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已經以難以想象的規模降臨
導讀20年前,電子健康檔案方興未艾,數字音樂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Twitter代表的還只是鳥叫,而谷歌聯合創始人之一的謝爾蓋middot;布林(Sergey B
20年前,電子健康檔案方興未艾,數字音樂聽起來就像天方夜譚,Twitter(譯者注:Twitter原意是小鳥唧唧叫)代表的還只是鳥叫,而谷歌聯合創始人之一的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還是沃爾夫勒姆研究公司(譯者注:Wolfram Research是當今世界科技技術軟件的主要開發商之一,主要從事Mathematica及其相關軟件的開發)的暑期實習生。
過去的20年,我們見證了像核爆炸般快速增長的數字信息收集與儲存過程。根據IDC研究公司的統計,在2012年,有2.8ZB(譯者注:Zettabyte,計量單位)——相當于1036個字節,又等于24*1018條推特的數據,被新建和復制。如今我們有數百個pb級別的數據庫,卻要和20年前已有的數據庫比大小,這樣的比較是沒有任何基礎的
下圖是世界上幾組最大最有趣數據:
圖片說明
資料來自: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谷歌,Facebook,凱澤永久醫療集團,納斯達克,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Radicati Group調查公司,推特,美國人口調查局,國會圖書館,《連線》研究中心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王龍遠”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