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式庭院別墅(蘇州園林資料)
1、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
2、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
3、公元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余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并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4、 蘇州園林吸收了江南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是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理所當 蘇州古典園林然被聯合國列為人類與自然文化遺產。
5、蘇州園林善于把有限空間巧妙地組成變幻多端的景致,結構上以小巧玲瓏取勝。
6、獅子林、滄浪亭、拙政園、留園統稱“蘇州四大名園”,而其中的拙政園和留園更是屬于中國四大名園。
7、蘇州園林素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譽。
8、蘇州園林代表了中國私家園林的風格和藝術水平,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圣地。
9、[1] 編輯本段 園林概況 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
10、1985年,蘇州園林即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11、據記載,蘇州 蘇州古典園林城內有大小園林將近200處。
12、其中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分別代表著宋(公元948~1264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9~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個朝代的藝術風格,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
13、“四大名園”與同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網師園、環秀山莊、藝圃、耦園、退思園一道,構成蘇州園林的杰出代表。
14、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可以體驗讓人舒暢的生活,這種建筑形態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境的一種創造。
15、 蘇州地處水鄉,湖溝塘堰星羅棋布,極利因水就勢造園,附近又盛產太湖石,適合堆砌玲瓏精巧的假山,可謂得天獨厚;蘇州地區歷代百業興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條件追求高質量的居住環境;加之蘇州民風歷來崇尚藝術,追求完美,千古傳承,長盛不衰,無論是鄉野民居,還是官衙賈第,其設計建造皆一絲不茍,獨運匠心。
16、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進了蘇州園林的發展。
17、據地方志記載,蘇州城內大小園林,在布局,結構,風格上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產生于蘇州園林的鼎盛時期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這四座古典園林,充分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民族特色和水平。
18、它們建筑類型齊全,保存完整。
19、這四座園林占地面積不廣,但巧妙地運用了種種造園藝術技巧和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模擬自然風光,創造了“城市山林”、“居鬧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間。
20、它們系統而全面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布局、結構、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家具、陳設等各個方面內容,是明清時期(14~20世紀初)江南民間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調,帶動民間建筑的設計、構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
21、在美化居住環境,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為一體等方面達到了歷史的高度,在中國乃至世界園林藝術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2、 編輯本段 建筑特色 蘇州古典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載體。
23、表現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其物質內容和精神內容都極其深廣。
24、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借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渲染,使人于棲息游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生意境美,獲得精神滿足。
25、而園中匯集保存完好的中國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26、另外,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筑規制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27、 這蘇州古典園林不僅美麗而且還聞名天下,是歷代文人雅士的向往之處。
28、 編輯本段 園林發展史 從宋代起經元、明、清的千余年來,蘇州作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著許多獨樹一幟的私家園林。
29、所有這些古典園林,其建筑布局、結構、造型及風格,都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襯托、對景、借景遺跡尺度變換、層次配合和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等種種造園藝術技巧和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居住環境。
30、構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的總體特色。
31、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當時號稱“吳中第一”。
