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資料簡介(漢族的資料)
1、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眾多,分布遼闊,湘西苗族屬其中之一部。
2、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3、 節 慶 習俗: 湘西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
4、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
5、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
6、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
7、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
8、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加或觀看打秋千、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色情侶,談情說愛。
9、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
10、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
11、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12、 2.三月三。
13、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歌舞節。
14、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加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15、 3.趕清明。
16、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
17、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須到比較遠的漢區趕場交換,常常受騙上當。
18、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節這一天作為自己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
19、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20、 清明歌會均有傳統的中心會場。
21、吉首市東部的苗族人民趕清明,其中心會場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場上。
22、到時,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氣洋洋。
23、有的唱到夜幕降臨仍不肯散會,一直唱到通宵達旦。
24、 4.看龍場。
25、每年從農歷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龍El,習慣稱做看頭龍后十二天又輪轉到辰日,再逢看龍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
26、若在這天干了農活,就屬于犯忌。
27、因此,苗族人民對于“看龍”的事,非常重視。
28、 服飾風俗: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29、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
30、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
31、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32、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范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
33、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34、從構圖上看,它并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
35、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36、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
37、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38、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39、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書的原因。
40、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
41、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后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42、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43、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44、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
45、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于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圖案。
46、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
47、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
48、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后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
49、耳環、手鐲都是銀制品。
50、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
51、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
52、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
53、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54、 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
55、“牯藏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
56、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
57、于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祀先人。
58、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59、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
60、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61、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62、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
63、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巖洞、大樹、山林等。
64、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并用。
65、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
66、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
67、對于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
68、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69、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
70、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里,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71、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
72、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制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于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
73、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
74、祭橋流行于黔東南大部分地區。
75、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76、 圖騰崇拜方面。
77、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
78、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
79、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
80、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81、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82、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
83、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
84、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
85、吃牯臟亦稱祭鼓節、鼓社節、鼓藏(牯臟)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
86、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
87、主祭者稱為牯臟頭,祭品牯臟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的。
88、每屆祭祀活動前后延續三年之久。
89、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
90、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
91、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
92、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
93、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
94、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
95、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
96、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藥,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藥手段。
97、 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
98、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
99、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100、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
101、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102、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
103、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104、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
105、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后,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106、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
107、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108、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
109、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
110、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
111、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112、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113、 婚喪習俗: 招郎 招郎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和湘桂交界等地區,以城步苗族最為盛行。
114、大山區苗族婦女享有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討丈夫”,無兒無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個女兒,長大后,“招郎上門”,延續家族,而讓男子出嫁。
115、稱為“招郎”。
116、“招郎”入門后,女家長輩稱其為子、為侄,忌稱女婿、侄郎;同輩稱兄道弟,忌稱姐夫、妹夫;小輩稱伯伯、叔叔,忌稱姑爹。
117、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彩色糯米飯。
118、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119、 喪葬 貴州一帶苗族現今保存有完好的懸棺葬和洞棺葬,據說此舉是為了方便苗家后人打回中原時將已故祖先帶回故土入土為安。
120、 苗族的禁忌: 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
121、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
122、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
123、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認為會延長產期。
124、 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125、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
126、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后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
127、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
128、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129、 喪葬禁忌: 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
130、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131、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才。
132、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勞動,但忌下田。
133、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
134、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
135、入葬后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136、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
137、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
138、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
139、忌動他人放于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
140、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141、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
142、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