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務上限 美國股市與美國債務上限
5月財經新勢力
搜索獨家文章,抄襲搬運必究!
(有看到抄襲搬運的讀者朋友也請幫忙舉報一下,原創標簽只有在搜索平臺。感激不盡!)
這是熊貓貝貝的第1777篇原創文章
全球經濟和金融領域最為關注的一個核心事件,終于迎來了確定性的走向:
歷時數月的美國債務上限危機,在兩黨持續“討價還價”之后終于迎來收場。
美國東部當地時間3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關于聯邦政府債務上限和預算的法案,暫時避免美國政府陷入債務違約。
該法案暫緩債務上限生效至2025年年初,避免了美政府陷入債務違約的現實風險,規避了美國政府停擺的可能。
該法案暫緩債務上限生效至2025年年初,并對2024財年和2025財年的開支進行限制。該法案還規定了收回部分未支配的預算撥款、對某些聯邦福利項目實施更嚴格限制等內容。這是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第103次調整債務上限。
表面上看,曠日持久的美債上限鬧劇終于告一段落,但是,無論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美債風險都未消減,如今的政策依然是治標不治本,這顆“定時炸彈”仍然是個威脅。
雖說這場“鬧劇”暫時結束,但危機遠未結束。
數據顯示,目前美國國債總額約31.46萬億美元,未償國債占GDP的比重從2019年底的106%上升至2022年底的120%以上。逾31萬億美元的巨額債務,美國政府應該如何償還?
近期拜登政府前經濟顧問達利普·辛格表示,美國白宮和國會的爭論會產生“長期的創傷影響”,將美元“置于危險之中”。
的確,眼下除了債務,還有更多危機正在靠近。
一邊是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走向的不確定性;
一邊是當下美國國內高利率的經濟環境;
一邊又是債務上限突破以后,新增的債務可能給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和風險;
……
從鬧劇,到灰犀牛,全世界都知道滔天洪水即將到來。
這篇文章,既算金融知識普及,也算對全球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分析,將基于對美債上限突破這件事的原理分析,結合當下全球經濟現實,對2023年這一輪美債上限突破以后,可能帶來的沖擊,影響,還有風險,進行一次有深度,有態度,有專業,有依有據的專題討論和分析研判。
關注動向,把握本質,看清主線,研判趨勢,指導行動。
本文已反復自查合規,不碰紅線,語言平和公允,不帶價值導向。
內容有依有據,分析理性客觀。
硬核內容,錯過不再。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
PS:
-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并且需要進行思考。
- 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
- 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么大路貨,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夠帶來輕松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這篇文章在其它資訊平臺被看到,不用懷疑,就是抄襲搬運,厚顏無恥)
圖片來源:搜索圖庫
1
美債上限突破,新的債務增加,意味著什么?
2023年6月,隨著美國總統拜登簽署暫緩債務上限法案,籠罩市場多時的擔憂陰影也暫時散去,但為了充實TGA賬戶,財政部即將大量發債,這意味著更大的“麻煩”可能已在醞釀。
因為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壓力(得益于美國政府揮霍無度),實際上,美國的財政部已接近“彈盡糧絕”,舉債迫在眉睫。
作為美國財政部當家一把手,耶倫老太太,其實對于本輪美國債務上限的突破,表現得最為積極主動,上躥下跳,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
美財長耶倫(圖片來源:搜索圖庫)
數據顯示,6月1日,周四財政部的現金余額降至僅228.92億美元,達到了2015年10月的水平。
財政部周五在一份聲明中說,截至5月31日,財政部僅剩330億美元的特別措施來幫助維持政府賬單的支付。
今年6月美債到期規模為1863億美元,下半年共有1.57萬億美元國債到期。
圖片來源:網絡
從債務缺口簡單測算,債務上限突破以后:到第三季度末,財政部的舉債規模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大量流動性將會被“吸回”財政部。
預期已然明朗,美國財政部準備在未來6個月出售至少1萬億美元的新債。
現在的問題是,誰會來接這個盤?
當然,這個問題之前,更重要的一個前提影響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美債上限突破,對應的就是美國政府又能擴張債務規模,發行新的國債,這個動作,意味著什么?
