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球平均!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達187臺/萬人 行業正走向“戰略進攻”
在2021世界機器人大會“領航峰會”上,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總裁曲道奎指出,中國已連續八年成為全球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20年市場占比達44%,中國市場占全球市場的實際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187臺/萬名工人,超過全球平均水平113臺。
他介紹,受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同比下降2%,而中國市場則增長19%。同時,機器人正在從制造業往非制造業和生活領域轉移,物流機器人、清潔類機器人、醫療類機器人等服務型機器人進入快速增長期,預計2021年服務型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319億元,未來或將超越工業機器人市常
但他指出,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核心技術空心化、高端產品低端化、主導市場邊緣化問題尚未解決,普遍存在低技術、低品質、低價格、低端應用的“四低”現象。
曲道奎認為,隨著中國機器人市場的不斷擴大,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以及應用技術的日漸成熟,中國機器人產業要從過去的“戰略跟隨”轉向未來的“戰略進攻”,在很多產品技術上實現“并跑”甚至“超跑”。
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比超四成
曲道奎援引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7月,中國已連續八年保持全球最大和增速最快的工業機器人市場,市場占比從2018年的1/4到2019年的1/3,再到2020年的44%,中國市場在全球市場中的實際規模持續擴大。
在工業機器人方面,曲道奎表示,受到疫情的影響,2020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為37.6萬臺,同比下降2%,而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16.7萬臺,增速達到19.3%,其中國外品牌12.3萬臺,增速24%,國內品牌4.4萬臺,增速8%。
國家統計局顯示,今年1-7月份,中國工業機器人產量是20萬臺左右,增速是64%左右。“今年上半年中國的產能增速是非常快的,表明中國對疫情的控制刺激了國內機器人市場的快速發展。”
曲道奎表示,全球各行業機器人使用量中,前三名分別為汽車行業92.3萬臺,電子行業67.2萬臺,金屬加工行業28萬臺, 但機器人也正在從制造業向非制造業和生活領域轉移,全球服務機器人近年來發展迅猛。
服務機器人市場或超工業機器人
在他看來,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以及醫療、教育需求的持續旺盛,中國服務機器人存在較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2020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83億元,同比增長約37%。預計2021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接近319億元,并將保持持續增長態勢。
“近年來機器人在服務領域、醫療、健康、教育、安全等等領域逐漸發展和壯大,未來這些市場很有可能要快速超過工業機器人的市常”
曲道奎介紹,2019年,物流機器人銷量達到7.5萬臺,公共環境服務機器人銷量達到2.0萬臺,安保機器人銷量達到1.9萬臺,位居專業服務機器人銷量前三位;預計2023年,物流機器人銷量將達到25.9萬臺,公共環境服務機器人銷量將達到7.6萬臺,安保機器人銷量將達到3.3萬臺,整體呈線性增長態勢。
除此之外,曲道奎認為,檢查維護、清潔、醫療類機器人都已進入快速增長期。隨著已授權專利的逐漸過期,醫療機器人銷量預計將大幅增長,2023年將達到2.6萬臺;專業清潔服務機器人有望在2023年進入銷量TOP3,達到5.4萬臺;2023年,預計建設和拆除機器人數量將達到2200臺,檢查維護類機器人銷量將達到3.7萬臺,野外機器人銷量將達到2.2萬臺,外骨骼機器人銷量將達到2萬臺。
年內機器人行業融資超百億
隨著機器人市場的蓬勃發展和新風口的不斷涌現,中國機器人資本市場也隨之興起。
有數據統計,2021年1月到如今,中國機器人賽道融資數量共94起,總融資金額約125.35億元;融資金額達億元以上的為31筆,融資金額約107.69億元。
曲道奎認為, 機器人賽道融資已開始轉向可創造最大化效益且具有針對性需求市場的高落地潛力的產品。后疫情時代市場需求逐漸回暖及新型應用場景的持續拓展,也持續為行業升級帶來優勢。
他指出,隨著機器人自身技術的進步,以及相關的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近幾年機器人功能、性能、可靠性不斷提升,價格大幅度下降。
