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的故事 杞人憂天出自哪個寓言故事
據說在很久以前,今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叫中天鎮。中天鎮地處中天山峰頂上,離天只有三丈三尺三寸三厘三。說起來中天山的高大,除了西天鎮下的不周山比它高二寸九厘三,再沒有比它高大的山了。無論是山上山下,到處站滿了人。特別是中天鎮里,人口更為稠密,每平方丈里就有十個人生活。
那時候,人的個子矮得可憐,還沒有半尺高哩?可是,中天鎮鎮首的幾個孩子卻跟人家不一樣,身高都超過三丈一。他的大兒子叫共工,二兒子叫祝融,三兒子叫杞人,閨女叫女蝸。共工雖然長了個人樣的頭,卻是青面獠牙,一頭紅發,身子象個大黑蟒。他經常去大海里和老龍王一塊玩耍, 人稱他“水神”。祝融長得也很出奇,大腦瓜足有一丈八尺多長,火紅火紅的臉頰,一對比篩子還大的眼睛,鼻子象座小土丘,嘴大得象個圓券門。
他一急躁,嘴里、鼻孔里直噴火焰。所以,大家叫他“火神”。杞人和女媧呢,卻是眉清目秀,細皮嫩肉,端端正正,模樣兒長得比天仙還美,論性格共工和祝觸都是火燎脾氣,動不動就發麥秸火。杞人卻不然,他膽小、怕事、量狹、溫柔。女鍋又別具一格,善良勘奮,勇敢而聰明,手又巧。
有一次,共工和祝融搶著吃一個天鵝蛋,你爭我奪,打了起來, 你一捶, 我一刀,一連打了七七四十九天,不分勝敗。但是,誰也不認輸,二人越戰越惡。共工一呼氣,噴出大水淹祝融。視融一鼓肚子,噴出火餡燒共工。又打了九九八十一天,水被火煮干了,天地被燒紅了,共工被燒得疼痛難耐,撥腿就向西跑。兄弟倆,一個在前面跑,一個在后邊追。跑呀,追呀,不知道翻過多少架大山,涉過多少條大河。
這一天,到了西方頂天柱——不周山下。前邊有大山攔路,后邊是祝融噴火追來,共工走投無路,一頭撞在不周山上,只聽“轟隆”一聲巨響,大地抖了幾抖,西方的天塌下來了。頃刻問,殘片碎石填滿了大河。填滿了大海。海和河里的水,奔騰咆哮著涌向東方。一時三刻,中天鎮變成了一片黃湯。
杞人和女禍,站在齊腰的水里,不知所措,只是呆呆地站立著,站立著。過了幾天,大水默默地流跑了,腳下變成了大平原;遠處鼓起了座座大山,東邊成了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大海上,飄浮看無數死人,平地上也堆尸如山。
杞人看著面前的慘景,兩眼瞪得又鼓又圓,身子如篩糠,那個難受樣誰也說不來。眼下,天柱塌崩的巨響一直在他的腦際深處回蕩。他仿佛看見,共工和視融仍在拼死搏斗。他們一縱身,飛到天上,共工舉著大錘,朝天幕上狠砸猛擊。一會兒,電閃雷鳴,飛石亂波,隨后,天幕上閃開一個大裂縫,祝融掉在地上,變成一灘肉泥。
地上的人,被砸死一大片。殷紅殷紅的血漿,匯成蒼茫大海.海面上飄浮著很多人。那些人,掙扎著,呼嚎著,沉人海底。共工又舉起大錘,猛擊天幕,并且惡嚎著:“我要把天砸個稀巴爛,毀滅天下所有的人”。接著,天穹上發出陣陣巨響,天塌下來了。而天正巧砸在杞人的頭上。這些幻覺嚇得他“哎呀”一聲,雙手抱頭,跑了起來,他一邊跑著,一邊喊著“天塌下來啦!天塌下來啦!” 女禍看看腳下的死尸,看看瘋瘋癲癲的杞人,想著天塌下來給人帶來的災難,不由得一陣心酸,流下眼淚來。
最后,她橫下一條心,要去西方把天塌的窟窿補起來,用她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啟蒙和復興新的天地,贖回共工和祝融的罪過。 不知過了好多年,女媧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補住了天穹上的窟窿。可是,頂天柱已經沒有了,她就從東海里抓來一只大烏龜,揪掉四只爪兒,穩當當頂在天地之間。 女蝸補住了天,高興極了,嘴角向上一翹笑了起來,臉蛋兒活象一朵盛開的牡丹花。她在歡笑中,想起了三哥杞人。可不是嘛,杞人仍在憂慮恐懼中,還在那里一個勁地喊哪,一個勁地跑哩!女媧想象著杞人的可憐樣子,心都碎了。
她不顧疲勞和饑餓,跋山涉水,回到家鄉。不知道費了多少口舌,才勸得杞人頭腦清醒,不再呼喊奔波。 常言說:不巧不成書。這時候偏偏又遇上蚩尤大戰黃帝。天地間,黑霧彌漫,一片混噸。天上戰鼓咚咚響,怪叫震山崗,大地直抖動,杞人一驚,一冪慘景又浮現在服前,共工和祝融正在赴湯蹈火,互相殘殺,天幕猛抖幾下,忽地墜落下來。杞人惶恐不安,雙手捂住眼, 驚叫一聲。“不好”!又奔跑回來,口里不住呼叫: “天要塌啦,天要榻啦……” 不知過了多少年月,杞人還是沒有休止地跑呀!喊呀,一直到了周武王封中天鎮為杞國時,氣人還是一個勁地來回跑著喊, “天要塌下來了,天要塌下來了”鬧的人們不得安寧,并且把東婁公的皇宮,撞塌幾次,弄得世上所有的人都惱他、恨他、討厭他,說他是“杞人無事憂天領”。
文武官員都認為,“杞人不除,有喪國顏。”于是,他們便一齊上奏,請求東婁公把杞人殺死,東婁公正在冥思細想,新筑的“望天宮”嘩啦一聲,又被杞人擄塌了。東婁公的母親也被砸死了。這時,東婁公勃然大怒,“呼啦’一聲,抽出天子寶劍走出金殿,舉起劍來,朝被拖來的杞人,奮力砍去。砍呀!砍呀!一連砍了數百下,杞人變成了一灘肉泥。
據說,杞縣城西南角的高山,就是杞人尸骨的風化物。 自從斬了杞人,世上再沒有人吵嚷。“天要塌下來啦”。可是, “杞人憂天”,卻成了人人皆知的典故了。
(本故事整理自民間傳說,圖片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