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的句子(火把節的資料)
1、火把節在古代被稱為"星回節",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說。
2、火把節的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范《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并吞另五詔,將會五詔于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閉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3、 民族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
4、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期二三天。
5、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
6、后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7、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斗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8、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9、 “火把節”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10、當晚,每家門前都豎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紅綠紙旗,書寫一些吉祥語句,村民們則高舉火把在田間游行一周,捕滅蟲害。
11、此外還有"繞三靈"、"耍海會"、劃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藝活動。
12、 每年的農歷6月24日,在著名的航天城、“月城”西昌,聚居在那里的彝族同胞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載歌載舞,舉辦聲勢浩大的選美活動和服飾、賽馬、摔交、射箭的比賽,并在夜晚點燃火把在曠野中游行,紀念他們心中的英雄。
13、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特有的傳統佳節,自漢唐起,已沿襲一千多年。
14、火把節一般于每年農歷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
15、有關火把節起源的記載和傳說有數十種,內容豐富,優美動人。
16、其中較為普遍的幾種說法是: 一、相傳天上的恩梯古茲(彝族神話中的天神)派嘍羅到凡間危害眾生和莊稼,人們在支格阿魯(彝族神話中的英雄)率領下毫不畏懼,在農歷6月24日這天用火把焚燒了害蟲,戰勝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代代相傳。
17、 二、書倫撰修《西昌縣志》載:……唐開元間,有鄧耿詔者,六詔之一也。
18、南詔欲并五詔,因星回節召五詔令飲于松明樓。
19、鄧耿妻慈善,懼難止夫勿行,不聽,乃以鐵釧約夫,背而別。
20、比至南詔,火其樓,諸詔尋夫骸不可識,獨慈善以釧故將其骸以歸。
21、南詔異其惠,以幣聘之,善以夫未葬為辭,既葬乃于櫻城自守。
22、南詔以兵圍之,三月食盡,善盛服端坐餓以死,南詔尋悔,旌其城曰德源。
23、今滇俗6月24日,比戶所松焉。
24、燎長丈余,入夜爭先燃之,用以照田祈年,以炬之明暗卜之豐歉。
25、戚友會聚,剁牲飲酒,夷漢同之……。
26、正如《西昌縣志.文藝志》(建昌竹枝詞)所載:赴宴先知去不回,柴樓煙冷尚余哀,而今火樹沿成俗,忍使冰心化作灰;慧心早卜去難回,贈到金杯隱自哀。
27、千古人猶照亮節,吞來六詔已成灰。
28、 三、遠古的時候,天上的一個大力士和地上的一個大力士摔跤,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戰勝,狼狽地逃到天上,在天神面前拔開弄是非,于是天神不分青紅皂白,遷怒于人間,遣派大量的害蟲到地上糟踏莊稼,危害人民,人們點燃火把到田間驅除蟲害,戰勝了天神,這天正好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29、 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屆時家家飲酒、吃坨坨肉、并殺牲以祭祖先。
30、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斗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
31、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32、 火把節探源 山寨里的火把節之夜 一年一度的民族節日火把節又到了。
33、關于這一節日的來源,千百年來眾說紛紜。
34、有一種新的觀點:這個節日來自于古老的歷法,與炎帝有關——— 撲朔迷離的傳說 云南省的彝、白、僳僳、納西、普米、哈尼等少數民族,有一個共同的節日—火把節。
35、 關于火把節的來歷,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36、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彝族火把節來源的傳說是:天上的大力士與地上的大力士相約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摔跤,結果天上的大力士摔死了,天神大怒之下,派蝗蟲到人間討回命債。
37、蝗蟲吃光了地上的植物,人們用火把燒死蝗蟲,但蝗蟲越來越多,只好與天神達成協議,人間每年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給天神賠償犏牛、羯羊、雞、雞蛋、蘸水等物,白天用陽光照著賠,夜間用火把照著賠。
38、從此,火把節流傳下來(《新編麗江風物志》)。
39、 麗江納西族火把節來源的傳說是:玉皇大帝不滿人間比天上好,派火神去燒毀人間,火神來到人間,看到一個白發老人背著一個大孩子,牽著一個小孩子,天神問為什么不背小的背大的,老人說大孩子是哥哥家的,哥嫂都死了,我應該更疼愛哥哥的獨生子。
40、火神被感動了,回去騙玉皇大帝說已經燒掉了。
41、后來,玉皇大帝想看看燒掉的人間,才發現人間更美了,他殺死了火神,但火神拯救人間的心沒有死,一滴心血跳出天門,落到雪山腳下一座廟里,被和尚用紅布包好,農歷六月二十五日傍晚,血滴變成小娃娃對大家說,玉皇大帝要來放火,只有家家門前點起火把,一連點三個晚上,才能騙過玉皇大帝,免除災難。
