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別稱有哪些 中國別稱有哪三種
“中國”的別稱有:中原、天朝、華夏、瓷器之國、絲綢之國、茶葉之國、神州、九州等。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有四大別稱即:神州、九州、華夏、中原。今天小編就對這四個別稱做下簡單的介紹。
1、神州
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鄒衍的人說:“中國名為赤縣神州。 ”后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
古代中國對于天非常的敬畏,所以中國的皇帝也被稱為“天子”,既然有了天地造化萬物,當然就需要神化,因此中國被稱為神州。
2、九州
根據《尚書·禹貢》記載,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后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是指九州地域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關于“九州”的說法一直以來是爭議頗多的,迄今為止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山海經》之中所記載的,是黃帝劃分了“九州”;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大禹,但是現在普遍地認為第二種說法更具說服力,因為當時大禹為此還特地打了九口“大鼎”。后來大禹也開創了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為了方便治理天下,他把天下劃分成九州,并且令每個州的州長都獻上青銅,鑄成了九只大鼎,天下九州的名山大川都刻在大鼎之上,而這九鼎都集中在夏朝的都城,成為了帝王的象征,所以才會有“問鼎天下”的說法
3、華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華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之一。
4、中原
中原一詞最早出現于《詩經》,意思是原野,原野之中。原意中并未指定確切地理方位。“中原”一詞最初只是“原野”之意。第一次指定“中原”地理方位的是《尚書·禹貢》。《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名“中原”。
狹義上,中原指河南一帶。先秦時期已有雒邑(今洛陽)、陶(今山東定陶縣)為天下中心的說法;隨著華夏族向周圍遷移,其活動范圍擴大,古代豫州被視為天下中心。廣義上,中原指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大片地區,或指黃河流域。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秦朝 、西漢、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后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單是中國的別稱就蘊含了這么深的文化底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