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軟件掘金“大數據” 激活企業財務數據
2012年,“大數據”成為繼云計算之后信息技術領域最炙手可熱的詞匯。這一年,被IT界譽為“大數據之年”,美國《時代》雜志甚至將奧巴馬成功競選歸功于應用熟韌的大數據分析。
在國內,政府財政預算正在將大數據理念引入其中。
前不久,廣東省財政廳預算處提出,“以大數據理念,提升預算管理水平。”該負責人表示,“在大數據時代,作為與數據打交道、用數據說話的綜合管理部門,財政部門應該收集、分析、挖掘、加工財政相關的經濟社會數據后,改進工作效率與效益,進一步提高公共財政的透明度,打造陽光財政。”
激活企業財務數據
企業財務分析與大數據有何關聯?眾所周知,財務數據是企業最基本、積累量最為豐富的一種數據,而且企業在分析決策時首先想到的也往往是對財務數據進行分析。任何一家類型的企業,大到財務“三張表”,小到營業收入、凈利潤、凈資產等“小指標”,都可以是財務分析的大數據。毫不夸張地說,財務分析即對大數據的分析。
普華永道一項對大型跨國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超過70%的管理人員表示數據是其“最有價值和非常有價值的資產”,然而,只有40%的人表示能夠有效地使用這些數據。這表明,企業在感覺到數據有價值和從數據中得到實際價值之間有很大的差值。之所以產生這個價值差距,是因為一系列因素,比如數據是否一致、企業能否抓住這些數據、數據是否最新、數據是否受保護、數據的準確性如何等。如果我們能在這些方面進行完善,就能更有效地利用更多有價值的數據。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傳統方式下,企業財務人員在進行管理費用分析的時候,首先要看到當期的管理費用明細賬,然后再與歷史期間進行對比,一旦發現某項明細管理費用與歷史期間對比有較大變化,財務人員就會通過管理費用與核算項目的多維分析找到原因。這期間,財務人員需要花費時間找到記錄這筆費用的會計憑證,以便查看摘要。在ERP財務軟件中,上述一系列動作需要切換不同的界面,多次輸入查詢條件。而如果利用大數據技術,只需要通過鼠標拖拽,就可以在幾秒鐘內分析出所有管理費用明細發生在每個部門的情況。
對于企業決策者而言,通過對財務信息的搜集、加工和深度分析,可以獲得有價值的信息,促使決策更科學合理。
大數據技術的前景廣闊。縱觀目前的大數據提供商,主流IT軟件廠商(IBM、甲骨文、SAP等)幾乎都在通過自主研發或者收購的方式進入大數據領域。
在國內,用友董事長王文京不久前曾表示,“正尋找并購對象發展大數據業務。”金蝶也不斷致力于提供深層次的數據分析解決方案,而以預算起家的元年諾亞舟、東華厚盾等財務軟件廠商也積極發力這一新型市常“因為進行大數據分析的90%以上的數據來自財務信息系統,而財務軟件廠商又是對信息系統最熟悉的人。”一位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