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l是什么意思 lpl是中國的聯賽嗎
在LOL迅速發展的潮流之下,不少電競俱樂部為了吸引更多的玩家和觀眾,都不惜花大價錢與職業選手簽約。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不得不面對高價的簽約費。早在幾年前,選手的簽約費用和俱樂部的運維費用,讓一個電競俱樂部進行盈利是幾乎不可能的。
因而在2016年,Riot中國與騰訊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后,認為LPL需要向傳統體育借鑒他們的生存方式。他們清楚,只有讓電競向著傳統體育的某些優秀的發展經驗靠攏,LPL才能吸引到更多商業化的投資,讓俱樂部的運營得以維持下去。
這也就是所謂的“LPL聯盟化”。
從S8開始,LPL走上了聯盟化的道路。聯盟化應運而生之后,LPL也出現了一系列的改變:取消了升降級制度,公開向外進行站隊招標,加入了戰隊主客場制度。
除了這些之外,隊伍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在S7時LPL有12支隊伍,S8聯盟化擴張至14支,S9擴張至16支。2020年保底已經有了17支LPL隊伍。
不過,不管LPL近幾年取得的成績如何,在LPL每個重大的改變之前,往往都會引起關注比賽的網友或者LPL的粉絲們不同程度的爭議。在今年LPL宣布隊伍規模擴張后,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爭議。除了一些和“歷史文化背景”相關的爭議之外,其中的一方面主要的質疑大概是——
“LPL隊伍這么多,真的好嗎?”
LPL隊伍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難免引來網友們的擔憂。
而大家的擔憂主要集中在兩個點上:一是賽程進一步延長,加上隊員們又要來往奔波,這難免造成巨大的身心負擔;二是聯賽底層“混子隊伍”太多,又沒有升降級比賽制度來督促底層隊伍前行,所以這可能會影響LPL整體的水平。
一個賽區里面如果弱旅太多,確實難免拖垮整個聯賽,影響到賽區頂尖隊伍的國際競爭力。
這幾年的LCS的表現就是最好的證明。TL和C9這兩支隊伍,并不是沒有實力和潛力沖擊世界賽淘汰賽。他們也很想嶄露頭角,但是在國內聯賽中,他們很難找到匹配他們實力的訓練賽隊伍,以至于到了S9上,他們不可避免地就被其它賽區的頂級隊伍打懵逼了。
反之,如果一個賽區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占整體的比例值比較大,那么可以反映出這個賽區本身質量是有保證的。常年以來的LCK就是如此。即使LCK兩年以來除了洲際賽再無世界冠軍,但是時至今日,除了那些極度浮夸和自負感爆棚的觀眾之外,沒有人會定義LCK賽區為真正的弱旅賽區。
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LCK本身競爭依舊非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所誕生的世界賽隊伍,就算無法突破傳統運行的枷鎖,也能對其它賽區隊伍形成極大的壓力。
如果要看一個賽區的隊伍規模是否真的出現了“過度膨脹”的現象,那么就要觀察這個賽區內到底有多少支隊伍具有“國際競爭力”,這個隊伍的數量占總體隊伍數量的比例值是高還是低。如果一個賽區內競爭力水平高的隊伍比較多,那么這個賽區的強度質量就有了保障。
另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比例大小,只是對賽區質量的一個反映,但是并不直接決定賽區水平的大小。
換而言之,不能憑借一個賽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的比例最大,就斷言這個賽區是第一賽區。只能說至少這個賽區內部的對抗強度非常高,在這樣的賽區中能夠殺出重圍,來到世界賽的隊伍絕不可小覷。
在這里要解決的是,如何定義隊伍具有“國際競爭力”。
這其實是一個粗泛的概念。
