創世記》,由九幅連續的宗教題材的畫組成,各個部分都是一件獨立的杰作。
米開朗基羅《創世記》1508—1512年,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大廳
其創作情形可以在由查爾頓·赫斯頓扮演米開朗基羅的電影《萬世千秋》中看到。實際上,米開朗基羅幾乎獨力完成了整幅天頂畫,長期高仰脖子的艱苦作業,令他的脖子都無法正常彎曲了。
這幅畫有多大呢?長約36米,寬約13米。他一個人畫了整整四年。
其實米開朗基羅也不是沒有學徒,但他信不過其他人。現實生活中不也有這類人嗎,無法信任下屬。令下屬離心的類型。
那時,久仰米開朗基羅風采的拉斐爾也接了項目在梵蒂岡干活。他跑去“大神”的工作現場想要觀摩學習,結果被轟走了——
“你是想來偷學老子的技術吧”。
米開朗基羅就是這種完全無法信任其他人的類型。從這個意義來看,他也算是相當極品了。
米開朗基羅《創造亞當》,1508—1512年,梵蒂岡西斯廷教堂天頂畫的局部
據說他雕塑時使用的大理石,也是親自去開采的。他甚至跑到意大利著名的卡拉拉小鎮的采石場上——那里能開采到白色大理石,自行挑選石料并搬回工作室。
總之,米開朗基羅就是這樣的性子,凡事都喜歡親力親為,不放心交給別人去做。就這樣,他還能留下那么多傳世杰作,可見他彪悍堪比超人的個人技能。
應該說,他是個工作狂。
米開朗基羅《最后的審判》1536—1541年,梵蒂岡西斯廷教堂
天頂畫《創世記》和壁畫《最后的審判》,都使用了濕壁畫法。濕壁畫的意大利語原意是“新鮮”的意思,這是一種刷底壁畫,趁著泥灰土潮濕的時候在上面涂色。泥灰土干了后,顏色已經附著在上面了。
泥灰土干透后,壁畫不易脫落,經久不壞。要剝離壁畫的時候,需要將泥灰土也一并剝離。總之,使用這種繪畫技法,每天能畫的面積有限。因為每天都得先刷泥灰土然后涂色,然后再刷再涂。
米開朗基羅就這么一點點地畫,最后畫出這么一幅巨型壁畫!
可見米開朗基羅有多偉大。他畫的人物有個特點——都長著一身腱子肉。
米開朗基羅很喜歡畫肌肉男,這個嗜好略變態。
而且,他畫的女人也都異常健美。不仔細看的話,很難從一群肌肉發達的人物里分辨出哪個是女人。
《大衛》,1501—1504年,佛羅倫薩美院藝術館藏
米開朗基羅在雕塑時也喜歡雕肌肉發達的,比如他有名的雕塑作品《大衛》。莫不是他本人有什么特殊癖好,比如好男風……
這個嘛,在那個時代,男女通吃的主兒不少。不過具體就不清楚了。但有一件事絕對是鐵板釘釘的,下面就會講到——文藝復興三杰都沒結婚!
全都單身!
拉斐爾跟面包師的女兒弗娜麗娜打得火熱,還有個出身名門的未婚妻。至于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的緋聞對象,特別是達·芬奇,以男性居多。
果然……因為是“同志”所以狂畫肌肉,這算是聽從內心的欲望吧?
《最后的審判》中的人物,原本腰間并沒有遮羞布。那是后人添上去的。后來有人覺得連耶穌也這么“坦誠相見”,實在不雅。
也或許是紅衣主教對羅馬教皇表示“這是褻瀆神靈”,所以給這幅畫上的人物統統添上了遮羞布掩蓋私處。
就像前面講到的那樣,文藝復興時期攀上美術巔峰的兩大巨匠,分別是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將文藝復興的優美典雅展現到極致,米開朗基羅將文藝復興的強健有力展現到極致,這兩位巨匠成為西方美術的典范。這樣的話,達·芬奇的定位是什么呢?
他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在我們解讀他的逆天事跡之前,先來看看他喜歡的類型。
《施洗者圣約翰》,1508—1513年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這幅收藏于法國盧浮宮中的《施洗者圣約翰》,據說人物原型是達·芬奇的愛徒沙萊。也就是說,這一款是他喜歡的類型。
他和米開朗基羅的口味不太一樣。
達·芬奇的口味很固定,他喜歡雌雄莫辨的美少年。
再說達·芬奇的這個叫沙萊的學徒,他的壞毛病可不少,比如小偷小摸,曾偷了達·芬奇的財物,而且還愛撒謊。最關鍵的是,他繪畫方面的才能也馬馬虎虎。
聽起來確實一無是處。那達·芬奇還選這樣的人當學徒?