其實原理非常簡單:
向市場賣新債券“搞錢”,不就是向市場“抽血”嗎,本來美聯儲就在“抽血”,財政部發新債,萬一消耗了流動性,怕是又要發生3月份硅谷銀行那樣的銀行危機了。
甚至有機構估計,發新債對經濟產生的影響等同于美聯儲加息25個基點。這看起來是個大事了。
圖片來源:網絡
美國債務上限突破,意味著美國需要繼續透支國家信用,用國庫券在全球環境中換取美元回到美國國內經濟環境,繼續那套廢紙換美元,擴大債務規模,全世界最大的龐氏金融騙局游戲。
大規模的現金,將被美國政府和財政部回收,市場和經濟環境里面只有國債,那大家還玩個啥?
由于預期供應會增加,收益率已經開始上升。
短期債券收益率在最近幾周已經大幅上升,兩年期國債收益率周三收于4.548%,較一個月前觸及的年內低點上漲逾0.8個百分點。10年期國債收于3.782%。
圖片來源:網絡
美國銀行業承擔的壓力正在不斷增加。
大型銀行被要求通過與政府達成的協議競標美國國債,這些所謂的一級交易商可能實際上被迫為TGA(美國財政部一般賬戶)的補充提供資金。
與此同時,在地區性銀行危機后,監管機構正尋求提高銀行的現金緩沖,而客戶則在尋求收益率更高的替代品,銀行存款已經出現下降。
此外,美聯儲正在收縮其資產負債表,進一步從市場中抽走流動性。
存款外逃和債券收益率上升,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銀行被迫提高存款利率,這對規模較小的銀行而言可能意味著高昂的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動性驟然收緊的預期下,美聯儲6月加息的預期已經微弱——因為緊縮已經以另一種形式發生。
圖片來源:網絡
簡單總結一下:
美國在2023年年中這一輪債務上限突破,從本質上看,就是典型的風險推遲,矛盾轉移和拖延的做法,而對應的效果,其實是和美聯儲的加息有異曲同工的共鳴的,那就是美國政府,通過增發的國庫券,以美國國家信用保證的回報率,從全球金融和經濟環境中,抽取流動性。
而且,從效率和效果上來看,發行債券吸收流動性,要比美聯儲加息更為直接兇猛。
美債上限風險的暫時解除,對應著新一輪的全球經濟和金融領域的流動性緊縮。
圖片來源:搜索圖庫
2
債務上限延后,美國發債潮到來,將帶來哪些必然的影響和沖擊?
當下,美國因為3月份硅谷銀行的事還歷歷在目,美聯儲加息問題也還沒有定論,財政部卻要發新債向市場搞錢,全球投資者包括金融市場,對于趨勢明顯,隨時有可能發威的“流動性危機”就顯得格外敏感。
接下來,美國政府萬億美元級別“新債”會不會造成新一輪危機?
關鍵就要看,最終接盤美國新發國債的角色,是誰了。
第一種情況,如果如市場預期,大部分新債發行是短期國庫券的形式。
如果買這些新債的“錢”是來自貨幣市場基金,那么情況就是:這些基金原來是購買美聯儲隔夜逆回購工具,現在只不過是轉而購買新發的短期國庫券,對市場流動性產生的影響是有限的。
簡單解釋,就是自產自銷,國債沒有進入全球金融和資產市場,那么影響的只是美國國內的流動性,對于美國的中小銀行而言,無異于新一輪類似于硅谷銀行那種流動性壓力考驗。
對全球經濟和金融沒有影響,但是對美國國內經濟管理和貨幣環境會造成壓力,雖然是最理想的結果,但是顯然對于美國來說不是最優選擇。
第二種情況,如果購買這些短期國庫券的錢是來自銀行存款人,也就是說,本來存在銀行的錢,被取出來去買短期國庫券,那么就會減少銀行體系的流動性。
本來美聯儲就在“收緊”流動性,儲戶又大規模地從銀行提取資金,就會造成銀行準備金的大幅消耗。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么是有可能引爆一次“流動性危機”的,繼而又會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沖擊,股市又將大幅波動,韭菜又得遭殃了。
這種情況,會影響美國的核心資產和金融市場表現,加大國內經濟風險,顯然不是美國想要的結果。
第三種情況,也就是全球其他國家和經濟體,愿意購買美國的新國債。
這種情況對于美國來說是最理想,也是最想要的,但是本質上,就意味著美國將國內的債務壓力,通過國債銷售,轉移了出去,并且從全球經濟環境中,抽取了流動性。
美國的國債,在美國國家信用沒有崩盤以前,可是全球無風險資產的代表,是優質金融資產的象征,但是這種資產是無法代替美元為全球貿易和經濟活動,提供流動性的。
做生意的,誰會用不具名的借條進行周轉?何況這借條,還是全村最大的流氓和無賴寫的欠條?
