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下的信用評判體系:更易證明你是好人
從前,對于一個人來說,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好人,其實是一件挺麻煩的事,傳統征信機構主要通過這個人的履約能力來判斷他的履約意愿,比如,有房有車、有錢有地位,基本判斷他違約率較低,那么,問題來了,有房有車有錢有地位的人就不會違約嗎?
如今,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評判一個人的信用維度越來越多,只要你聯網,就會在網上留下你點點滴滴的小爪印,所謂“雁過留聲”,將眾多的小爪印聯系起來,如果再配上人臉識別,互聯網公司基本可以活生生地把你描繪出來。
所以,從今天開始,要注意你的所有行為,包括你無意間瀏覽的那些小網頁。
社交:多維度的朋友圈
社交其實是一個挺神乎的東西,正如某業內人士所說的,社交數據的信貸應用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很前沿的探索。
那么,社交數據究竟是如何對個人信用產生影響的呢?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金融領域,金融機構首先防范的就是金融欺詐,比如,某些集團或個人偽造身份套取銀行的貸款。
關于欺詐的人,有一個維度與信用的相關性很高,即他周邊與其社交的人里面,有些人的身份也是他偽造出來的,或者這些人也在偽造自己的身份,如果把他的社交圈比作一個球,欺詐行為涂成黑色,那么可以看到這個球內大部分是漆黑的。
如果是一個真實的客戶,有正常的交往圈,就會發現這個人的社交球內都是可以點亮的人。如果應用這種技術就會發現,一個慣于欺詐的人周邊是類似的或不確定的人,而真實的人周邊都是真實身份的人。
社交是可以幫助我們防范風險的。當然,這只是社交領域的一個維度,還有更多的維度需要被探索或驗證出來。
電商:我知道你的全部
相比于社交,電商數據在征信領域的應用可能更容易理解,比如,你于2008年在電商網站上注冊了一個賬戶,那么,7年來,你的行為基本可以描繪出你的個人畫像。
比如,收貨地址大致可以判斷一個人的工作場所:如果工作場所常年不變,那么收入穩定,如果變來變去,那么,收入不穩;如果收貨地址是小區,那么可以作為家庭環境的判斷維度,如果家庭收貨地址常年不變,可以判斷這個房子是自己的,如果一年半載變一次,那就是租的。如果一男一女收貨地址一致,且用一個IP地址,那么,關系密切,夫妻或兄妹或父女母女。
另外,消費能力和消費習慣也與信用相關,一個經常買吃的(吃貨)和一個經常買家具及一個經常買健身器材(健身教練除外)的信用等級是不一樣的。一個經常發起捐贈的人,信用會更好。
再比如,一個月為自己充了多少話費,可以推斷月工資有多少。如果一個人的手機號碼已經十年沒有換,基本可以放心借錢給他,因為理論上沒有人向他催債。
或者,某一段時間大量買孕婦用品的育齡女性,那么基本判斷她懷孕了,過了一段時間她又開始買嬰兒用品,那么應該是生了,生了男孩還是女孩,都可以從購買類型中判斷。
還有,買衣服的碼數,褲子的碼數,內衣的碼數基本可以描繪一個人的身材。通過所有這些數據,電商就可以給自己的用戶描繪體型,如果再加上人臉識別,基本可以還原一個人。
將來,有了可穿戴設備,你在網上的行為表現就是7×24小時,彼時,好人壞人自有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