42、于是人們都點起火把,騙過了玉皇大帝。
43、人們為了紀念火神,同時防備玉皇大帝,年年到這時都點火把。
44、(《新編麗江風物志》)。
45、 大理一帶,則有阿南公主的傳說:“漢元封間,葉榆(今大理)婦阿南者,為酋長曼阿娜之妻。
46、娜為漢將郭世忠所殺,欲妻南,南曰,能從三事當許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國人皆知我以禮嫁。
47、忠如其言。
48、明日,聚國人,張松幕祭其夫,下置火。
49、南藏刀出,俟熾,焚夫衣,即引刀自斷其頸,仆火中。
50、時六月二十五日也,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吊之,名為星回節。
51、” 昆明、大理還有唐代慈善夫人及火燒松明樓的傳說。
52、 各民族火把節的節日名稱相同,過節的時間也大致相同,這些不同的傳說后面,火把節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或相近的源頭。
53、 火把節:古老歷法的“活化石” 火把節還有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叫星回節。
54、五代時蜀國佚名氏所作的《玉溪編事·震旦》記載:唐時南詔(指南詔國統治者)以十二月十六日為星回節,是日游于避風臺,命清平官賦詩。
55、 “星回”一詞,《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記載:“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將幾終。
56、歲且更始。
57、”孔穎達解釋說:“謂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復其故處,與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58、” 《祿勸縣志》載:“六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亦謂星回節,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回于天除夕也。
59、會飲至旬余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聚也。
60、”陸次云在《峒溪縣志》中也說“六月二十四日為年”。
61、納西族也說“冬季春節為大,夏季火把節為大”。
62、這些記載,表明火把節不僅與中國古代的星回節有關,而且與古代云南少數民族過年有關,是遠古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63、 上述火把節和星回節的資料中,《禮記》和《玉溪編事》中所講的星回節都在冬季,不在夏季。
64、而《祿勸縣志》和《峒溪縣志》講到星回節和火把節都是過年的節日,時間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前后一兩天。
65、怎么會有兩個時間和時令完全相反的星回節?火把節是不是過年的節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也就找到了火把節的真正源頭。
66、 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有一首著名的長詩《豳風·七月》,講農人一年四季的生產生活。
67、其中的月、日兩個字,使許多讀《詩經》的人傷透腦筋,———詩中講了一年共十個月(而不是十二個月)的農事。
68、又反復講到“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這四天,卻又不講其他的日子,后人讀起來很吃力。
69、原因是詩中涉及一個古代歷法的問題,與古代的星回節(火把節)密切相關。
70、 中國遠古時代使用的歷法,與現在所用的羅馬歷法(公歷)和陰歷歷法(農歷)并不相同。
71、《七月》講一年之內的農事活動,只涉及十個月,原因是當時以“一年十個月,一月36天,5天為過年日”的古歷法“火歷”記年記時。
72、所以詩中的農夫既講一年十個月之中所作的全部農事,也講過年那幾天的事情。
73、“七月流火”之“火”,古人又稱之為“大火”、“商星”、“鶉火”、“大辰”,指的是蒼龍七宿的第五宿,有三顆星(心宿),并認為“心宿三星,天之正位也(《宋史·天文志·三》)”,因而設專人“火正”,把它作為天象觀測的主要對象和編制歷法的依據,制定出“大火南中”之月(六月)為正月的“火歷”(龐樸《火歷初探》)。
74、在以“火歷”紀年記時的遠古時代,“大火南中”的六月,正是舊年到頭新年開始的“歲末年首”。
75、一年十個月,一個月36天,剩下的5天為過年日,時間正是火把節期間。
76、正因為是“火”星回到一年起始的正中天,所以叫做星回節。
77、“火歷”的歷史痕跡,還保留在“天上有十個太陽”的神話傳說等等人們耳熟能詳的常識之中。
78、 這種歷法一直使用到后羿時代。
79、《淮南子·本經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乃使羿……上射十日……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我們可以這樣去解讀這個神話:它實際上講的是廢止“火歷”的歷法變革,射下九個太陽,而留下一個太陽的傳說,是對廢除“火歷”,采用太陽歷的模糊記憶。
80、而與后羿有關的“嫦羲(嫦娥,神話中是后羿之妻)生下十二個月亮”的傳說,則標志著太陰歷的誕生。
81、天干地支相配的紀年法,其實也是陰歷對火歷批判與吸收的結果———十是火歷的月數,十二是陰歷的月數,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的結果,形成六十年一甲子(周期)的紀年法。
82、 火把節:對炎帝及火崇拜的永恒記憶 火歷或者叫做十月歷,是中國西部、北部和西北部的許多遠古先民都使用過的古老歷法。
83、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炎黃”時代的炎帝。
84、《管子·輕重篇》說:“炎帝作鉆燧生火”。
85、《左傳·昭公十九年》說:“炎帝氏以火紀(記年),故為火師而火名”。
86、《左傳·哀公九年》說:“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后也”。
87、《淮南子·汜論訓》說:“炎帝死而為灶”。
88、《尸子》說:“燧人上觀辰星,下察五木,以為火”。
89、《史記·三皇本紀》說:“炎帝,神農氏。
90、姜姓也……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姓焉。