但是從美國的角度來說,這是最理想的情況,用欠條換錢回來花,還能順帶和加息一樣實現全球收割和刺破一些境外資產泡沫,左手賺錢,右手為華爾街資本提供抄底機會,豈不是美滋滋?
三種情況,都有可能,所以,從美國自身的利益和追求角度出發,一輪圍繞美國新增債務去向問題的全球博弈,實際將成為接下來必然的動向。
而對于很多國家和經濟體,特別是我們的祖國中國,這種博弈,就是要面對美國動用一切手段,威逼利誘,想通過新增國債,轉移自身債務風險的壓力。
圖片來源:搜索圖庫
3
趨勢研判:從本輪美債上限突破出發,折射了當下全球經濟博弈怎樣的現實和未來?
分析到這個程度,大家應該能從本質出發,看出一些實質性的問題了吧?
美聯儲加息,抽取全球美元流動性,收割全球來填補疫情三年帶來的經濟損失,結果國內因為流動性引發了銀行業的危機。
這加息還想繼續,理論上是很難了,又遇到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如果從理性,靠譜的角度來說,美國應該怎么做?
那就是停止加息收割動作,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較低的利率規則,去解決和消化債務,保證美國經濟和貨幣的健康和可持續運行。
但是理論是一回事,現實情況是,美國寧愿演鬧劇突破債務上限,并且美聯儲還有可能繼續進行加息,繼續對全球進行流動性抽取收割動作。
這一輪美債上限突破,就驗證了美國對于全球的收割意圖和主線,并沒有改變。
說明什么問題?
前有拱火俄烏沖突,后有強硬暴力加息,幾輪收割,并沒有達到美國收割的預期。
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在于,美國最想收割的中國,和鐵刺猬一樣,無從下手,無功而返。
最為關鍵的戰略主線任務沒有實現,美國又怎么可能調整策略?
本質上,這就是中國和美國之間,正在進行的一場“死亡憋氣游戲”。
美國不顧風險和影響,突破債務上限,實際上就是一種飲鴆止渴的作弊手段,目的還是為了在和中國正在進行的這場憋氣游戲里面,能撐更久的時間;
而對于中國這邊來說,承受著國內經濟緊縮,資產和金融市場持續壓力,以及貨幣政策和經濟手段被高利率美元鉗制的考驗。
按照當下中美耐力比拼的現實情況,以及美國的策略主線來看,幾個可能后續趨勢走向:
從短期來看,金融環境將收緊。
明明分析,債務上限提高后,美國財政部將大量發債以補充一般賬戶(TGA)資金(美國政府在美聯儲持有的儲蓄賬戶),這會進一步抽走美元流動性,尤其是銀行體系中的流動性。目前TGA賬戶余額處于歷史低位,基于美國財政部對于財政收支的測算,未來幾個月財政部預計將抽走1萬億美元以上美元流動性。
從中期來看,再度發生此類危機的概率仍然較大。
當前債務上限制度與美國財政形勢的不匹配日漸凸顯,美國財政失衡、兩黨博弈加深、美國信用體系不牢的長期趨勢仍在延續,預計2025年大選前后和未來幾年再次發生美國債務上限危機的概率仍然較大。
從長期看,美國政府“以新債換舊債”的方式不可持續。
隨著美國財政債務的不斷積累,調整國債利息支付優先級排序、以美債違約轉嫁財政壓力的風險提升,美國信用體系和國際金融穩定面臨著挑戰與風險。
對于美國不可持續的債務和貨幣政策現狀的改變,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條件:
第一,要么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和經濟體先爆雷,然后美國就具備策略調整的可能;
第二,要么美國國內經濟和金融市場,因為當下的策略主線,在中國前面就爆雷了,那么美國也不得不進行策略調整。
本質并不復雜,別看臺前臺上玩的話,各種套路手段你來我往,本質上就是這么一個經濟邏輯。
中國是想打開門好好做生意的,美國是做生意的收益已經無法滿足日益膨脹的債務需求,所以脫了西裝準備搶劫。
大家都是穿鞋的,誰踢死誰不好說,所以,就看誰能耗的更久了。
圖片來源:搜索圖庫
寫在最后:
美債上限突破,和中國有什么關系,會帶來哪些可能的影響?