如果排除競技狀態、版本適應性等因素,筆者認為,一支“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可以這么直觀地定義:把這支隊伍放在世界賽的小組賽里面,它最差也能夠贏下1?2局比賽,影響到小組賽的排名格局,不至于被打成0-6剃光頭,或者欺負一下所謂的“外卡隊”然后匆匆回家。
你比如說2015年的LGD。雖然LGD在小組賽上輸得一塌糊涂,但是至少他們在第二輪還能把OG和TSM按在地上打,說明在那種情況下的LGD還是能和國際舞臺上的隊伍掰掰手腕的,所以可以認為當年的LGD依舊具有“國際競爭力”。
再比如2017年的HKA,或者今年的CG。這兩支隊伍打入圍賽的時候也還算風光,到了小組賽就被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強隊剃了光頭。像這樣來到小組賽之后固定地充當送分童子的隊伍,就不能說他們真的具有“國際競爭力”了。
2015年,LPL開始了興衰史的歷程。所以,我們從2015年開始說起,看一看每一年LPL在臨近S系列賽之前,賽區內大概有多少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來支撐整個賽區的水平。
2015年,可以說是LPL夢醒的一年,也是筆者剛剛開始關注、研究LOL職業聯賽的一年。那一年,LPL整體的水平其實也不差。不管是在春季賽還是在夏季賽,國內比賽經常出現“神仙打架”和“巨人殺手”的局面。當年在聯賽墊底的UP,還憑借著一手卡牌對7醬寡婦的完美反制,2比0橫掃了MSI冠軍EDG。
國內比賽好看,LPL的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也一度非常矚目。
因為在當時,不僅有MSI奪冠的EDG,而且還有在IEM上吊打韓國聯賽頭名KOO的WE,何況當時WE還是在整個LPL排名墊底的隊伍。所以在S5之前,LOL職業比賽的粉絲圈流行著“LPL無弱旅”的說法。
在2015年LPL所有的12支隊伍中,筆者認為前5支隊伍是具有“國際競爭力”隊伍,也就是EDG、QG、Snake、LGD、IG。占總體比例大約是41.6%。
41.6%這個比例,放在2015年不算是比較低的數值。當年隔壁強大得不可一世的LCK雖然擁有SKT這個怪物戰隊,但是整體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比例也大概只有50%。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015年LPL賽區在經歷了大規模引援后,整體實力還是非常可觀的。但是到了世界賽上,LPL隊伍與版本的嚴重脫軌,成為了他們表現不佳的致命因素之一。Ban/Pick上接二連三給對手放出版本IMBA的英雄就是最好的證明。除此之外,隊伍之間彌漫的浮夸、膨脹的風氣,也讓LPL隊伍的真實實力浮于紙面。
在世界大賽這種重壓環境之下,LPL的隊伍不可避免地變得縮手縮腳,難以施展。更致命的是,S5之后,LPL隊伍邯鄲學步、崇尚強力選手而忽視體系建設的風氣依舊不斷彌漫,這也助長了LPL隊伍風格趨向于單一化的惡性發展勢頭。
在經歷S5的沉痛打擊之后,國內的觀眾對LPL賽區的整體水平的態度和LGD一樣,依舊十分樂觀。大部分關注LPL的人都把LPL在S5上的失利歸咎于“膨脹”、“輕敵”。他們認為,如果LPL隊伍能夠和版本接軌、認認真真地打比賽,冠軍什么的,遲早還是會回到我們的手中。
2016年的IEM極其生動地體現了LPL的觀眾們在當時的這種想法。當時出征IEM的QG和RNG,不僅代表了LPL的最尖端水平,同時它們作為“新生”的隊伍,沖破了傳統豪門對聯賽頭名的壟斷。種種的因素,讓LPL觀眾們對QG、RNG充滿期望。除此之外,當時其它賽區參加IEM的隊伍中,韓國SKT狀態不佳,歐洲FNC剛剛重建。所以大家都一致認為QG、RNG能夠幫助LPL拿回IEM冠軍。
比賽的結果卻給LPL觀眾們狠狠地潑了一大盆冷水。先是在小組賽階段,QG和RNG就已經接連失利。國內聯賽近乎無敵的QG,在對陣“狀態不佳”的SKT時甚至毫無還手之力。而在淘汰賽階段,QG、RNG先后被剛剛重組的FNC斬于馬下,雙雙淘汰。
IEM本身不算是什么重要的國際大賽。但是為什么這里把2016年的IEM單獨拎出來,講得那么詳細?是因為在那個時間點,LPL觀眾才真真正正對于自己賽區的實力有了普遍清醒的認識——我們的聯賽頭名連其它賽區墊底的都打不過,所以LPL是有多菜?