91、” 這些記載不僅說明炎帝發明了用火(鉆燧生火),發明了火歷(火師而火名),他是所有以羊(姜姓)、牛(人身牛首)、火(火師)為圖騰和姓氏的部落先民的共同的祖先(姜姓其后),而且他還是崇拜火神(死而為灶)的遠古部落的共同祖先,觀測星辰———發明用火———教民耕種———死為灶神都統一在炎帝身上,應該不是偶然的。
92、 因此,古代有了兩個星回節,即“大火”最正和最偏的時節,一個在夏季,一個在冬季;其中夏季的星回節,是所有古羌(古代羌姜同義)部落后裔和與古羌部落有密切關系的遠古部落后裔共同的“年節”,是他們過年的節日。
93、這個節日的活動,與牛、羊、火等圖騰崇拜和祖先神崇拜有關。
94、實際上,現在過火把節的許多民族,都與遠古的羌人有關,他們或者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或者是與古羌人有密切關系的古代先民的后代,或者是古羌人與其他遠古部落融合后形成的新的民族,他們都因為與古羌人的關系,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炎帝,也擁有共同的圖騰,那就是牛、羊、火。
95、同時有了共同的節日,那就是火把節———古代的星回節。
96、也有了共同的節日內容———斗牛、殺羊、點火把、放天燈等等,實質內容只有一個,那就是紀念自己的古代祖先———炎帝,崇拜自己遠古的圖騰———牛、羊、火,回憶自己的遠古歷史———刀耕火種。
97、 十月為一年,一月36天,另有5天過年日的古老歷法,至今還留存在屬于古羌人后裔的某些民族(比如彝族)中。
98、 云南各民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各有各的特色內容。
99、彝族關于火把節的傳說,實際上是以游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
100、這個傳說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說。
101、納西族關于火把節傳說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信息,與《玉溪編事》、《祿勸縣志》、《峒溪縣志》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
102、大理和昆明一帶關于火把節的傳說,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回節”的說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103、 火把節四說 據傳,農歷6月24日,是人類使用火的紀念日,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屆時,舉辦各種活動歡度。
104、種“太陽” 鶴慶西山片的白、彝族群眾,每到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種“太陽”活動。
105、是日,人們在“打歌”場中心豎棵大火把,火把四周,堆放著堆堆干柴。
106、火把正前方栽著一截經認真挑選、干燥易燃的樹樁作為太陽的象征。
107、太陽冒山之際,早已匯聚在場子中的人們,各拿一根精選的小木棒,依次到“太陽”上“鉆”木取火。
108、不管誰“鉆”出了火星,眾人便蜂擁而上,用早已準備好的草絨、干樹枝葉“接”點火種。
109、并想法把火種移到柴堆上,把柴堆點燃。
110、隨即,各人用一把小火把從火堆上點燃火種,帶回家中把各家的火塘點燃,稱之種“太陽”。
111、太陽落山后,人們全匯聚到“打歌”場,在白 日燃燒的篝火上再次點燃大火把。
112、隨之,環火把、火堆“打歌”,歌頌火給人的幸福,通宵達旦。
113、 耍火 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要舉辦耍火活動。
114、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系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征“紅花火樹如炬燃”。
115、當天上出現第一顆星星之際,人們各舞一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一通。
116、 祭頌火神 居住在寧蒗縣的普米族,到了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祭頌火神活動。
117、據傳,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
118、她為了子孫和與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潛入天宮盜來了火種,并以自己的身體當火炬把火種引到了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獲得了火。
119、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帶來火種這天定作祭頌火神節。
120、 節日一大早,人們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樹,象征昂姑咪的化身。
121、樹上掛滿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樹上掛系與人口數相符的小火把。
122、下午用牲禮祭過“化身”后,由村中年歲最高的一老婦人將“化身”點燃。
123、參加活動者,各從“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將其點燃。
124、爾后,眾人在老婦人的帶領下,環“化身”跳起鍋莊舞,歌頌昂姑咪獻身傳火的功績。
125、禮贊過“化身”后,各人相約成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間放聲高歌。
126、祈求火神昂姑咪賜福,庇佑全村人人畜興旺、五谷豐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火唱種黃坪鄉是鶴慶縣的一個熱區,物產富庶。
127、據傳,這里的居民是當年孔明和孟獲在此屯軍留下的后代。
128、這塊沃土是當年孔明與孟獲結盟時共同開墾出來的。
129、并在6月24日晚點火夜戰,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種,荒甸從此變成了良田。
130、為了紀念這一日子,每到這一天,后人就要點火把夜戰播種小春作物。
131、是時,老人和孩子們手舞火把,環田地歌舞助興,青年人在田間播種。
132、勞動生產與民俗活動融為一體,另有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