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后感 中國農村社會的宏觀結構
鄉土中國讀后感
《鄉土中國》是一部以鄉土社會為主題的中國社會調查報告,是世界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教授和他的學生們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對中國鄉村社會進行的田野調查的總結和匯編。
這本書對于了解中國農村社會的歷史和現狀、理解中國鄉村社會問題和改革的現實意義非常重大。作者以極為詳實的田野調查材料和數據,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中國農村社會的歷史變遷、社會結構、經濟狀況、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等方面的問題。
中國農村社會的宏觀結構
書中指出,中國農村社會的宏觀結構是由農村人口多、土地多、規模小、社會碎片化等特征構成的。尤其是土地問題和土地制度對中國農村社會的影響非常深遠。土地制度問題不僅導致了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問題,也直接關系到農民的生計和福利問題。
同時,農村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規模較小的自然村莊形態導致了許多農村社會問題的出現,如“山高皇帝遠”現象、流動人口和城鄉差距等。這些問題給農村地區帶來了諸多困難和挑戰。
中國農民的生計和經濟狀況
在經濟方面,《鄉土中國》指出,農民的生計主要依靠耕作和養殖。在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下,農民經濟狀況普遍較為貧困。同時,政策對農村地區的長期限制和過分干預也導致了農村經濟的滯后與不健康發展。
農民的文化傳統和民俗風情也受到了破壞和影響。書中所提到的許多民俗、風俗和文化傳統正在逐漸消失和替代。
中國農村的社會問題
在社會方面,《鄉土中國》主要關注了農民勞動力、教育和衛生、社會關系和婚姻家庭、信仰和宗教等方面的問題。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揭示了中國農村社會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
比如,農民的勞動力主要來源于家庭自給自足和農村集體性生產,但這種生產方式并不利于改善農民生活。教育和衛生方面,農村地區的師資、教材、設施等方面普遍不足,導致教育水平較低,衛生狀況不佳。
社會關系和婚姻家庭問題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中國鄉村社會普遍存在擇偶、婚姻和家庭等方面的制度性問題。雖然這些制度在維系農村社會穩定和秩序方面具有積極的功能,但也給農村地區帶來一系列挑戰和困難。
鄉土中國的現實意義與價值
雖然《鄉土中國》研究的材料已經幾十年了,但其對于中國農村社會的研究和了解仍然有重要意義。書中所提出的許多問題和主張仍有參考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當前的鄉村振興戰略和鄉村建設工作,正是在回應《鄉土中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課題。這也表明了,《鄉土中國》盡管已經成為歷史,但其研究對象和問題仍然鮮活于中國的現實社會之中。
總之,《鄉土中國》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理論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學術專著。對于了解中國農村社會、理解中國鄉村改革、推動中國農村發展等方面的問題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