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是誰的兒子(太子司馬遹譯文)
晉惠帝的太子叫做司馬遹,從小就聰明異常。晉武帝時,一天夜里宮中發生了大火,武帝登樓觀看火勢,司馬遹拉著武帝的衣角,讓武帝隱身在暗處。武帝問司馬遹原因,司馬遹說:“夜色昏暗,火場一片混亂,需要小心防范意外發生,皇上不應站在火光映照、每個人都能看得見的地方。”這時司馬遹才五歲,武帝感覺非常驚異。還有一次,司馬遹隨同晉武帝去檢查豬圈,他指著滿欄的肥豬對晉武帝說:“這些豬已經養得非常肥了,為什么不殺了來犒勞將士,反讓它們白白浪費糧食呢?”武帝聽后,撫摸著太子的背說:“這個孩子日后必定能使我家興旺。”沒想到日后惠帝卻因賈后的讒言使太子慘死,謚號“愍懷”,真是一位值得憐憫、值得懷念的太子啊!
司馬遹不是司馬玉,他很聰明,導致司馬炎甚至想越過兒子司馬衷直接傳位給他。司馬遹自幼聰慧,頗有司馬懿的風格。初封廣陵王,長大后,不修德業,奢侈殘暴。愛好算卦巫術,忌諱頗多。太熙元年(290年),其父司馬衷繼位,司馬遹被冊立為太子。不久遭到皇后賈南風與賈謐等設計謀害,被廢為庶人并先后囚禁于金墉城和許昌宮。最終被殺害。
司馬懿被稱為晉朝的奠基者,這是很正確的歷史定位。在司馬懿死后,把權力、爵位傳給了其長子司馬師。但由于司馬師沒有兒子,在司馬師病逝后,把權力交給了其弟司馬昭。之后,司馬昭把其子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為繼子,繼承司馬師的香火。據《晉書·武帝紀》記載,司馬昭特別寵愛司馬攸,認為自己是代替他擔任相國職位的,并且說,自己去世后,要把晉王的王位還給司馬攸。而且常常說:“這是景王(司馬昭被封晉王后,追尊司馬師為景王)的天下,我怎能去分享呢?”但討論繼承人的時候,司馬昭便有意立司馬攸為繼承人。但大臣何曾等人堅決反對,說:“中撫軍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發委地,手過膝,此非人臣之相也。”這就是說司馬炎不是一般的相貌,那是帝王之相啊,命中注定要做帝王。由于大臣們的堅持,司馬炎就被立為了太子。對于司馬昭來說,司馬炎、司馬攸都是他親生的兒子,而且特別寵愛司馬攸,立誰都可能出于司馬昭的本意,并非是絕對的做作,天下父母愛小兒嘛。就像曹操要立曹丕、曹植為儲一樣,都是親生的兒子,將來享受的待遇都一樣。司馬師沒有兒子,即便司馬攸做了帝王,也少不了司馬昭的一個帝王封號。但對大臣們來說,就不一樣了。司馬炎、司馬攸都是繼承人可能的人選,自然會排班站隊。最終誰能上位是不一樣的,最大的問題是權力的分配。司馬炎能夠上位,就足以說明在大臣中的認可度更高,也就更具備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昭也不敢率性而為。同樣的情況也出在袁紹家。袁紹寵愛小兒子袁尚,就把長子袁譚過繼給袁紹的兄長袁基,以便將來讓袁尚作為繼承人。從古時的禮法而言,過繼出去的兒子是沒有繼承權的。一般而言,不會把長子過繼出去的,袁紹違背了這個規則,招致禍亂也是情理中的事。司馬昭在這一點上,就比袁紹高明一些。司馬昭接受了司馬師的相位,但晉公、晉王的爵位是魏帝曹奐封給司馬昭的。雖然說,沒有司馬懿、司馬師打下的基業,司馬昭不可能得到這樣的封爵。但情感不能代替禮法,爵位的繼承更是權力的再分配,從來如此。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不可能不清楚這個道理,如果他真的偏愛司馬攸,那就應該把司馬炎過繼給司馬師。如此一來,就像袁紹那樣,把司馬攸作為繼承人。但袁紹家的情況,也很可能在司馬氏家里出現,司馬昭死后,司馬炎先跟司馬攸干起來。司馬昭立司馬炎為嗣,暫時解決了權力的爭斗,但并沒有根本消除隱患。