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和想象力
人類發明Email,最初只想把它當成工具,卻沒想到最后它竟幾乎替代了現實。還有許多工具也是如此,拍照就是另一例。我們會本能地抗拒它來帶來的壓力,這些工具本身其實并不壞,但它們的滲透和入侵造成了我們生活的不平衡,我們就感到了威脅。
在我看來,這種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 )的努力有必要在更高的層次上進行。
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在忙不迭地追趕“隨時在線”的潮流的我們,有必要積極主動地重獲平衡,保住想象力的領地。我們能從數據也能從生活中獲得意義,但要指出的是,這一能力高低,全賴于我們的想象力能否抵擋來自集體思維的壓力。我們現在的生活,還能讓我們問出特別棒的問題來嗎?
我們的想象力既與當前的現實相呼應,又有可能被后者所摧毀。這也是為何社會的喜好總在劇烈地變化。舉個例子,士兵們從一戰戰場上歸來時,人們就已然覺得風靡一時的電影的話題索然無味了。一個現實被摧毀了,我們的想象力也必然轉向一個新的現實。
看眼前的現實。今天,我們顯然對“信息”情有獨鐘。大數據時代已經對身處其中的人們形成了壓力,大家又會有什么反應呢?我們的想象力會如何與其中的眾多可能性互動?我們的想象力又是否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超越那些顯而易見的路徑,做出變革性的發現,幫助我們最大化的發揮我們的潛力。
我們在這個過程里得到的答案將會深植于我們的敘事手法(narratives),它又將幫助我們構想一個新的現實。現實和想象之間會形成一個持續的反饋回路。在人類的歷史上,我們也破天荒地使用了“數值燃料(numerical fuel)”,為我們的語言和想象力助力。
算法在各種我們或注意到或完全忽略的地方發展著,雖然它們能夠消除不健康的偏見,但我們卻不應該因此變得被動。
作為抱負滿滿的創新者,我們應當創造條件,讓獨到的見解和發明發生。當歷史的鐘擺擺向一邊時,我們就得向另一邊傾斜。
具體到當前,就是要保存自己,讓自己想象力不被“抽象化”的浪潮所侵蝕。我們可以從藝術、音樂、文學等實踐當中,在模糊(ambiguity)當中找到豐富所在。來自現實的壓力,有賴于我們的想象力予以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