相比起2015年,2016年的LPL所展示的前景更加黑暗。雖然有過RNG在MSI小組賽上的7連勝,雖然有過EDG在LPL的不敗神話,但是S6上,EDG和RNG兩支隊伍作為LPL最后的希望,在面對韓國頭名ROX、SKT時雙雙止步八強,使得幾乎所有LPL的粉絲都不得不悲觀地看待LPL的未來。“菜雞互啄”也成為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內,LPL的觀眾們對國內比賽的主流形容詞。
不過,在2016年,LPL賽區內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的比例卻是有一定提升的。西部基本上是EDG統治、Snake當二把手的局面,整體的實力稍遜。而東部有RNG、WE、IM、VG(Homme執教)這幾支隊伍,還有無緣季后賽之后突然開始覺醒的LGD,競爭尤其激烈。總體上來說,筆者認為在當年的12支隊伍里有6支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EDG、Snake、RNG、WE、IM、VG),比例為50%,比2015年提高了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這6支隊伍中,除了Snake之外,其余的5支隊伍都主要以學習、效仿韓式運營為生。
經歷了最黑暗的時代后,2017年是LPL開始全面覺醒的一年。
其實本來LPL有可能在國際賽的接連失利中沉淪下去,就像在國際賽場上屢屢碰壁的LMS那樣。但是,在這一年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不僅成為了LCK王朝崩塌的開始,而且也是LPL走向覺醒的開端。這件重要的大事,就是洲際賽奪冠。
在小組賽第二日四戰全負,作為排名墊底的賽區的情況下,LPL先是苦戰5局將LMS斬于馬下,在終末之戰中3:1擊敗韓國LCK,實現了自2015年MSI以來LPL賽區的第一次奪冠,粉碎了LCK賽區不可戰勝的神話。
這次奪冠,不僅極大地鼓舞了LPL的士氣,實現了LPL從隊伍到粉絲之間第一次空前的團結。同時,決賽中WE的大嘴加里奧體系,以及RNG的超級強開體系,為全世界聯賽的隊伍貢獻了擊敗LCK的可行思路。
這一點極大地加速了LCK運營王朝的崩塌。
獲得洲際賽勝利的鼓舞之后,夏季賽后半段LPL賽區的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此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所占的比例,也正式超過了50%。
筆者認為,雖然當年LPL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數量只比2016年增加了1支,比例只是從50%增加到了58.3%,但是此時,聯賽前幾名的隊伍真真正正具備了撼動世界頂級強隊的力量。即使是在小組賽上表現不佳止步16強的EDG,甚至能兩度把SKT逼到輸比賽的邊緣。
S7一度被認為是“LPL最有希望的一年”。雖然最終RNG和WE在四強賽中分別被SKT、SSG擊敗而遺憾出局,但是這已經是LPL近幾年來取得的最好成績。即使還留有不少失望和遺憾,但是整體上也交了一份讓LPL的粉絲們足夠滿意的答卷。
2018年是LPL走向聯盟化的第一年,也是LPL全年大豐收的一年。上半年的RNG,下半年的IG,和LPL的其它所有隊伍一齊,共同建立了LPL的黃金時代。
2018這一年,才是真真正正意義上的“LPL無弱旅”的一年。
除了積分形勢非常不樂觀的VG,其余的13支隊伍無論哪一只都有可能殺進季后賽。在當時的14支隊伍中,筆者認為有10支隊伍能夠對世界賽隊伍產生沖擊力,這個比例一下子從2017年的58.3%,躍升到了71.4%。
不過,即使這個比例值很高,2018年的LPL強隊的整體格局還是“5+1”的霸王格局——由RNG、EDG、IG、RW、JDG這5支頂尖強隊共同構成了LPL的“5巨頭”,再加上一個打誰都可能贏的LGD。其它的隊伍(像TOP、FPX、SNG這樣的)即使自身擁有實力,也很難對LPL的“5巨頭”產生沖擊。
LPL真正迎來百花齊放、群雄逐鹿的全新時代,是在2019年。
在2019年,LPL隊伍的規模進一步擴張至16支,而且取消了原來的分組制度,改成了16支隊伍兩兩之間進行單循環。
單循環的賽制對LPL隊伍的整體格局,產生了兩方面影響——一是每支隊伍的比賽場次大幅減少,從原來的19場減少至15場,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隊伍的身體壓力;二是對于隊伍的戰術準備要求更加嚴格。這是因為和不同的隊伍各自僅進行一次交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拿下每一分對于在聯賽的排名都至關重要,隊伍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
LPL隊伍風格的多元化和所謂的“黑暗叢林”環境,就是這樣慢慢被培養起來,并不斷發展壯大的。放在幾年前,你可以用“運營隊”和“打架隊”籠統地概括每一支LPL隊伍的風格。但是時至今日,即使是依靠打架為生的隊伍,也演化出了“三叉戟”、“鐵三角”、“雙核體系”、“野核體系”這樣多元的風格;即使是以運營為核心理念的隊伍,像EDG、BLG、WE,每支隊伍運營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