當然,作為200多年全球金融系統和經濟環境中構筑霸權的美國來說,在比拼耐力這件事上,還有很多后手:
比如說2019年9月,美聯儲推出了一項向銀行提供現金的安排,這一機制幾乎立即降低了利率,現在作為一種永久性保障措施存在,幫助維持美聯儲對利率的控制。
此外,美聯儲也可以通過調整ONRRP的條款,促使貨幣基金將資金用于購買短期國庫券。
……
壓力很明顯,就給到了全世界,而作為美國頭號收割和針對的中國,對于這樣的壓力,體會和感受,尤其明顯。
中國作為國家來說,對外制造業和貿易順差,對內房地產和政府債務,GDP要增長,順差帶來的增量,是完成經濟循環和持續增長的關鍵。
美國通過對全球流動性的引導和抽取,實際上就必然會對中國外貿出口的需求產生直接的遏制,再疊加美國聯合盟友針對中國的產業鏈替代和遷移行動,以及一系列在地緣政治,經濟貿易上的圍追堵截,客觀來說,對于中國國內的經濟環境而言,帶來的持續影響,鉗制效應,以及壓力沖擊,非常明顯。
2023年以來中國國內經濟環境,各行各業,資產領域,金融環境,是個什么現實情況,就不用展開多說了,而以上分析,實際上就是對這種現實對應的成因,進行的一個討論和解釋。
美國債務又一次突破上限,很現實,說明美國鐵了心,寧愿頂著“殺敵1000,自損800”的成本壓力,還要和中國在經濟層面,進行耐力比拼。
這是事實,也是現實。更是當下的真實。
當然,中國國家也在做好防御的同時,積極主動的謀求在經濟和對外貿易上破局的可行辦法。
但是有一個邏輯是不會改變的:美國要么先國內爆雷,或者真正意義上改變對于中國的態度,從意圖掠奪和霸權搶劫,轉向真正的攜手合作,如果繼續延續當下這個策略主線,那么對于中國當下國內經濟,金融市場,資產領域的壓力,包括對中國貨幣政策以及刺激手段的遏制和鉗制情況,就很難短期得到扭轉和改變。
這就是憋氣游戲的精華所在,大家都不好受,就看誰先認輸。
綜上,2023年6月,美國政府的債務上限風險得到了解決,但是對于全世界,包括中國而言,新一輪的壓力,挑戰,還有沖擊,也隨之而來。
現在大家或許能夠對中國國家的“政策定力”,有更好的理解了吧?
雖然當下中國國內經濟壓力現實存在,但是美國那邊都還沒有爆雷和風險爆發,我們這邊有些東西,急不來。用@六爺阿旦的話來說,那就是:
美國都還沒出事,我們著啥急?
真正的博弈和殘酷的階段,可能還沒有真正到來,但是放心,你我,都將成為這一場世紀博弈的見證者,親歷者,以及記錄者。
拭目以待,保持定力,支持國家,才是正途。
以上,就是對美國債務上限最新動向,進行的一次專題分析和研究討論內容,和各位讀者朋友們,進行一個交流和分享。
圖片來源:搜索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于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
交個敢說真話,會說實話,善于觀察的年輕人朋友,可好?
原創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本人
實力原創,搜索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