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生實相是什么意思(性具實相是什么意思)
則生實相是什么意思,性具實相是什么意思這個很多人還不知道,小飛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理一分殊”并非《西銘》本旨,而是程朱的“理本體論”在《西銘》上的附會,“理一分殊”的本質始終不能擺脫周濂《太極圖說》所標識的“三教歸一”、“天人合一”的新儒學路徑。
2、 朱熹把“理”的整體叫“太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二),“太極之義,正謂于之極致耳。
3、”(三)〔注:(三)《文集·答程可久》〕他認為,太極產生二氣五行,二氣五行相互影響和變化而產生萬事萬物,產生后的萬事萬物又具有一太極,即所謂“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4、”(四)〔注:(二)(四)《朱子語類》卷九四。
5、〕朱熹認為萬物統一體有一太極,這是:“理一”;每一事一物又具一太極,這是“分殊”的理和自“理一”的理,究竟如何分得呢?按朱熹的看法,“分殊”的理并沒有分割了“理一”的理而變成各事物的理,因為在“分殊”的理產生的事,即萬事萬物形成后,“理一”的理仍為太極的全體,“分殊”的理同樣是太極的全體。
6、關于這點,他曾有明確的解釋。
7、 問:理性命章注云,“自其本而之末,則一理之實而萬物之以為體,故萬物各具一太極。
8、”如此,則是太極有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氣,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
9、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而見,不可謂月已分也。
10、 這個關系,即非全體與部分的關系,又非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因而他引用玄覺《永嘉證道歌》中的“月印萬川”比喻來說明:“釋氏云:‘一月普現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攝’。
11、這是那釋氏也窺見得這些道理。
12、“(一)〔注:(一)《朱子語類》卷六。
13、〕 萬事萬物各有稟受之后,其性之各各不同,若一物“自各全具一太極”,如何來說明各物的區別呢?在這里,朱熹采用了理與氣結合的不同情況來加以解釋。
14、他說:“論萬物之一源,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也。
15、氣之異者,粹駁之不齊;理之異者,偏全之或異。
16、”(二)〔注:(二)《文集·答黃伯商書》。
17、〕這就是說,世界的萬事萬物是理與氣結合生成的;就理與萬物的同源來說,各物的理都是相同的,而氣有純粹與駁雜之區分;就萬物稟理成為不同的物體來說,氣雖區別不大,但各物所稟之理有偏有全,因而大不相同,從而各物有不同的性。
18、他還舉例說,如人與動物在氣的方面區別不大,所以都知寒暖、識饑飽;但在理的方面卻大不相同,人具有仁義禮智之性。
19、“至于虎狼之仁,豺獺之祭,蜂蟻之義,卻只通過些子,譬如一隙之光。
20、”(一)〔注:(一)《朱子語類》卷四。
21、〕朱熹認為動物也分有仁義禮智,具有太極全體。
22、只因氣稟不同,蜂蟻才只有一點點義,虎狼只有一點點仁。
23、 朱熹還將“理一分殊”與華嚴宗的“一即一切”作了區分。
24、朱熹認為,理得于天而個于心;華嚴宗認為,一切事物只是心的顯現。
25、朱熹強調分殊;華嚴宗只講理的“一多”,而不講理的“分殊”。
26、 “圣人未嘗言理一多,只言分殊,蓋能于分殊,蓋能于分殊中事事物物頭頭頂頂理會得其當然,然后方知理本一貫。
27、不知萬殊各有一理,而徒言理一,不知理一向何處?(二)〔注:(二)《延平答問》。
28、〕朱熹這一番話是借以宣揚他的老師李延平的觀點來說明與華嚴宗區別的,認為“一即一切”否認了“分殊”,違反儒家傳統,逃避社會倫理關系,不能“經世致用”。
29、(三)〔注:(三)《朱子語類》卷二七。
30、〕現在仍有一些學者認為朱熹的“理一分殊”是華嚴宗的“一全是多”、“多全是一”、“一在多中”、“多在一中”的翻譯,然而實際上,朱熹自己早已作了答復。
31、 前面提到朱熹曾引用禪宗的“月印萬川”比喻“理一”與“分殊”的關系。
32、這便成為后世學者認為“理一分殊”的思想是承襲禪宗思想的一條主要論據。
33、朱熹的“月印萬川”的譬喻,引自玄覺的《永嘉證道歌》,原文是:“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