因為長得好看唄。在達·芬奇眼里,這個小壞蛋簡直萌得不得了。
以上分析,純屬我的猜想。
不過沙萊這個綽號,本身就有“小惡魔”的意思。
也就是說,他選了自己喜歡的人當徒弟。即使對方惹是生非,讓達·芬奇焦頭爛額,還是對他愛得要命。
達·芬奇與沙萊一起生活了30年,據說在達·芬奇彌留之際,他還留下遺言,將《蒙娜麗莎》送給沙萊。
再來說說達·芬奇的定位。拉斐爾優美典雅,米開朗基羅雄渾壯美。我個人比較喜歡拉斐爾的風格。不過話說回來,拉斐爾優美典雅的風格其實是從達·芬奇那里學來的。
感覺拉斐爾是在摹仿偶像達·芬奇。
拉斐爾向米開朗基羅“取經”被拒絕,不過他從達·芬奇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米開朗基羅似乎跟誰的關系都不太好。
達·芬奇的手稿里有篇文章,雖然沒指名道姓,但能明顯看出寫的是米開朗基羅。
文章大意是說,將人體畫得肌肉鼓脹一點也不藝術,完全可以處理得更有意境一些。達·芬奇畫的人體,比如剛才看到的那幅《施洗者圣約翰》,不會像米開朗基羅那樣畫得肌肉發達。
其實達·芬奇在美術解剖學方面造詣極深,以他對人體細節的精準把握,卻并沒有像米開朗基羅那樣把人物畫得渾身肌肉緊繃。
這一點拉斐爾跟達·芬奇有些像。
下面咱們來聊一聊《蒙娜麗莎》吧,這幅名畫究竟好在哪里呢?
而且,玩家中的大佬杜尚他的最出名的“惡作劇”《帶胡子的蒙娜麗莎》也是這幅名畫不是嗎?
這幅畫正是好在這個微妙的表情上。這個表情被稱作“神秘的微笑”,那笑意若隱若現,你如果從不同角度觀看,會得到不同的感受,相當神秘。
總之這表情十分神秘莫測。而且仔細看的話,畫中人的性別也有些難以辨別。
原本是作為肖像畫開始畫的,但喬孔多夫人卻沒能買走這幅畫。達·芬奇有生之年都將這幅畫帶在身邊,沒事畫兩筆,最后成了一幅全新的作品。
隨身攜帶,一點點地修改、完善……最后,“神秘的微笑”就誕生了。
無論放大多少倍,色塊的線條和邊界都朦朦朧朧的。也就是說在明暗交界處,幾乎看不到明顯的交界線。
達·芬奇畫技棒棒噠。
即使是陰影部分,也看不出眼皮的邊線在哪兒。也就是說沒有輪廓線。
這種繪畫技法叫暈涂法。“暈涂法”在意大利語中是“產生煙霧”的意思。西方繪畫的兩大基本技法是透視法和明暗法,暈涂法可以說是明暗法的超級增強版,也叫“明暗漸進法”。暈涂法是油畫顏料出現后確立的技法。
將暈涂法運用得淋漓盡致的畫家就是達·芬奇。
而《蒙娜麗莎》就是他使用這種技法創作的巔峰之作。
蒙娜麗莎的微笑,正是將暈涂法發揮到極致所誕生的奇跡。
根據科學調查的結果顯示,《蒙娜麗莎》至少涂了20層顏色。每涂完一層,油畫顏料就需要時間干透,因此達·芬奇一直隨身帶著這幅畫,一有空就再上一層色。
正因為做到這種程度,所以才能夠將暈涂法發揮到極致呀。《蒙娜麗莎》成為名畫的理由之一——神秘的微笑。
肖像畫在那時也很風靡,不過論格調遠不及宗教畫和歷史畫。正因為《蒙娜麗莎》是一幅沒有宗教色彩的肖像畫,才使得基督教文化圈以外的人能夠沒有抵觸地接受。不管怎樣,《蒙娜麗莎》成為超級名畫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在美術史上的意義,跟人們的喜好關系不大。
再有一點,雌雄莫辨的中性美,也是文藝復興的一個理想。那個時代流行這樣一種觀點:將相反的兩極融合是一種理想境界。在這一點上,《蒙娜麗莎》象征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美。
達·芬奇完成的作品雖然不多,卻留下了大批未經整理的書稿,里面有各種詭麗偉大的奇思妙想。巖波文庫曾出過一本叫《達·芬奇手記》的書,里面有大量筆記和素描。這些手稿也相當關鍵。
里面不但有畫,還有直升機什么的各種各樣的草圖。
達·芬奇被稱為全能天才,他那些都是腦洞大開發明的東西,讓后人大開眼界。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腦子里靈光一現時不妨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達·芬奇手稿中的螺旋槳飛行器(直升機的原型)
