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羽欠念什么 歙的取名寓意是什么
【作者簡介】
張景芬,筆名景雰,山東文登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山東大學教授,專攻中國哲學史和文化人類學。
景芬解詞(一)“翕張”
膠東人說某人張狂或顯耀自己曰“翕張”,“翕”被讀做第三聲。“翕”之原意為“起”,從文字的象形意義看,“翕”是“合羽”二字之合成,指鳥將羽毛合攏,然而“合羽”如何“起”呢?因為“鳥將起必斂翼也”,“斂”即合或收,鳥要起飛必先收緊翅膀,這是“合”與“起”的辯證關系。
“起”也引申為鳥張開翅膀之“張”,翕張,即閉與開。據說孔雀開屏是為了與它類比美。比如動物園內的孔雀,看它的人越多,穿著越艷麗,越能激勵其開屏,是為“張”;反之,若人員稀落,無“風頭”可出,孔雀便興致索然,收緊翅膀,是為“翕”。《老子》:“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三十六章)講的是翕與張、弱與強、去與舉、奪與予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荀子·議兵》:“代翕代張,代存代亡,相為雌雄耳矣。”講的是軍事辯證法。《論衡·死偽》:“本不病目,人不撫慰,目自翕張,非神而何?”是王充引用論敵的發問,以堅持唯物論,說明目之翕張,乃形與神之“偶應”,并非真的有神在。
翕張,即收合與開張,詞意并未特指開合之程度,更不含褒貶。可是膠東人在對這個詞匯的長期使用中,有揚棄,有曲解,終而將其弄成了一個貶義詞。所謂揚棄,即隱“翕”而顯“張”,收合的意思被言語磨滅了,唯余下開張之意;所謂曲解,“翕張”乃一中性詞,無有褒貶,內中并無價值制斷,然而膠東方言將其作為一個貶義詞,意思是張揚、顯擺、招搖等,類似于青島方言中的“張癲”。
“翕張”一語長期被誤用,終而成為意不逮詞的流行語言,乃在于口語同文字之間的剝離,始作俑者抑“翕”揚“張”,且將后者擴大化,變異而成今日流行的意思,而“百姓日用而不知”,口耳相傳,代代如是,“漸漸的不甚了然起來”。我日與膠東人相往還,說起xi zhang一詞,無人不曉,但也無人知道如何寫,僅止于口耳。假如孟夫子活至今日,必云“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孟子·萬章上》)按理說,“翕張”作為方言的正確使用,首先應該讓“翕”字復活,與“張”對應,以臻完整,不能只“淪落”為一個口頭上的“副詞”;其次,民眾慣習對“張”意膨脹的部分,應該與前者合解為收放無度,恣意開合,不能只偏向作張揚、顯擺、招搖解。但是,文化不是是非,而是事實,既成的語言定式是強大的,尤其是民間的口頭語言,慣習已成,難以阻擋,只能雅、俗并行,文、質雜糅,任社會生活去自然選擇。
本文由西園書畫院作者張景芬先生原創,在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