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我國慢性病數量將迅速增加,人工智能篩查和預防將有效彌補現有醫療資源的不均衡
在11月25日至27日由上海市衛生產業發展促進會主辦的上海國際衛生博覽會上,慢性病管理特別委員會,“CDMIR第三屆慢病管理與智能康復高峰論壇”和“老齡化,心臟健康與AI智能”互動體驗現場新聞:我國慢性病死亡比例從1991年的73.8%上升到目前的85%,慢性病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70。 在未來10年,慢性疾病的數量將迅速增加,甚至在未來20年中增加兩到三倍。
今年,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肆虐,給心血管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帶來了更多的要求。專家認為,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心血管慢性病的管理和預防,符合人類健康的時代需求,將成為未來健康產業的“藍海“。
新冠疫對心血管慢性病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早在2009年,一項對上海一萬多名社區居民的調查顯示,近五分之一的居民患有四種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死和腦梗塞,導致早期衰老。 如何防治心血管慢性疾病已成為“國家戰略“。
所謂心血管慢性疾病,是由心臟和血管疾病引起的,包括冠心病(心臟病發作),腦血管疾病(中風),血壓升高(高血壓),外周動脈血管疾病等,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冠心病和中風,占慢性心血管疾病男性死亡的80%,女性死亡的75。
今年恰逢新冠肺炎爆發,心血管慢性病防控更加凸顯其價值。 例如,論壇上的專家在全球雜志《柳葉刀》(Lancet)上透露,首批99例新發冠狀動脈肺炎患者中有40例心臟病,心力衰竭和中風導致心功能或血管損害,12例有糖尿病,前兩例死亡吸煙,吸煙損害肺。 美國心臟病學會還指出,新冠肺炎合并心腦血管慢性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較高,高達50%的住院患者有慢性疾病,其中40%有心腦血管疾病史。
慢性疾病患者更容易感染新的冠狀動脈肺炎,一旦感染,死亡率和并發癥顯著增加。 同濟大學論壇暨附屬東方醫院院長范慧敏教授在主旨演講中表示,這對后流行病時代心血管慢性病干預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超重等常見慢性疾病,戒煙,慢性病康復計劃(運動康復等。 ),早期發現心腦血管疾病,早期干預,早期康復。
人工智能可以填補現有的資源缺口
目前,我國心血管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醫療、忽視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吸煙等。) 預防和控制,導致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范慧敏說:“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早期無癥狀,很難引起公眾的關注;但只要及早干預,好處是非常明顯的。” 調查表明,早期篩查可顯著降低猝死,心肌梗死,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率。
人工智能如何幫助預防和控制心血管慢性疾病? 專家表示,我國醫患人數嚴重失衡,傳統疾病診療難以實現慢性病有效控制,醫院和醫院,家庭成為“信息孤島”,難以實現精準診療和持續管理。 但人工智能篩查可以幫助醫生完成視網膜動脈,頸動脈,心臟冠狀動脈病變的早期發現,輻射更多的人。
隆重推出本次論壇eHBC R家心智能康復解決方案就是基于這個概念。 解決方案以基于5g技術的智能監控平臺為核心,以最新的AI技術和可穿戴檢測設備為載體,構建連接三甲醫院醫療團隊,醫院醫療設備,家庭智能穿戴設備等多終端信息共享平臺。 可通過移動端自動上傳患者家的生理參數,醫生實時掌握患者家的生理狀態和康復依從性,及時進行專業指導,實現患者家心康復規范化管理。
在“同心同德”的互動體驗中,觀眾通過身臨其境的互動體驗,近距離感受人工智能的“風格“。宜信科技的智能心電手表備受關注。 手表可以隨時隨地監測心臟健康,AI-ECG心電圖報告和運動康復中心率。 該智能裝置可以早期檢測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和血管老化,從而達到綜合干預,早期恢復和心臟保護的目的。
作者:陸春路,上海電臺記者
編輯:王俊特
責任編輯:黃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