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宿池邊樹的下一句(鳥速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誰的詩句)
賈島(唐)《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一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驢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題李凝幽居》這首詩,其中有兩句是:“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于是他在驢背上,一面嘴里念叨著,一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不知不覺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韓愈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你騎著驢子怎么不朝前面看路?”賈島慌忙向韓愈賠禮,并將自己剛才在驢上得詩,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一遍。韓愈聽后,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敲’字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于是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從此他和韓愈成了朋友。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來
能夠提出如此問題,說明題主具備較高的古典詩詞修養,首先向題主致以敬意!此名句是唐代詩人賈島所作。“推”與“敲”也成為典故而流傳于世。關于推與敲用哪個更為合適,實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都有各自的道理。那么,詩人究竟為何先用“推”字,后來又改為“敲”字呢?這就要看從哪個角度去思考了。一、錘煉詩句的典范,為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話愛好古典詩詞的朋友肯定記得以下詩句:“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也是賈先生《題詩后》一詩的名句。意在說明每一個佳句都不是輕易所得,而是經過苦吟推敲后才能得之。“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須。”這是唐代詩人盧延讓的《苦吟》一詩,古人是以蓄須為美的,以捻斷須發來說明苦苦吟詠一字的得失,更加形象和逼真。“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源自清代詩人顧文煒的《苦吟》一詩。為吟得一字之美,不惜忍受半宵之寒。追求逼真形象之情,呼之欲出,溢于言表。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出自唐代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詩圣寧可以生命為代價,換得語出驚人之豪情壯志,實乃感人至深。以上佳句,都是古代詩人錘煉詩句的典范事例。古人為了寫出凝煉佳句而苦苦追求的精神,不能不令人欽佩之至。盡管以上佳句都很精辟,但與“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相比,還是要遜色許多。因為以上佳句只是在闡明道理和抒志,而此句則是有人有物有景:月夜下的廟門前,池塘邊的樹上有鳥兒在棲息。月夜、池塘、廟宇、樹木、鳥兒,在這五種情境下,一個人去開門,是用推字好還是用敲字好呢?注意,前提是在上述的五種情境下(不是在平常時刻)。于是便出現了如下評述:一是有評論說,用“推”字不合適,不打招呼擅自闖入,顯得不禮貌,所以改用了“敲”字。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它顯然是另一個范疇的事,不是在探討詩詞本身的精辟。二是有評論說,在靜悄悄的夜晚,用“敲”字容易驚動樹上棲息的宿鳥,還是用”推'字比較適合。這更讓人哭笑不得。愛護鳥兒固然沒錯,但它不是在探討詩詞,而是進入了保護動物的范疇。以上兩種觀點都有一個通病,既:離開了探討詩詞本身去考慮問題,屬于審題不仔細,答跑題啦!看來,好的詩句,確實需要作者付出極大的心血。二、之所以把“推”字改為“敲”字,是為了增加詩句的美感可以想見,在萬籟俱寂的夜晚,月光如銀灑在平靜的水面上,鳥兒在樹上已經睡著了,一個僧人來到廟門前,正要推門進入。此時此刻,詩句中是用推還是敲好呢。詩人捻著胡須在沉吟著。倏地,他眼前一亮:如果推門而入,故事就結束了,無法與整體環境融為一體,與月光、鳥兒、池塘、廟宇、樹木,都沒有關系了。而如果敲門,當、當、當......當、當、當......一切都活了,鳥兒從睡夢中醒來飛出樹梢,樹枝晃動扇起的風,吹起一泓池水波光蕩漾,倒映在池水中的月光隨之搖曳,廟門開了,里面傳出人聲,人、鳥、水、樹,月、風都動了起來,整個詩篇變得靈動又鮮活......此情此景,“敲”字是不是比“推”字好得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