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或成新風口
大會上,曲道奎表示,機器人已經走出單機作業模式進入物聯時代、網聯時代,從自動化階段發展進入智能階段,目前人機協作、環境感知、數據采集、人機交互等技術已經逐步進入實用化。下一階段將走向自主化,包括認知、學習、協同、場景、大數據分析等目前已經開始進入小批量的應用或者逐漸成熟階段。
目前產業趨勢正在由傳統的工業機器人向協作機器人發展,協作性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不斷增加,人機融合、安全易用、靈敏精準、靈活通用等特點彌補了工業機器人的短板,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
曲道奎表示,目前協作機器人已經擺脫了過去一般的消費領域應用,開始在3C行業等工業領域大批量應用,其中信息電子行業為最大的應用領域。
“目前也有用于芯片制造的IC機器人,在真空環境和超靜環境中使用,和傳統的機器人相比結構、控制方式、材料、潤滑和可靠性是完全不一樣的,是我們要解決芯片‘卡脖子’的重要領域,可以在各種芯片制造、半導體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他說。
另一方面,曲道奎指出,移動機器人也是近幾年機器人的最大風口,其既在制造業發揮作用,又在非制造業的智能物流、智慧生活、公共服務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不需要人工布置的導航設施,能在絕大多數普通環境下應用,適應動態環境、大場景應用的需求,具有較低的應用成本、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
他表示,目前機器人行業一直在致力于解決“巴威特悖論”:“對人很難的事情,機器人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比如速度、精度和負載能力,而對人類很容易的事情,比如靈活性和靈巧性,但對機器人來講是無能為力的,所以機器人也是一直朝著解決這個悖論的方向發展,能不能既把機器人的礙事發揮出來,又能夠把人類的靈活性、靈巧性呈現出來,這是未來機器人技術研究方向的重要支點。”
中國機器人產業轉向“戰略進攻期”
曲道奎介紹,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已經形成了五大區域格局,包括東北區域、京津區域、長三角、西南和珠三角,整套產業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完畢, 解決了全部產品的“有無”問題。
他分析,當前機器人領域是以隱形冠軍為主導的龍頭競爭,主打平臺性技術和專項細分技術,批量定制化、個性化生產。而新增市嘗精準市嘗細分市場將成為未來的主導競爭要素。無論是技術到市場產品的變革以及金融市場和大的外部環境,中國都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場,支撐全球機器人產業發展,科創板、北交所的設立也在支撐科技創新以及成果轉化。疫情、國內大循環和雙碳,都在加速機器人新的智能制造、新的生活方式。”
曲道奎認為,機器人行業正從“戰略跟隨”轉向“戰略進攻”,未來的產品技術要實現“并跑”甚至“超跑”,“由量到質”打造品牌,更加強調中國機器人的技術性、先進性、經濟性、宜用性和可靠性。
“在機器人行業中,中國可以做得比國外更好,新一輪產品迭代為我們創造了這種超越的機會。未來龍頭企業要更多聚焦平臺性技術,隱形冠軍要在市場細分劃類,核心部件一定要跟上全球的發展趨勢,形成全面的支撐。”他說。
核心技術空心化、高端產品低端化等短板猶存
然而,低技術、低品質、低價格、低端應用的“四低”現象,仍然是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整體態勢。
曲道奎指出,當前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面臨三大制約:
一是核心技術空心化,操作系統、軟件平臺和控制平臺、高精度的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與國外相比仍是短板。
二是高端產品低端化,高性能的產品國外幾乎占到80%,中國只占1/4甚至1/5,差距較大。“80%以上的企業還是把機器人作為低端機械設備和機械裝備研發,沒有真正把智能、網聯和數據作為機器人開發方向,中低端領域的中國產品已經應用非常廣泛了,但高端應用領域相比國外還是短板。”
三是主導市場邊緣化,汽車、電子等高端市嘗主導市場的產品幾乎全部來自國外,少有中國產品。
在曲道奎看來,機器人產業不同于中國擅長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技術、人才、資本密集度高,回報周期相對較長,產品迭代更新速度快,創新能力要求高,資源流動整合快的特點,因此市場門檻較高、粘性好,需要良好的口碑和品質。
“機器人市場的競爭是品質驅動,而非價格驅動。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更多地擅長短平快的競爭,通過更低的價格占領市場,但這個優勢在機器人領域幾乎體現不出來,甚至成為機器人創新的一個短板。功能、性能、可靠性滿足不了的話,就沒有市常我們現在的產品競爭不是競優,而是競劣,比的不是質量好壞而是價格高低,所以導致機器人領域劣幣驅逐良幣,但低價的東西不可能打造出品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