34、”(四)〔注:(四)《大正藏》卷四八。
35、〕 實際上,從“理一分殊”的內容看,朱熹借用禪宗“月印萬川”說明“理一”與“分殊”關系,并不恰當。
36、朱熹自己似乎也覺到這點,因此他更多的還是用植物生長來作比喻。
37、 只是此一個理,萬物分之以分體,萬物之中又各具一理。
38、所謂乾道變化,各證性命,然后又只是一個理。
39、此理處處皆渾淪,如一粒粟生為苗,苗便生花,花便結實,又成粟,還復本形。
40、一穗百粒,每粒個個完全;各將這百粒去種,又各成百粒。
41、生生只管不已,初間只是這一粒分去。
42、物物各有理,總只是一個理。
43、(一)〔注:(一)《朱子語類》九四。
44、〕 朱熹這一比喻更能表達“理一分殊”的思想。
45、在這個比喻中,喻為“分殊”的每一粒粟都具有喻為“理一”的“粟”的完整基因和生物全息。
46、 朱熹這種“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的整體主義認識方法,是對天臺宗“性具實相”的整體主義認識方法的直接繼承。
47、天臺宗“性具實相”說認為,宇宙森然萬象,本性一發自足。
48、若用今天的話來說,即具體一事一物都是一個完整的小宇宙,而不是宇宙的一部分。
49、二者何其相似乃爾。
50、 在和“理一分殊”直接相關的宇宙發生說上,朱熹的邏輯思維也是仿用天臺宗的一套。
51、在天臺宗的宇宙發生說中,智凱即反對地論師的“法起”,也不贊同攝論師的“心起”。
52、他認為,法起的主張,在邏輯上是自己生自己,宇宙萬象豈非成了沒有本體的“自在之物”?他認為這種理論不對,是一個極端;“心起”也不對,攝論師的“心”是指雜染的心,相對于清凈的心來說,“心起”在邏輯上是主張宇宙萬象是“他生”,這種理論的錯誤在“出于思擬推測”,即憑頭腦想象出一個世界。
53、這種理論也不對,是代表另一個極端。
54、智凱在批判兩個極端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多相攝”的“性具實相”理論:認為宇宙間一切都自然存在,完全具足,即非自生,也非他生;現象不僅自然存在,完全具足的,即非自生,也非他生;現象不僅自然存在,而且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存在,而是作為互相聯系的整體而存在;一切現象雖千差萬別,但都顯示真如的“實相”。
55、天臺宗的“性具實相”說,即不否認宇宙萬象的存在,也不否認真如佛性的永恒普遍,而是用整體主義的手法把二者相攝為一。
56、這在邏輯思維上不能不算一種高極的思辨,它比起那種悖于常識的“心生萬物”的粗糙唯心主義和自觀世界是物質而沒有本體論論證的樸素唯物主義要精致多了,在理論上也更能說明問題。
57、朱熹自稱人十五六開始,就留心于佛,(一)〔注:(一)《朱子語類》卷一0四。
58、〕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注《法華經》,他對天臺宗這套方法心領神會,他的“理氣不能相離”思想就是最好的例證。
59、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朱熹的“理一分殊”從思想內容到邏輯思維方法都援入了天臺宗的“性具實相”說。
60、 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被國內外學者廣泛研究,有些從東西文化比較角度進行研究。
61、如馮友蘭先生認為,朱熹哲學體系中的理與氣相當于亞里士多德體系中形式與質料。
62、李約瑟博士認為,萊布尼茨的“單子”、“宇宙前定和諧”與朱熹的“物物有一太極”和“理”是一種有機的秩序極為相似。
63、他還舉出萊布尼茨曾讀過的中國儒家的著作,在他的通信中也提到朱熹的太極。
64、李約瑟的結論是:萊布尼茨哲學思想受到朱熹哲學思想的影響和啟發。
65、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66、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
67、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68、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
69、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
70、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71、這些都應該是受到<<西銘>>的影響老大,你退學算了.。
今天的內容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