即使是零碎、不完整的想法,好歹也先記下來。
達·芬奇還有一點需要我們學習的,得有一件成名之作。
那就是《蒙娜麗莎》吧。
沒有那么一件壓軸之作可不行。不過,要是一炮而紅了,可不能一個勁地發表作品。給公眾的沖擊力可能一次比一次淡,最后很可能適得其反,之前的名氣也一下子垮了。靈光一現時,把構思記下來最穩妥,用不著去完成。
筆記的話,無論怎么討論都可以,若是以后有誰實現了這個構想,還能說一句“這點子是我先想到的”。
幾百年前就想到了。
不過話說回來,有海量構想和草圖,完成的作品卻少得可憐,這是因為達·芬奇明明是個完美主義者,卻總是三分鐘熱度。正因為追求完美而在制作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這期間他對其他事物產生興趣,因此對眼下的工作興味索然。就連《蒙娜麗莎》,據說其實也是“半成品”。這幅畫能達到現在我們看到的完成度,是因為放在手頭上,以及這幅畫的大小便于攜帶,所以他來了興致時就畫上兩筆。
總之,從買主的角度來看,攤上達·芬奇,相當有風險。
在自己的家鄉佛羅倫薩和當時畫家的圣地梵蒂岡轉悠了一圈,達·芬奇沒能找到“伯樂”,最后他向米蘭公爵毛遂自薦才謀得一份工作。而且,他毛遂自薦時是以軍事技術人員的身份,而不是畫家的身份。在自薦信的最后,他添了一句,“我還會畫畫”。
哈哈,全能型。
實際上,米蘭公爵交給他的工作都是設計城壁、武器什么的。
達?芬奇手稿中記錄的戰車原型
他還曾受托雕刻一尊巨大的騎馬雕塑,但最后卻只完成了實物大小的黏土模型。
又沒完成訂單……
手稿和草圖倒是留下了不少。
在他好歹做出的成品里,就有神作《最后的晚餐》。其余的大都是些現實跟不上想法的半成品。
真是一個自由隨性的人。
最后,達·芬奇受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請前往法國,在那里一直待到去世。當時的法國可是令意大利相當頭疼的敵國,而達·芬奇也是因為法國攻入米蘭的緣故,不得不離開米蘭四處流浪。而且,他那座未完成的騎馬雕塑的模型也是被法國軍隊毀壞的。就這樣,他依然接受了敵國遞來的“橄欖枝”。對此他本人似乎并不在意,但在意大利人看來,他是個逃離自己國家的“叛徒”。
我腦補了背后的各種流言蜚語,“那家伙就會吹牛。”“老說畫畫,就是不畫!”“說什么發明了了不起的兵器,但壓根沒看到實物。”
當時的意大利由于受到法國和神圣羅馬帝國的聯合進攻,國內的藝術市場行情低迷。在這種情況下,提供誘人待遇的外國資本涌入市場來“挖人”。達·芬奇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他對政治并不太在意,即使被人叫作“叛國者”也一臉淡然。或許在他看來,“只要能安安穩穩地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去哪兒都行”。
經常實力坑買主的達·芬奇,居然還經常有買主找上門,太神奇了。正常情況下,他這樣子應該被買主集體拉黑的吧,可他居然有這等吸金能力,真是太厲害了。
這當然不是因為達·芬奇善于跟買主周旋,最關鍵的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才華備受肯定。不過想想文藝復興三杰當時在法國的知名度,弗朗索瓦一世說不定更想挖走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但羅馬教皇不答應,所以最后挖走了擁有“令拉斐爾也無比尊崇的才能”的達·芬奇。或許是弗朗索瓦一世覺得拉斐爾的偶像應該更厲害吧。
受到同行的推崇,肯定錯不了。
這個應該是關鍵因素。另外還有一點,他有爆紅的作品呀。
他絕對是天才型人物,可惜訂單完成率太低。
就連這個致命的缺點,在現在看來,反而覺得這種藝術家氣質正是達·芬奇的可貴之處。更有甚者,甚至會覺得“拉斐爾不過是個畫匠”。
米開朗基羅留下了很多作品。
有人評價達·芬奇,“達·芬奇不按規矩辦事”。
哈哈,好羨慕他的特立獨行啊。
米開朗基羅不管怎么樣,都會按時交貨。他是一個實干派。
