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滅的番號 永不磨滅電視劇全集完整版免費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王雪振、康哲 責任編輯:康哲
別了,我的番號!
■王雪振 中國軍網記者 康哲
一
今天,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宣布:中央軍委決定,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番號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團軍。調整組建新的集團軍,是對陸軍機動作戰部隊的整體性重塑,是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邁出的關鍵一步,對于推動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日日夜夜,一個個細節在變化:陸軍集團軍指揮機關的參謀干事們,給呈送的電報蓋上新的公章;印著老番號的連隊登記本,也換了新的封面……往昔一個個熠熠閃光的番號,如今結束使命、走進歷史。老番號悄然隱退,承載著無數軍人眷戀不舍的深情。
號角激越,軍旗飛揚;浪涌浪奔,潮流鼓蕩。陸軍集團軍番號“辭舊迎新”,再一次成為軍改熱點。
番號,一支部隊的生命和象征:番號在,部隊在;番號調整改變,部隊換羽新生。番號,這個軍人最為看重的標識,承載著光榮夢想,寄托著壯懷激烈,蘊含著奮斗犧牲,深深地融化在軍人的血脈中。
別了,我的番號!當老番號走進記憶,陸軍集團軍伴隨著新番號的啟用,已經開始了新的征程。革故鼎新,承載著新的使命與希望。那些曾經的番號,作為一個時代印記,寫入厚重悠長的軍史,同時也化為堅固的基石,為中國陸軍振翅高飛提供著恒久的支撐。
番號改變,但精神永不磨滅……
二
番號,從來不是冰冷的數字或字符。回望崢嶸歲月,番號的更迭和改變,濃縮了一支部隊的光榮歷史。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身穿舊軍隊軍服、領系紅領帶的起義部隊打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這就是我軍建軍之初最早使用的番號。在那個開天辟地、風云際會的年代,各地起義軍也紛紛打出“工農救國軍”“工農討逆軍”“工農革命軍”等番號,以鮮明的旗幟揭竿而起。
192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工農革命軍”統一改稱“紅軍”,后又定名為“中國工農紅軍”。此后,各地紅軍分別進行整編,紅軍師以上部隊番號前冠以“紅”字,如紅四方面軍、紅一軍團等。自此,這支矢志開創新世界的隊伍,有了更加鮮明的本色和血染的風采。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工農紅軍服從抗日統一戰線大局,摘掉八角帽和紅五星,換上青天白日帽徽,將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下屬部隊也紛紛按照新的編制啟用新的番號,馳騁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戰場。
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從1946年9月起,我軍正式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央軍委于1948年11月1日頒發了《關于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這是我軍第一次在全軍范圍內統一番號,編列了20個兵團、70個軍的番號,并實行跨戰略區作戰,以鐵流萬里不可阻擋之勢,奔向解放的戰場,奔向祖國的邊疆。
新中國成立后,歷經多次大規模裁撤整編,許多番號撤銷改變,陸軍部隊也脫胎換骨。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百萬大裁軍”之后組建集團軍,陸軍加快機械化和信息化復合式發展,20年間集團軍數量由24個精簡到18個,如今又進一步精簡到13個,許多戰爭年代威名赫赫的番號陸續走入歷史。
歷史是無聲的見證。部隊番號的改變,從來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和名稱變更。改變的背后,是我們這支軍隊不斷變革圖強、不斷浴火重生的深深足跡。
三
當曾經熟悉的集團軍番號消失在我軍編制序列,一些網友也心存疑慮:“那些響亮的老番號,說沒就沒了,有這個必要嗎?”
有人拿出了美軍騎一師的例子。組建以來,這支歷史悠久的美軍部隊身經百戰,雖然現如今一匹馬都沒有,卻番號依舊。先進如美軍都不改番號,我們為什么要改?
