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杞人憂天的意思 杞人憂天比喻哪種人

                      導讀杞人憂天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成語,說的是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會崩塌,地會塌陷,日月星辰會墜落,以至于他沒有了容身之處,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是不要擔心那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不要無緣無故地陷入沒有意

                      杞人憂天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成語,說的是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會崩塌,地會塌陷,日月星辰會墜落,以至于他沒有了容身之處,這個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是不要擔心那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不要無緣無故地陷入沒有意義的憂慮。

                      杞人憂天出自戰國初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所著的《列子》一書,那么就有了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是真有其事呢還是列子的杜撰呢?如果是后者,列子為什么要在憂天這個話題上拿杞國人說事呢?

                      咱們先了解一下杞國的建國史。

                      周武王滅掉商朝之后,重新分封諸侯,受封者主要是周朝的宗室子弟、開國功臣和前朝的直系后裔,其中就包括夏朝開國君主禹的一個后裔。大禹的這個后裔被封為公爵,得到了杞國作為封地,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因此被稱為杞東樓公。

                      周武王分封的杞國位于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一帶,是個方圓百里的小國。

                      杞國位于華北平原腹地,國內地形一馬平川,無險可守,而臨近的宋國、徐國和淮夷,尤其是最早稱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禮的徐國,屬于孔武好戰的國家或民族,經常憑借地利,居高臨下向杞國發起進攻,結果杞國一次次地陷入戰亂,生靈涂炭。

                      俗話說“惹不起還躲不起嗎?”為了保證杞國臣民的安全,杞國君主從公元前十世紀起就帶領全體百姓走上了逃亡避難之路,這一走就走出了一個多災多難的杞國。

                      杞國君民的第一次大遷移走的是這樣一條路線——他們離開河南杞縣,東行進入山東省,經過三四百里的艱苦行程后,在滕州一帶暫時安定下來,滕州當時屬于魯國的附屬國邾國。

                      公元前九世紀后半葉,即引起國人暴動的周厲王在位時,杞國再次遷移,這次的主要方向是北上,從滕州到達了三四百里以外,屬于泰山山區的新泰,當時這里接近魯國的北部邊境。

                      歷史進入春秋時期后,杞國又發生了兩次重要的遷移,一次是于公元前647年,從新泰向東北遷徙到濰坊市昌樂縣附近,當時昌樂一帶稱為緣陵。一次是于公元前544年,從昌樂再次東遷,到達濰坊市坊子區境內,當年他們的目的地是齊國的附庸淳于國。

                      咱們先插播一下關于周代遷移的信息。

                      公元前800年左右,孔子的先人在宋國受到殘酷迫害,不得不逃到北方的魯國,這才有了作為魯國人的至圣孔子。

                      公元前672年,陳國公子田完為了擺脫國內的政治斗爭,不遠千里前往齊國避難,為三百年后的田氏代齊埋下了伏筆。

                      春秋末年,越國重臣范蠡擔心越王勾踐猜忌迫害,于是選擇功成身退,北上來到齊國做了隱士,后來又南下魯國經商,造就了陶朱公的歷史佳話。

                      為什么魯國和齊國會成為避難者的第一選擇呢?

                      魯國的開國君主是周禮的創立者周公,魯國歷代君主都是周禮堅定的奉行者,生于魯國的至圣孔子所倡導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魯國外交政策的體現。

                      齊國的開創者是有長者之風的太公望,即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他和他身后的很多齊國君主,比如齊莊公、齊僖公、齊桓公都主張扶弱抑強,協調諸侯,齊桓公更是憑借“尊王攘夷”成了天下共尊的盟主。

                      正因為齊國和魯國在當時有著上述表現和特殊地位,杞國君民才會先遷到魯國,后奔往齊國,但他們的遷移并未到此為止。

                      大約半個世紀后,杞國君民被迫再次遷移,又回到了魯國北部一帶,最終在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滅亡。

                      縱觀杞國歷史,從公元前十世紀起,幾乎每個世紀都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遷移,夸張一些說,五百年的時間內,杞國君民不是在遷移的路上,就是在準備遷移,這恐怕就是杞人總是憂天的原因,他們擔憂的其實不是天會不會塌下來,他們會不會被砸而死,而是天會不會刮風下雨,他們會不會被困在遷移的路上。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憶江南

                      免責聲明:本文章由會員“劉俊”發布如果文章侵權,請聯系我們處理,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于本站聯系
                      <address id="v5f1t"><meter id="v5f1t"><dfn id="v5f1t"></dfn></meter></address>

                      <nobr id="v5f1t"><i id="v5f1t"><em id="v5f1t"></em></i></nobr>
                          <font id="v5f1t"></font>

                        <font id="v5f1t"><ruby id="v5f1t"></ruby></font>

                          <listing id="v5f1t"></listing>

                            <dfn id="v5f1t"><ruby id="v5f1t"><form id="v5f1t"></form></ruby></dfn>

                                <dfn id="v5f1t"></dfn>

                                <progress id="v5f1t"><b id="v5f1t"><strike id="v5f1t"></strike></b></progress>

                                  <font id="v5f1t"></font>

                                          国产成人h片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