“工作狂”米開朗基羅完成了驚人的工作量,做起雕塑更是手到擒來。不過,站在達·芬奇那樣的藝術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那家伙就知道畫肌肉,在雕塑方面有兩把刷子,但要仰著脖子在天花板上畫畫,畫到脖子都僵了,真可憐”。
即使是把分工體制的大工作室打理得井井有條的拉斐爾,或許也暗自羨慕達·芬奇對藝術的執著,嘆一句“能做自己真好”吧。
拉斐爾《西斯廷圣母》,1513—1514年,德國,德累斯頓藝術博物館藏
達·芬奇做了拉斐爾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
或許拉斐爾在想“我又要畫圣母像了。要是能偶爾像達·芬奇那樣,做些新的嘗試該多好”。“唉,又有人來買圣母像了,還是趕緊干活吧。”
文藝復興三杰過著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你更向往哪一種呢?
我想,應該是向往拉斐爾那樣的生活吧。
達·芬奇這樣的人,遠遠地欣賞一下就好,找他干活還是算了。
這種時候為什么沒人選米開朗基羅呢?
他看起來很孤獨。
其實說起來,文藝復興三杰里最敬業的就是米開朗基羅了。難道是敬業減的分?
這個人的敬業程度簡直讓人感動到落淚。
但他的性格似乎不怎么好。而且他的外表也看著不討喜。
看看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你會發現他其實有些憂郁。
作為一個人見人愛、風靡萬千貴婦的超級巨星,拉斐爾的一生相當順遂,只可惜英年早逝。
都是人見人愛惹的禍。
拉斐爾不光跟面包師的女兒打得火熱,還有一位家世顯赫的未婚妻——羅馬教廷一位紅衣主教的侄女。他要是活得久,應該會成為羅馬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巨匠之一,就像提香之于威尼斯那樣,為后世留下更多的不朽之作。
這就是天妒英才吧。
我還是想像達·芬奇那樣率性而活。雖然無比神往,但沒法做到。比如《最后的晚餐》,達·芬奇面對這項工作量空前的大訂單,卻敢于將丹培拉技法史無前例地用在壁畫上,實在是內心強大。勇氣可嘉。
結果壁畫真的出現剝落,他還是不氣餒,繼續挑戰。若是換個對名譽、體面什么的都很在意的人,絕不會這么做。
達·芬奇總是這么自信心爆棚。
其實他也有不那么自信的時候呢。達·芬奇的偶像是上個世紀的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阿爾伯蒂不但精通繪畫、雕塑、建筑,就連鐘表設計也玩轉自如,是個全能型天才。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新圣母教堂的正立面》1458—1470年
達·芬奇希望成為偶像阿爾伯蒂那樣“高大上”的全能天才。不過遺憾的是,備受達·芬奇推崇的阿爾伯蒂,現如今知道他的人反而不多。
應該是因為他沒有留下什么繪畫、雕塑方面的名作吧。
果然,有一件成名之作非常重要!
阿爾伯蒂留下了很多出色的建筑作品和學術專著,但在世人熟知的領域卻沒留下代表作。因此,他雖然厲害,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而達·芬奇的情況正好相反:不但在熱門的繪畫領域留下了《蒙娜麗莎》這么一幅能被全世界不同文化圈的人普遍接受的代表作,而且在手稿和素描里記錄的發明也大都是一些諸如直升機、機關槍這樣通俗易懂又吸引眼球的物品。
或許達·芬奇只是出于個人愛好。
果然還是達·芬奇的話題性最強。
相比之下,米開朗基羅挺可憐,像超人一樣留下那么驚人的業績,人氣卻不及達·芬奇。
至于拉斐爾,他是英年早逝的人生贏家。
文藝復興三杰之牛氣爭奪賽——
第一名達?芬奇,第二名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排第三。
每日藝術分享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