32、以后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
33、據《蘇州府志》統計,蘇州在周代有園林6處,漢代4處,南北朝14處,唐代7處,宋代118處,元代48處,明代271處,清代130處。
34、現存的蘇州園林大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幾百座古典園林。
35、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
36、在16~18世紀的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余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并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37、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產生于蘇州私家園林發展的鼎盛時期,它們以其意境深遠、構筑精致、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范和代表。
38、 編輯本段 文化意味 蘇州古典園林,一向被稱為“文人園林”。
39、白居易在《草堂記》中說:“覆簣土為臺,聚拳石為山,環斗水為池”,這是文人園林的范式。
40、蘇州園林充分體現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設計構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種種手法來組織空間,造成園林中曲折多變、小中見大、虛實相間的景觀藝術效果。
41、通過疊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園林建筑,形成充滿詩情畫意的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在都市內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山林”。
42、 蘇州園林是時間的藝術、歷史的藝術。
43、園林中大量的匾額、楹聯、書畫、雕刻、碑石、家具陳設、各式擺件等等,無一不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無不蘊含著中國古代哲理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
44、 “雨驚詩夢留蕉葉”,這是對蘇州園林生動的寫照;“風裁書聲出藕花”,這是對園林意境最好的描摩。
45、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歲月之門,引領著我們走進“蘇州園林”。
46、 編輯本段 當代蘇州園林 東園蔣園 靜思園 明軒,位于美國紐約市大都會博物館內 。
47、 東吳小筑,位于云南昆明世界園藝博覽園內 。
48、 編輯本段 世界文化遺產 概述 遺產名稱:蘇州園林(英文名稱: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世界遺產委員會這樣評價蘇州古典園林: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咫尺之內再造乾坤。
49、蘇州園林被公認是實現這一設計思想的典范。
50、這些建造于11~19世紀的園林,以其精雕細琢的設計,折射出中國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51、蘇州園林中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于199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Ⅰ)(Ⅱ)(Ⅲ)(Ⅳ)(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藝圃、耦園、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52、 遺產登錄過程 1997年,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秀山莊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53、 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耦園、藝圃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54、 遺產登錄標準 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產下列評定標準而登錄: (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杰作; (ii)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iii)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iv) 人類歷史發展中某—建筑風格的杰出范例; (v)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于損壞。
55、 編輯本段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園林 滄浪亭 古典園林滄浪亭位于蘇州市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
56、占地面積10800平方米。
57、園內有一泓清水貫穿,波光倒影,景象萬千。
58、“滄浪亭”始為五代吳越王錢繆之子錢元亮的池館。
59、宋代著名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并作《滄浪亭記》。
60、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
61、自此,“滄浪亭”名聲大振。
62、蘇氏之后,滄浪亭幾度荒廢,南宋初年(12世紀初)一度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撫宋犖重建此園,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巔,形成今天滄浪亭的布局基礎,并以文征明隸書“滄浪亭”為匾額。
63、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64、滄浪亭雖因歷代更迭有興廢,已非宋時初貌,但其古木蒼老郁森,還一直保持舊時的風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園林的風格。
65、 踱步滄浪亭,未進園門便見一池綠水繞于園外,臨水山石嶙峋,復廊蜿蜒如帶,廊中的漏窗把園林內外山山水水融為一體。
66、園內以山石為主景,山上古木參天,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
67、滄浪亭外臨清池,曲欄回廊,古樹蒼蒼,壘疊湖石。
68、人稱“千古滄浪水一涯,滄浪亭者,水之亭園也”。
69、 滄浪亭主要景區以山林為核心,四周環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長廊又利用園外的水畫,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
70、園中山上石徑盤旋,古樹蔥蘢,箬竹被覆,藤蘿蔓掛,野卉叢生,樸素自然,景色蒼潤如真山野林。
