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猶豫的近義詞 毫不猶豫類似成語
成語“一毛不拔”形容一個人非常吝嗇。實際上,“一毛不拔”的本義蘊含了豐富的思想,甚至能在歐洲啟蒙運動中找到共鳴。
“一毛不拔”出自《孟子》。孟子以此描述楊朱的思想。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孟子·盡心上》)
楊朱主張“為我”,是戰國初期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即使只拔自己的一根毛,就能讓全天下得利,楊朱也不愿意做。這樣看來,楊朱實在是冷血自私至極。
但是,這種自私自利的思想,如何能風靡天下?
《列子》中也記載了一個楊朱“一毛不拔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是楊朱和墨家學派的一次正面交鋒。
楊朱(生卒年不詳),戰國初期哲學家
一天,墨子的弟子禽滑厘向楊朱發難:“如果先生拔掉身上的一根毛,就能拯救這個世道,您愿意這樣做嗎?”
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列子·楊朱》)
楊朱回答:“這個世道不是一根毛能拯救的。”
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列子·楊朱》)
顯然楊朱認為,這個問題很荒謬。禽滑厘又追問:“如果拔一根毛真的能救世,您愿意拔嗎?”楊朱干脆不搭理他了。
禽滑厘出門后,見到了楊朱的弟子孟孫陽。他問孟孫陽:“剛才我問楊子,如果拔一根毛就能拯救天下,他愿不愿意拔。楊子沒有回答我,這是什么意思?”
禽滑厘(生卒年不詳),墨子弟子
孟孫陽反問道:“如果有人愿意給你一萬金,代價是傷害一下你的皮膚,你愿意做嗎?”
禽滑厘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愿意!”
孟孫陽又問:“如果有人砍掉你的一節胳膊,然后給你一個國家,你愿意砍掉胳膊嗎?”
禽滑厘一下子被問住了,沉默了很久都沒能回答這個問題。
孟孫陽這才向他解釋:“一根毛看起來很微小,但它也是胳膊等肢體的組成部分。人的身體是由肢體構成的。因此,一根毛發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是不能輕視的。”
按照楊朱的觀點,個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人的身體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因此不能為了身外之物傷害身體。即使是一根毛,也不能傷害。
從尊重個體生命的角度出發,楊朱提出了他的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綱領: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列子·楊朱》)
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受到傷害,其他人同樣也不想受損。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準則,就是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和生命。
在理想社會中,人們既應該“一毛不拔”,免受任何傷害,也不能損人利己,傷害他人利益。只有所有人都不會受到傷害,天下才能真正地得到拯救。
《呂氏春秋》將楊朱的學說概括為“貴己”。《淮南子》說楊朱:
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氾論訓》)
楊朱的“一毛不拔”并非自私自利,而是尊重個體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不因外物傷害自己,又要尊重所有人的生命,不侵害他人。
2000多年后,英國啟蒙哲學家洛克在《政府論》中指出,個人有三項不能被侵犯的基本權利——生命權、財產權和自由權。洛克以此為構建理想社會的一條基本原則。這一思想與楊朱的思想不謀而合。
約翰·洛克(1632-1704),英國哲學家,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