誠然,不改番號是對傳統的一種傳承,但傳承傳統與不改番號不能劃等號,這兩者沒有必然聯系。不改番號是傳承的形式之一,但精神的傳承并不只有保留番號這一種形式。
以美軍為例,如果只看到了騎一師的番號不變,未免一葉障目。自建軍以來,美軍從一支民兵性質的武裝發展至今,軍制、架構、規模、編成、裝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陸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逐漸縮減,至今留下來的部隊已經很少,許多戰功赫赫的部隊都被撤編了。許多舊番號消失了,一些新番號誕生了,歷來注重改革的美軍,消失和新設的番號可謂多如牛毛,一切都服務于改革的目標。騎一師的前身是華盛頓組建的第二騎兵團,但第二騎兵團后來曾改成了第五騎兵團,番號從“二”變成了“五”。
番號,說到底就是一支部隊在編制序列中的編號。恩格斯早在120多年前就指出:“現在未必能找到另一個像軍事這樣革命的領域。”信息時代,在新軍事變革浪潮沖擊下,軍隊改革成為常態,要改的東西實在太多,只要需要改,什么不能改?
另一方面,改了番號,也不意味著扔掉了傳統。當年,中國工農紅軍將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有些老兵最初想不通:跟國民黨反動派打了那么多年,現在反倒成了國民黨的部隊了?但實際上,人民軍隊依然是人民的子弟兵,番號變了,精神不變,本色不變,打仗還是一樣勇猛。
一支真正忠誠于自己傳統、忠誠于偉大信仰的軍隊,或許會對曾經的番號充滿感情,但絕不會因為留戀過去、留戀外在的形式而放慢革新的腳步。最大的傳承,是軍魂的傳承,是勝利的傳承。
不變,是一種堅守;變,是一種新生。
為了勝利,我們愿意改變。
四
然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每一個軍人,都有兩個名字刻骨銘心:一個名字是父母給予的姓名,一個名字是祖國賦予的番號。
一支部隊的番號,和每一個曾經聚攏在它的旗幟下的士兵,總是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動人情結。生命里如果有過當兵的歷史,都會對自己部隊的番號懷著無限的敬意。
前些年,已88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兵安傳培因衰老而記憶力嚴重退化,從1數到10都十分費力。讓人意外的是,當人們詢問他的當兵歷史時,他竟然脫口而出一串數字:“20軍60師179團1營2連……”
番號,看起來只是一組普通的數字,但是與這組數字相關聯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卻讓它們變得不再平凡。老兵安傳培的故事絕非神話,他記著部隊的番號,是因為這組數字上面承載著戰火硝煙、槍林彈雨、血海刀山。
發生在老兵安傳培身上的動人故事,軍人很熟悉,大多數人可能很陌生。然而,一名崇尚榮譽、珍視歷史、不忘初心的老兵,總能得到大多數人的理解和尊重。如今,在網上留言跟帖中,一位退伍老兵說一聲“38軍萬歲”,會得到數以千計的點贊和響應;道一句“我是鐵軍傳人”,會收獲無數褒獎和贊揚。
曾憶否?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中,當八路軍第115師、晉察冀軍區、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新四軍第一師、新四軍第一支隊……書寫著那些早已不再使用的部隊番號的戰旗,由受閱的英雄部隊莊重擎舉,在天安門前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震撼了多少國人的心靈!
細細思考,那些點贊和響應,那些褒獎和贊揚,那些追憶和緬懷所指向的,其實是番號背后那一個個奮勇犧牲的身影、那一個個純真熾熱的生命、那一個個以身許國的傳奇。“萬歲軍”不是靠番號“萬歲”的,真正“萬歲”的是一支部隊戰勝一切對手、不畏一切強敵的英雄氣概!