71、 著名的滄浪亭即隱藏在山頂上,它高踞丘嶺,飛檐凌空。
72、亭的結構古雅,與整個園林的氣氛相協調。
73、亭四周環列有數百年樹齡的高大喬木五、六株。
74、亭上石額“滄浪亭”為俞越所書。
75、石柱上石刻對聯: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
76、 上聯選自歐陽修的《滄浪亭》詩,下聯出于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
77、全園漏窗共108式,圖案花紋變化式端,無一雷同,構作精巧,環山就有59個,在蘇州古典水宅園中獨樹一幟。
78、 園中最大的主體建筑是假山東南部面闊三間的“明道堂”。
79、明道堂取“觀聽無邪,則道以明”意為堂名。
80、為明、清兩代文人講學之所。
81、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莊嚴肅穆。
82、墻上懸有三塊宋碑石刻拓片,分別是天文圖,宋輿圖和宋平江圖(蘇州城市圖)。
83、相傳乾隆帝南巡時,曾召譽滿江浙的蘇州評彈藝人王周士于此堂內說書。
84、堂南,“瑤華境界”、“印心石層”、“看山樓”等幾處軒亭都各擅其勝。
85、折而向北,有館三間名“翠玲瓏”,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瓏”意而為名。
86、 竹是滄浪亭自蘇舜欽筑園以來的傳統植物,亦是滄浪亭的特色之一。
87、現植各類竹20余種。
88、“翠玲瓏” 館連貫幾間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館曲折,綠意四周,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風乍起,萬竿搖空,滴翠勻碧,沁人心脾。
89、同“翠玲瓏”相鄰的是五百名賢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人物平雕石像,為清代名家顧汀舟所刻。
90、五百名賢只是取其整數而言。
91、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傳贊四句,從中可知這些古賢的概況,他們是從春秋至清朝約2500年間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人物。
92、名賢中的絕大部分是吳人,也有外地來蘇為官的名宦。
93、名賢像多數臨自古冊,也有的來自名賢后裔,具有文獻價值。
94、 園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
95、山上有小樓名“看山樓”,登樓可覽遠近蘇州風光。
96、此外還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與之映襯。
97、滄浪亭著名的建筑還有觀魚處等。
98、另有石刻34處,計700多方。
99、 拙政園 古典園林景色拙政園位于蘇州市婁門內東北街178號,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現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0、此地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
101、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后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音:yù,<書>賣)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
102、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
103、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毫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
104、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
105、拙政園全園占地62畝(另三資料分別為:51950平方米、約50000平方米、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
106、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107、 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
108、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為精華所在。
109、面積約18.5畝。
110、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的特色。
111、池水面積占全園面積的3/5(另一資料:1/3)。
112、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113、總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
114、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的主體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
115、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
116、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117、 從拙政園中園的建筑物名來看,大都與荷花有關。
118、王獻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揚荷花,主要是為了表達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119、中部景區還有微觀樓、玉蘭堂、見山樓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園中之園——枇杷園。
120、 西部原為“補園”,面積約12.5畝,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
121、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藝術的風格占了上風,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區仍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
122、西部主要建筑為靠近住宅一側的三十六鴛鴦館,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陳設考究。
123、晴天由室內透過藍色玻璃窗觀看室外景色猶如一片雪景。
124、三十六鴛鴦館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點為臺館分峙,裝飾華麗精美。
125、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別有情趣。
126、西部另一主要建筑“與誰同坐軒”乃為扇亭,扇面兩側實墻上開著兩個扇形空窗,一個對著“倒影樓”,另一個對著“三十六鴛鴦館”,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頂蓋又恰好配成一個完整的扇子。
