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風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2、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
3、端是“開端”、“初”的意思。
4、初五可以稱為端五。
5、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
6、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7、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8、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
9、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10、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11、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12、 一,紀念屈原說。
13、二,迎濤神說。
14、 三,龍的節日說。
15、 四,惡日說。
16、 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很豐富,從早晨天蒙蒙亮開始,一直持續到正午才結束。
17、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
18、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
19、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20、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21、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2、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23、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24、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25、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26、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27、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
28、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29、 5、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