可以說,一個個士兵的光榮與夢想,賦予了我們這支軍隊許多番號獨特的魅力和光華,而又因為這魅力和光華,一支部隊才擁有了精神與力量的積淀,賡續了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永不磨滅的兵魂和永不磨滅的番號,簇擁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旗幟永遠向前。
當融入軍人血液的舊番號退出了建制序列,曾在這些番號的凝聚下摸爬滾打的我們,難免會心有不舍。但這些番號并未消失。它們永遠鮮活在光榮的軍史里,鮮活在每一名士兵的記憶里。它們英雄的基因依然存在于新組建的每一支部隊里。正像碳元素的不同排列組合,可以構成石墨,也可以構成金剛石;士兵不同的排列組合,也構成新質的方陣,催生出新質的戰斗力。
啟用新番號,今天的中國軍人行進在先輩的目光里,肩負著制勝未來戰爭的千鈞重擔。
五
歲月流逝,精神恒久。
今天,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步伐加快邁進,部隊的番號變了,軍人續寫榮耀的舞臺也變了。
那些年,曾有一名叫“許三多”的士兵,在告別“鋼七連”的時候熱淚長流。很多人正是通過《士兵突擊》這部電視劇,理解了軍人對番號的感情。
今天,更多的“許三多”告別老番號,相信他們心中多了一些沉穩,多了一些篤定。甚至,還多了一些盼望和暢想。改革,將重塑每一支部隊,也將重塑每一名軍人。全新的番號,全新的軍旗,全新的陣容,只能產生于全新的時代。
當一名軍人,穿一回戎裝,是很多人都有的履歷。但是,不是每一名軍人都能身處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美國影片《巴頓將軍》的開篇中,巴頓將軍面對他的士兵,有這樣一段名言:“30年后,當你坐在爐火邊,抱著你的孫子坐在膝上,他問:爺爺,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了些什么?你總不能說——呃,我在路易斯安那鏟糞……”
生逢變革,猶如身在戰爭。所不同的是,戰爭的對手是敵人;變革的對手是自己。
自勝者,方能勝敵。軍人生來為戰勝。
為了勝利——
別了,我的番號!
來了,我的新生!
新的歷史,需要我們用新的勝利書寫
■錢宗陽
七十一到八十三,一串嶄新的數字,一個全新的起點。
我軍歷史上,曾使用過從一到七十的大多數番號。新調整組建的陸軍13個集團軍,全部啟用新番號,原先18個集團軍的番號沒有一個被保留下來。
當18個承載了我軍光輝歷史的集團軍番號消失在編制序列,一些網友頗為不舍:“那些響亮的老番號,說沒就沒了,有這個必要嗎?”
有人拿出了美軍騎一師的例子。組建以來,這支歷史悠久的美軍部隊身經百戰,雖然現如今一匹馬都沒有,卻番號依舊。先進如美軍都不改番號,我們為什么要改?
誠然,不改番號是對傳統的一種傳承,但傳承傳統與不改番號不能畫等號,這兩者沒有必然聯系。不改番號是傳承的形式之一,但精神的傳承并不只有保留番號這一種形式。
以美軍為例,如果只看到了騎一師的番號不變,未免一葉障目。自建軍以來,美軍從一支民兵性質的武裝發展至今,軍制、架構、規模、編成、裝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美國陸軍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逐漸縮減,至今留下來的部隊已經很少,許多戰功赫赫的部隊都被撤編了。許多舊番號消失了,一些新番號誕生了,歷來注重改革的美軍,消失和新設的番號可謂多如牛毛,一切都服務于改革的目標。
番號,說到底就是一支部隊在編制序列中的編號。恩格斯早在120多年前就指出:“現在未必能找到另一個像軍事這樣革命的領域。”信息時代,在新軍事變革浪潮沖擊下,軍隊改革成為常態,要改的東西實在太多,只要需要改,什么不能改?
陸軍集團軍數量從18到13,不是簡單的減法,而是對陸軍機動作戰力量的整體性重塑。從七十一開始,全新的番號,也意味著人民軍隊開始了一段新的征程。新的番號,是一種無形的鞭策:過去的勝利再輝煌,也只屬于過去,決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裹足不前;新的榮光,需要新一代中國軍人用自己的汗水和鮮血鑄就。
當然,改了番號,不意味著扔掉了傳統。當年,中國工農紅軍將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有些老兵最初想不通:跟國民黨反動派打了那么多年,現在反倒成了國民黨的部隊了?但實際上,人民軍隊依然是人民的子弟兵,番號變了,精神不變,本色不變,打仗還是一樣勇猛。
有網友說,“七一”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日子,新的番號從七十一開始,或許是一種巧合,但又何嘗不是在昭示:我們這支軍隊,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無論改革怎么改,都不會改變忠誠于黨的政治底色。
一支真正忠誠于自己傳統、忠誠于偉大信仰的軍隊,或許會對曾經的番號充滿感情,但絕不會因為留戀過去、留戀外在的形式而放慢革新的腳步。最大的傳承,是軍魂的傳承,是勝利的傳承。
不變,是一種堅守;變,是一種新生。
為了勝利,我們愿意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