127、“與誰同坐”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
128、故一見匾額,就會想起蘇東坡,并立時頓感到這里可欣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
129、西部其它建筑還有留聽閣、宜兩亭、倒影樓、水廊等。
130、 東部原稱“歸田園居”,是因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而得名。
131、約31畝,因歸園早已荒蕪,全部為新建,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
132、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主要建筑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云峰等,均為移建。
133、 拙政園的建筑還有澄觀樓、浮翠閣、玲瓏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等。
134、 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
135、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格。
136、拙政園形成的湖、池、澗等不同的景區,把風景詩、山水畫的意境和自然環境的實境再現于園中,富有詩情畫意。
137、淼淼池水以閑適、曠遠、雅逸和平靜氛圍見長,曲岸灣頭,來去無盡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勝;通過平橋小徑為其脈絡,長廊逶迤填虛空,島嶼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園林建筑各具神韻。
138、整個園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產生不同的藝術情趣,如夏日蕉廊,冬日梅影雪月,春日繁花麗日,秋日紅蓼蘆塘,無不四時宜人,創造出處處有情,面面生詩,含蓄曲折,余味無盡,不愧為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
139、 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松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140、 留園 古典園林留園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拙政園齊名。
141、坐落在蘇州市閶(音:chāng)門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另一資料:留園修建于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
142、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
143、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
144、留園占地約30畝(另兩資料:2頃、約30000平方米),留園內建筑的數量在蘇州諸園中居冠,廳堂、走廊、粉墻、洞門等建筑與假山、水池、花木等組合成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庭園小品。
145、其在空間上的突出處理,充分體現了古代造園家的高超技藝、卓越智慧和江南園林建筑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146、 建筑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筑物設有多種門窗,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余,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147、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云臺、冠云樓等十數處齋、軒,院內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云峰,兩旁為瑞云,岫云兩峰;北部具農村風光,并有新辟盆景園;西區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
148、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筑。
149、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150、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并有長廊與各處相通。
151、 留園內的建筑景觀還有表現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
152、 網師園 網師園是蘇州中型古典山水宅園的代表作品。
153、它位于蘇州藥門附近的帶城橋南闊家頭巷(另一資料:位于蘇州城東南十全街,與蘇州、南州等飯店相距僅幾十米),園址原為南宋吏部侍郎史正志于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所建之“萬卷堂”舊址,亦稱“漁隱”。
154、清時由光祿寺少卿宋宗元于乾隆中葉(約公元1770年)購其地筑園。
155、因園毗鄰王思巷,諧其間喻漁隱之義,稱為“網師園”。
156、乾隆末年園歸瞿遠村,按原規模修復并增建亭宇,俗稱“瞿園”。
157、今“網師園”規模、景物建筑是瞿園遺物,保持著舊時世家一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園。
158、網師園全園占地約8畝余(另兩資料:約5333平方米、約5400平方米),是我國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
159、網師園布局精巧,結構緊湊,以建筑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
160、園分三部分,境界各異。
161、東部為住宅,中部為主園。
162、網師園按石質分區使用,主園池區用黃石,其他庭用 網師園一角湖石,不相混雜。
163、突出以水為中心,環池亭閣也山水錯落映襯,疏朗雅適,廊廡回環,移步換景,詩意天成。
164、古樹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見著,并與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構成主園的閉合式水院。
165、池水清澈,東、南、北方向的射鴨廊、濯纓水閣、月到風來亭及看松讀畫軒、竹外一枝軒。
166、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變化。
167、所以游園時,宜坐、宜留、以靜觀為主。
168、繞池一周,可前細數游魚,可亭中待月迎風。
169、花影移墻,峰巒當窗,宛如天然圖畫,所以并不覺其園小。
170、夜游網師園除了能品味園林夜景,還能欣賞到評彈、昆曲等節目。
171、 西部為內園(風園),占地約1畝。
172、北側小軒三間,名“殿春簃(音:yí,樓閣旁邊的小屋,多用做書齋的名稱)”。
