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過的眼睛,你應該不是人類,說說建筑行業的人工智能
圖片來自《數字時代的中國: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經濟》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統計,2019年建筑行業的數字化水平遠低于ICT、傳媒、金融行業,屬于低數字化水平行業,是GDP相對較高但數字化程度較低的少數行業。不難看出,建筑行業的智能化水平還處于起步階段。
那么,建筑行業目前的流程是怎樣的呢?根據項目所處階段,簡要總結如下:
一般情況下,開發商(甲方)拿地后,設計院給出初步方案設計,經過多次方案調整后,報圖紙審核中心進入施工圖深化設計階段。從畫板到CAD轉型后,行業內主要的繪圖工具還是CAD,部分還是通過BIM軟件完成的。包括建筑、結構、水、暖、電、環境、規劃七個專業。
目前的施工大多還是粗放式的,施工隊伍在按照施工圖施工的時候,經常會遇到設計不合理,打得你死我活的情況。此外,設計變更常見,給建設項目管理帶來很大困難。此外,各專業具體建設中的流程開發和資源管理也是令人頭疼的問題。此外,施工安全一直是一流的項目管理要素。可以說一個項目的最后落地,經歷了八十一難的考驗。歸根結底,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建筑行業數字化落后,無法實現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全面協調管理。
最近在建筑領域,硬技術的滲透也在興起。從施工階段碧桂園下的博之林施工機器人到設計階段的小庫技術以及所有畫面的互聯。以后還會有類似的“跨境搶劫”嗎?從建筑機器人到智能繪圖和審圖工具,設計師和建筑工人會被AI取代嗎?
除了施工階段的機器人,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算法也是近年來新興的技術“菜鳥”。他們不僅可以在施工層面與機器人等智能硬件相結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項目成本,而且已經悄悄地“滲透”到建筑設計層面,充當了項目的“大腦”。
比如圖片之網的AI架構師,通過AI技術、系統優化方法和結構設計的結合,可以快速實現精細、經濟、安全的建筑結構設計,幫助企業在創新技術和專業維度上合理降低建筑工程40元-120元/的成本。
不久前,與公共地圖相連的《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超大規模結構優化與設計技術及軟件研究》獲得了2020年省設計協會科技獎建筑工程一等獎。提到人工智能和結構設計的結合可以在效率、安全、精度和成本三個方面大大優于人工結構設計。的確,隨著5G、邊緣計算、云計算、物聯網等更多前沿技術進入應用階段,未來是否會有革命性的創新成功顛覆傳統的人工設計和建造方式,誰也說不準。
但新技術會給未來的建筑行業帶來變化,這幾乎是業內公認的趨勢,但很難預測到目前為止變化的具體程度和時間節點。對于從業者來說,不可避免的會被AI和機器人取代。那么會發生這種情況嗎?答案大概是否定的。
目前,有許多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設計、生產和施工,如自動翻模、焊接機器人等。但它們本質上是為了縮短某項工作的時間和提高效率而編程,而不是人工智能。
所以總體來說,建筑領域新技術的研發和落地都處于發展初期,無論是從全局來看新技術在實踐中的落地,還是橫向比較AI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比重,任仲要實現革命性的突破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