司馬昭死后,司馬炎自然繼位。之后,接受魏帝禪讓稱帝,建立晉朝,立司馬衷為太子,賈南風為太子妃。司馬炎認為太子司馬衷昏庸,不宜作儲君,大臣和嶠等人也這么認為。在司馬炎立嗣的問題上,司馬駿、衛瓘、和嶠等認為晉武帝之弟齊王司馬攸仁孝慧敏,主張廢衷立攸。但遭到楊皇后和賈充、荀勖等人的強烈反對。楊皇后是太子之母,賈充是太子的老丈人,自然不會允許把太子廢掉,把帝位讓給人家。最終晉武帝也不能舍子立弟,于是遣返司馬攸回到封國,齊王司馬攸憂病而死。看來,司馬攸也不適合做帝王,這點挫折都承受不了如何做帝王?看看他爺爺司馬懿是如何韜光養晦的,忍耐了幾十年,最終把曹操、曹丕、曹叡祖孫三代全部靠死了,才等來了出頭之日。再看一下司馬氏后期的八王之亂,只要司馬攸多活幾年,機會就來了。沉不住氣,就說明不適合這個工作,不能僅僅用沒有那個命來解釋。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只靠天上掉餡餅是不可以的。由此看來,司馬昭死后,由司馬炎繼承司馬家族的事業,既符合禮法,也符合政治需要。而且司馬攸更不適合做繼承人,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不能韜光養晦,不能不屈不撓,是走不到最后的。就司馬攸的性格,是無論如何不能繼承帝位的。否則,司馬炎死后,楊氏外戚及賈南風宗族,會把司馬攸整得更慘。了解賈南風手段的友友,就會替司馬攸出一身冷汗,這里就不多說了。
司馬炎不是,雖然不像其他開國之君那么英明神武。但是基本的是非觀和理智還是有的,司馬炎其實一直想要廢除司馬衷。可是因為晉朝的“特殊國情”所以總是無法實施。1、晉朝的治國理念。其余朝代治國,要么奉行法家嚴刑峻法,要么采用道家修養生息,要么施展儒家仁義禮智。但是,晉朝則不然。因為司馬家覺得自己得國不正,怕重蹈曹魏覆轍。所以治國理念一個字概括就是"禮"。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惠帝司馬衷雖然是個弱智,但是怎么都是司馬炎的嫡長子。隨意廢除不符合晉國的理念。2、晉朝的選官制度。晉朝選官制度為"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最講究出身門第,立嫡立長。司馬衷的嫡長子地位穩如泰山。這樣的選官制度,讓朝中的大臣盤根錯節關系密切。晉朝的統治更像是世家大族的聯合,司馬家只是其中最強的一家。即使身為皇帝的司馬炎一些決策都要遵從大臣的意思,就比如為太子司馬衷選妃之事,司馬炎百般不愿,最后還是為太子娶了賈充之女。3、內宮有貴人相助。司馬衷生命中有兩個貴人,而且都是女人。第一個就是司馬炎的繼皇后楊氏。司馬衷為司馬炎原配楊皇后所生,楊皇后死的早。于是她將自己的妹妹楊氏進獻給司馬炎,成為了對方的繼皇后。而楊氏對于這個原本的外甥現在的繼子充滿著憐愛,因為不是親生母親更是多了幾分溺愛。而司馬炎一直很寵愛兩位楊皇后,于是這就成了司馬衷內宮的保護傘。4、外朝保護傘太子妃賈南風。這個賈南風多次幫助偷梁換柱幫助司馬衷通過了司馬炎的考驗,讓司馬炎覺得司馬衷雖然低智,但是基本的邏輯能力還是有的。另外就是得到了賈南風父親賈充的全力支持。賈充是司馬昭的心腹,同時也為司馬家做了很多骯臟的事情(派人殺死了魏高貴鄉公曹髦)。在朝中位高權重,許多大臣都以他馬首是瞻。于是朝中其便有了保護傘。5、幸虧有個好皇孫。司馬衷這個人實在不聰明,但是他兒子司馬遹卻有幾分智慧,所以就像朱棣那樣希望將皇位留給聰明的孫子。可惜這個司馬遹最后被賈南風殺死了。你覺得我分析的正確嗎?歡迎來找茬。
The following error was encountered while trying to retrieve the U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