173、舊時以盛植芍藥聞名。
174、“殿春簃”舊為書齋,為明代古樸爽潔之建筑。
175、軒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
176、由紅林鑲邊的長方形窗枉框松成的框景,滿目青竹,蒼翠挺拔,翠周圍的傲 臘梅、紅色天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國畫小品,人在到內,似在室外,富有詩情畫意。
177、軒西側套室原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及其兄弟張善子的畫室“大風堂”。
178、張氏兄弟曾在園中飼養一虎,今堂南天井西墻嵌碎石一方,鐫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兒之墓”,為著名畫家張大千先生書于臺北,寄來立碑。
179、庭院假山,采用周邊假山布局,東墻峰洞假山圍成弧形花臺,松楓參差。
180、南面曲折蜿蜒的花臺,穿插峰石,借白粉墻的襯托而富情趣,與“殿春簃”互成對景。
181、花臺西南為天然泉水“涵碧泉”。
182、洞容幽深,寒氣逼人,與主園大池水脈貫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龍吐,使無水的“殿春簃”不偏離網師園以水為中心的主題,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
183、亭中置巨大的靈壁石,形似展翅欲飛的蒼鷹,黝黑光潤,叩之錚琮如金玉,是靈壁石中的珍品。
184、在亭中“坐石可品茗,憑欄可觀花”,令人賞心悅目。
185、 1980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軒”而名播海外。
186、 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位于蘇州景德路,全園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
187、始建于唐代末年,原為唐代金谷園故址,宋代為景德寺,明時是宰相申時行的住宅。
188、清代蔣輯住此,建“求自樓”,以藏經集。
189、又在樓后疊 環秀山莊假山,取名為“環秀山莊”。
190、在地下掘一井,井有清泉噴涌匯成一池,取名“飛雪泉”。
191、以上構成了環秀山莊山、池、泉、石的雛形。
192、其園林風格“有真有假,做假成真”,接近自然,富于變化。
193、整體布局以假山為主,水池為輔,山水相依。
194、前為廳堂、庭院,后為池水、假山。
195、環秀山莊以假山堆疊奇巧著稱,被譽稱“蘇州三絕”之一,又被譽為“獨步征軻”。
196、 獅子林 獅子林位于蘇州城內東北部婁門內園林路,始建于元代,為元代園林的代表。
197、園內假山遍布,長廊環繞,樓臺隱現,曲徑通幽,有迷陣一般的感覺。
198、長廊的墻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的書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詩》的碑刻作品。
199、獅子林原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園,公元1341年,高僧天如禪師來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們擁戴。
200、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順帝至正二年),弟子們買地置屋為天如禪師建禪林。
201、天如禪師因師傅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獅子巖,為紀念自己的師傅,取名“獅子林”。
202、亦因佛書上有“獅子吼”一語,且眾多假山酷似獅形而命名。
203、 獅子林園建成后,當時許多詩人畫家來此參禪,所作詩畫列入“獅子林紀勝集”。
204、天如禪師謝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園逐漸荒蕪。
205、明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明姓和尚托缽化緣于長安,重建獅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現興旺景象。
206、至康熙年間,寺、園分開,后為黃熙之父、衡州知府黃興祖買下,取名“涉園”。
207、公元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賜額“獅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獅子林,先后賜“鏡智圓照”、“畫禪寺”及現存“真趣”等額匾。
208、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黃熙高中狀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園”。
209、至清光緒中葉黃氏家道衰敗,園已傾圯,唯假山依舊。
210、 獅子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10000平方米,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之一,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211、假山內外上下盤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宮,咫尺之間可望而不可即,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
212、仰觀滿目迭嶂,俯視四面坡壑,如入深山峻嶺,恍惚迷離。
213、由于它原是寺之后花園,所以獅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征,與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并論。
214、山腹中空靈曲折,宛如迷宮的洞穴即象征佛的法力無邊。
215、 獅子林內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錯落有致,園中最高峰為“獅子峰”,另有“含暉”、“吐月”等名峰。
216、園內多竹,竹間結茅的方丈禪窩,建有“冰壺進”、“玉鑒池”、“小飛虹(橋)”。
217、主要建筑有立雪堂、燕譽堂、臥云室、見山樓、指柏軒、飛瀑亭、真趣亭、問梅閣等。
218、 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奇巧、出神入化、匠心獨具,一草一木別有風韻,園內長廊四面貫通,廊壁上嵌有書條石刻,皆為名家書法佳作。
219、 公元1917年,上海顏料巨商貝潤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的叔祖父)從民政總長李鐘鈺手中購得獅子林,花80萬銀元,用了將近7年的時間整修,新增了部分景點,并冠以“獅子林”舊名,獅子林一時冠蓋蘇城。
220、貝潤生原準備籌備開放,但因抗戰爆發而未能如愿。
221、公元1945年貝潤生病故后,獅子林由其孫貝煥章管理。
222、解放后,貝氏后人將園捐獻給國家,蘇州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后,于公元1954年對公眾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