借用B站大佬的話來說,就是在這種多元化蓬勃發展的環境下,能夠殺出賽區重圍的隊伍,無論它的風格是偏向打架還是偏向運營,是整活隊還是傳統隊,它就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強隊,至少在世界賽上是具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的。
在今年,除了一家獨大的FPX之外,排名在2?6名的隊伍無論哪一支進入世界賽,相信大家都不會有多么奇怪。
而7?12名的隊伍——他們可能很難沖破頂級強隊的重圍,但是他們或多或少都對聯賽頭名隊伍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力。LNG把IG剃了光頭,SN曾連下兩城戰勝TES,WE和JDG這對冤家在聯賽末期都在為季后賽名額苦苦廝殺,DMO在Natural加盟之后整體的實力有了質的飛躍。而V5——作為在夏季賽前半段嶄露頭角的新星,他們還曾經用無懈可擊的運營從全盛時期的FPX手里搶下一分。
筆者滿打滿算,今年LPL賽區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隊伍的數量大概是12支,占LPL整體的75%。
其實不管是這個75%也好,還是前面的比例值也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筆者自己的主觀因素和感情在內,可能不完全代表LPL賽區強度的真實水準。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LPL的隊伍格局正朝著全面的、良性的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而且這個趨勢還會不斷延續下去。
2020年,LPL的轉會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許多隊伍的核心隊員“離家出走”,前往下一家棲息之所,同時,大量新生代優秀選手涌入了LPL的舞臺。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LPL隊伍之間的血液循環和能量的新生,當然,對LPL隊伍的磨合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是一大考驗。
而且在2020年,我們還新增了一支隊伍。這支隊伍的隊標雖然我們很“陌生”,但是其隊員依舊是來自LPL和LDL的優秀隊員。
不好意思,我拿錯名單了。
所以S10賽季LPL的多元化格局發展,值得期待。如果LPL能夠持續保持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勢頭,所有隊伍都保持著最適合自己的風格,同時又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那么整個賽區的水平就不會因為隊伍太多而下降。
在文章的最后,筆者不得不提一下Snake這支隊伍,也就是現在的LNG戰隊。
從2015年Snake加入LPL聯賽以來,它們從來沒能夠成功殺入世界賽。他們可能一度在常規賽中拔得頭籌,但是每一次臨近世界大賽之前,這支隊伍要么就是被賽制搞,要么就是差了那么一口氣。
但是這支隊伍,不僅長期以來充當了LPL的強隊試金石的作用,而且在版本的快速更迭之下,Snake總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隊伍,敢于開發版本的全新套路并將其在LPL賽場上進行實踐。這在一方面,對LPL的其它隊伍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另一方面也為LPL隊伍在面對版本黑科技陣容時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最好的例子就是在2018年夏季賽前半段。彼時,ADC裝備迎來了嚴重的削弱,LCK賽區盛行野核體系并樂此不疲。
殊不知,LPL的Snake在比賽中也將野核體系發揮到了極致。在和Snake展開對抗的過程中,LPL隊伍不僅收獲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而且熟知了打野核以及全隊保單核的最大問題在于Ban/Pick的固態性,以及一旦“核心”發育不良,那么整盤游戲就沒了。這也為LPL隊伍在洲際賽上再一次戰勝LCK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LPL的發展壯大,是所有隊伍共同努力的成果。但是不得不說,Snake,以及現在的LNG,為提升LPL賽區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自從走上聯盟化道路以來,LPL面臨的各方面的質疑持續不斷。不過,近兩年LPL所取得的成績表明,LPL的聯盟化是足夠成功的。雖然可能還有一些瑕疵,但是聯盟化壯大了LPL賽區的整體實力,為整個聯賽和隊伍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而隊伍規模的擴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LPL隊伍形成了多元化的風格。
所以筆者認為,如果LPL能夠持續保持這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勢頭,所有隊伍都保持著最適合自己的風格打法,同時又相互借鑒、取長補短,那么整個賽區的水平就不會因為隊伍規模的擴大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