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AI人工智能將如何幫助老齡化人口?
簡介:人工智能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他們往往知道一些很酷的功能,比如人臉識別、虛擬人工智能助手、搜索引擎等等。但是,必須提到的是,老齡化是全世界的難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2.41億。據估計到2050年.人工智能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他們往往知道一些很酷的功能,比如人臉識別、虛擬人工智能助手、搜索引擎等等。
但是,必須提到的是,老齡化是全世界的難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2.41億。據估計,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峰值4.87億,占總人口的34.9%。中國已經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養老需求亟待解決。
那么人工智能技術有望解決這個問題嗎?
1.人工智能取代了一些醫務人員的工作
隨著AI的成長,與AI結合的軟硬件技術將逐漸進入各個護理單元。在日本和其他國家,養老院一直在使用各種人工智能驅動的工具,包括機器人、各種傳感器和一些軟件,以彌補熟練護理人員的短缺。這些技術將為護理行業帶來極大的便利,從員工和衛生工作者到居民和家庭成員。
機器人護士不累,能組織一定量的活動,對很忙的醫護人員幫助很大。
2 .新的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
新的數據采集和分析技術將使護士和老人更容易收集老人的數據,而具有語音識別功能的智能軟件將使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高效。人工智能傳感器和其他醫療設備的使用將使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而數據收集的增加將使他們能夠做出更準確的診斷。
跌倒是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受傷和死亡的第一原因。據相關統計,65歲以上老人有30%經歷過跌倒,80歲以上老人有40%到50%經歷過跌倒。
特別是跌倒后沒人發現,老人不能主動求助,容易釀成悲劇。
幸運的是,一些公司一直在研究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來檢測和報警老年人的跌倒,甚至提前預測老年人的跌倒。
第一種方案,可穿戴設備,實際上可以分析老年人的姿勢變化,可以準確分析老年人是處于穩定狀態還是不穩定狀態,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不方便穿戴。
在第二個方案中,可以通過雷達傳感系統生成老年人的3d圖像。這類老人也可以在不佩戴任何設備的情況下做出準確的預測,但也有缺點,就是隱私大大降低。想象一下你所有的動作都能被察覺。以色列創業公司Vayyar就是其中之一,他們也開發了類似的產品。
在上面的室內場景中,雷達會部署在墻上,老年人不用佩戴任何設備就可以完成檢測,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是會受到其他物體的影響,比如還會發射電磁波的物體。
3老年癡呆癥的分析和預測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全世界癡呆癥的主要病因。65歲及以上的人中有十分之一患有老年癡呆癥。
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計算機算法,通過結合腦磁共振成像、認知障礙測試以及年齡和性別數據,可以準確預測和診斷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毫無疑問,這個工具的意義是巨大的。這一成果的主要作者Vijaya B. Kolachalama博士提到,“如果我們有準確的工具來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并且這些工具易于使用,可以使用常規數據(如腦MRI掃描),那么它們可能有助于臨床實踐”。
根據2015年《世界老年癡呆癥報告》報道的數據,中國的患者數量最多,這當然與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密切相關,這凸顯出新的診斷對提前預測這類疾病的益處是巨大的,如果能夠提前發現并進行相應的治療,這類疾病可以大大減緩。
總結:
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有助于老年人的健康。此外,工作人員將變得更加高效和滿意,保健專業人員將更好地了解居民的健康狀況。
AI能提供的這些好處是巨大的,但這只是冰山一角。隨著AI研發的不斷發展,他們提供的技術和效益也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