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人類博弈的時代到來之前,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確實在享受人工智能為我們帶來的生活便利。
從戰勝韓國圍棋天才李世石的“阿爾法狗”,到擁有主持人、記者、歌手、詩人、畫家、設計師等多種職業,甚至可以發單曲、出版詩集,人工智能正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高調融入我們的生活,并且展現出了令人類嘆為觀止的智慧。
利用量化的云數據進行天氣預報,探索使用實時天氣數據來控制輸出。
現實的變革正在沖擊著每一個“現代人”的想象力。
身處變革中的個體,明顯感受到了時代轉化進程的加快: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介入深度,早已遠超以往。過去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的影響,僅僅如衣服一般停留在表面;而在未來,科技于人類的關系將是“嵌入式”的無所不在。
不知不覺,“焦慮”正在成為現代人的普遍情緒。
未來的不可預見讓人們感到失控:當全身上下都是傳感器,整個世界都是“可編程的”時代來臨,作為人類,在被人工智能“吃干抹凈”之后,還能留下什么樣的“舍利子”?
迎接挑戰:未來屬于STEAM人才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確實在享受人工智能為我們帶來的生活便利。
人工智能已經融入千行百業之中:于生活,從掃地機器人、AI助手,到人臉識別、個性化推薦,這些科技產物于我們早已司空見慣。于工作,人工智能正在將人類從重復勞力型工作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加富有創造性的工作,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活力。于商業,通過人工智能分析用戶行為大數據,精準把握用戶的痛點,讓商家總能售賣“你真正想要的產品”。
但這也是人工智能對于人類潛藏的危機。一部分勞動力被替代,人類的隱私在大數據時代下基本處于透明狀態,當整個社會充斥著規則化、程序化的機械,人類的“自我”世界會隨之退化。
為了應對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競爭,人類也需要積極備戰。麥肯錫在2017年的一份報告中提到,預計到2030年,將有多達3.75億的人需要變動工作和學習新技能。
而達成這種能力構建,傳統的單學科、重書本知識的教育方式就開始有些“不夠用”了。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帶來高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學習知識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問題產生的速度。而現代生活遇到的復雜問題也與過去的知識體系產生了斷層,遠不是單一學科的知識儲備可以解決的。
我們需要學會用機器學習和處理信息,用大腦整合創新思想,用系統思維思考問題來應對未來。知識,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神諭”,而是調度資源解決問題的落地能力。
不畏挑戰:應變力、自信、創造力
成為“STEAM”人才,僅僅擁有相應的學科知識基礎是遠遠不夠的。
掌握復合式的學科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有難度的。而解難題的成功概率,取決于是否具備挑戰未知的“逆商”。
研究顯示,孩子天生具有學習能力。98%的3歲兒童具備天才水平的創新思維能力;而到了25歲,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只剩下不到2%。大部分人都在成長過程中被舊有的思維桎梏、打壓、萎縮。
為了培養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型人才,我們更應該注重從小培養孩子構建“STEAM”學科能力的底層密碼:應變力、自信與創造力。
人生是場長跑,失敗是必經之路,成功是碩果僅存。多少人,倒在了成長中無法應對“失敗”的自我苛責上。
自信必須從“娃娃時代抓起”。孩子們在面對挫折、失望等等負面情緒時,一般情況下無法進行自我調節,如果缺乏適當的引導,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失去探索世界未知的勇氣。
成功,是需要想象力的。成功,也是需要反復迭代的勇氣的。
在這一點上,區別于成人對孩童“你一定可以成功的”的童話式鼓勵,在樂高教育發布的“樂造新世界”概念視頻中,開宗明義講述了生活的真相:“并不是所有的嘗試在第一次就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