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端午節的詩句 屈原的故事
粽香撲鼻,喜迎端午
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午日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農歷五月初五,蒸、食、賽龍舟、掛菖蒲等各種活動,早已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符號之一。端午節的來歷有許多說法,最廣為人知的便是紀念屈原。
屈原的故事
據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臣。他很關心楚國人民的疾苦,曾經多次勸諫君王,可是君王并沒有重視。后來,屈原被中飽私囊的奸臣陷害,被流放到汨羅江上,屈原為了表達對國家和人民的心系,不畏兇險,直接跳江自盡。
為了躲避魚蝦等水中生物爭奪屈原的尸體,百姓們把米飯、菖蒲、艾草等物撒到江里,同時撞鑼擊鼓,打出哀樂,這樣屈原的尸體就順利被安葬在岸邊的草叢里了。為了紀念這位忠貞愛國的大臣,因此形成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等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的美食
說到端午節,怎能不提到粽子呢?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食品之一。各地制作粽子的方法、口味也千差萬別。以甜味為例,有的地方喜歡用紅棗、枸杞、蓮蓉等制成甜粽,而有的地方則更喜歡咸味的肉粽、蛋黃粽等。
除了粽子,還有一種象征著端午節的美食——五色糯米團。五色糯米團寓意五福臨門,代表著團圓、幸福、和諧、健康、美好的寓意。這種美食的五種顏色分別是紅、黃、白、黑、綠。
賽龍舟的傳統
端午節的龍舟競賽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雖然起源和意義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但是它也成為了端午節里不可或缺的習俗之一。在比賽中,選手們身穿彩衣,在長長的龍舟上奮力劃水,以最快的速度駕馭龍舟到達終點。這種活動看起來十分的緊張刺激,更能彰顯競技和勇氣的精神。
掛菖蒲之意
端午節有掛菖蒲的習俗,清明時節也有,背后的寓意其實是一致的。被掛起的菖蒲是具有藥用價值,并被認為能夠驅蚊避毒殺菌的草本植物,因此人們也用它來驅趕瘟疫、疾病。
然而就像很多中國傳統習俗一樣,人們借用草木的象征意義來表達自己的祝福,之所以在端午節掛菖蒲,是因為古時沒有驅蚊藥品,河邊經常藏有歸來返程的乘客,不開燈就無法識別迎面而來的船只,掛菖蒲可以引發河中的昆蟲群的燈塔效應,讓乘客有可以辨認清楚船只的方向引路。
端午節的文化價值
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代表了中國的民族文化,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價值觀念。在當今這個時代,文化的多元化正在不斷擴大,但是端午節不斷地作為一種特別的文化遺產,不斷地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內涵和精髓。
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們也要好好繼承、傳承和發揚端午節的文化價值,繼承傳統文化,推崇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同時,我們也要讓這個美好的節日能夠更深入的進入大眾的生活中,并享受到其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