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的名稱是什么(共飲一江水是哪個河)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簡稱瀾湄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24日舉行,、老撾、柬埔寨、、泰國、越南六國領導人以“云聚首”的共同總結4年多來瀾湄合作成果,全面規劃未來合作藍圖。
瀾滄江-湄公河自古以來就是流域國家賴以生存的自然饋贈和守望相助的天然紐帶,孕育了古老燦爛的文明和“世界糧倉”,把共飲一江水的瀾湄六國聯結成“平等相待、真誠互助、親如一家”的命運共同體。自2016年啟動以來,在流域國家的積極參與下,瀾湄合作在各領域取得顯著發展,形成了“領導人引領、全方位覆蓋、各部門參與”的瀾湄格局,創造了“天天有進展、月月有成果、年年上臺階”的瀾湄速度。
從設立瀾湄合作專項基金支持惠及民生的區域性項目,到運行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等聯合工作組,再到共同抗擊、努力恢復地區經濟活力,瀾湄合作已成為促進區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增進福祉、推動東盟共同體建設等議程的重要機制。
轉眼間,這個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合作機制已經走過四度春秋。在瀾湄各國的辛勤灌溉下,瀾湄機制茁壯成長、開花結果,合作從快速拓展期進入全面發展期,為地區發展注入了新的“源頭活水”。與湄公河國家分享瀾滄江全年水文信息、推動瀾湄合作同“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對接、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優先向湄公河國家提供……中方在此次會議上宣布了一系列合作舉措,將使綿延不息的瀾湄之水在更多領域澆灌出豐碩的果實。
東南亞有句諺語:“微風聚在一起,就有臺風的力量。”在當前肺炎全球蔓延、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瀾湄合作順應人心和成員國發展需求,向世界發出加強團結互利合作、持續擴大地區互聯互通和貿易聯通、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和區域一體化、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積極信號。
瀾滄江-湄公河跨越近5000公里、廣納百川后,終成滾滾大江,滋養沿岸無數。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瀾湄合作將凝聚各領域合力,為次區域和本地區發展繁榮注入更多活力。
雅魯藏布江是我國的外流河,流入印度叫布拉馬普特拉河。不流經越南,流入越南的是湄公河。湄公河干流全長4880公里,是亞洲最重要的跨國水系,世界第十長河流;主源為扎曲,發源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流經、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流域除和外,均為湄公河委員會成員國。湄公河上游在境內,稱為瀾滄江,下游三角洲在越南境內,越南稱之為九龍江,總程度長2139公里最深處大約有85米左右。瀾滄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卡拉山,一路向南,流經了青藏高原,云貴高原橫斷山區和中南谷地,以后進入了中南半島境內,以后就改成為媒公河,對在湄公河附近三角洲處注入了南海當中。最深處在85米左右。
江在我國境內。
瀾滄江出國后稱湄公河,經、老撾、泰國、柬埔寨,在越南南部入南海。
怒江入改稱薩爾溫江,最后流入印度洋孟加拉灣
湄公河的上游叫瀾滄江。
瀾滄江是湄公河上游在境內河段的名稱,藏語拉楚,意思為“獐子河”。它也是西南地區的大河之一,是世界第七長河,亞洲第三長河,東南亞第一長河。
瀾滄江源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西北,吉富山麓扎阿曲的谷涌曲,源自北面的一座叫“吉富山”的山頭下。
主干流總長度4909千米,其內長2139千米,瀾滄江流經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出境成為老撾和的界河,后始稱湄公河(Mekong River)。湄公河流經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