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懷古 京口北固亭懷古必考句
南宋著名詩人辛棄疾,出生于被金人占領的中原。他畢生都在為抗擊金兵、恢復中原而疾呼和斗爭。但是,在主和派占據優勢的朝廷,辛棄疾的主張一直無法實現。年輕時辛棄疾曾參加義軍打擊金人,也曾手刃叛徒。步入仕途后,他的抗金建議屢遭無視,他的豪邁倔強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辛棄疾
于是,這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便把一腔愛國熱情,抒發于他的詞作之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1205年前 ,辛棄疾六十六歲時。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對當時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做法感到憂心忡忡。他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朝廷的重視,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思今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詞中佳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bi)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直譯:
江山已歷經千古,再難尋覓到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風靡一時的英雄人物卻早已在風雨流逝中不復存在。斜陽照著綠樹,這個看似尋常的巷陌,聽說是寄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想當年,劉裕曾經率領大軍北伐,氣吞山河如猛虎一般。
元嘉年間劉義隆(劉裕兒子),想學當年封狼居胥建功立業,可惜因為倉促北伐戰敗,落荒而逃。我來到南方四十三年了,遙望中原,依然記得當年揚州路上的烽火硝煙。哪里能夠回首啊,只見拓跋燾當年的行宮外,百姓在那里盲目祭祀,烏鴉在雕琢祭品。有誰能問一句:廉頗老了嗎,飯量如何?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賞析:
京口北固亭,是鎮江的一處古鎮。當年孫權曾在此建都,南朝宋武帝也曾遷居至此。所以,辛棄疾在此想起他們的豐功偉績,又想到如今的金兵占據中原,禁不住懷古追今感慨萬千,寫下這首抒發情懷的詞作。
上片:作者回顧歷史上曾經在京口地區英勇作戰的英雄人物,并發出感慨。隨著歷史潮流變換,如今再也難有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一切都已作古,無論是舞臺歌榭還是英雄的傳說,都隨著風雨流逝消失了。一個綠樹掩映的尋常小巷子,當年曾經是大英雄劉裕住過的地方。當年他可是指揮大軍北伐,決勝千里不可一世呢。
下片:作者轉而回顧失敗者,以及如今的中原境況,發出了自己無能為力的悲鳴。劉裕的兒子劉義隆也想建功立業,如霍去病那樣封狼居胥。可惜他倉促北伐,輸得一敗涂地。作者這里是有所指的——告誡當權的韓侂胄不要像劉義隆那樣。作者又回想自己到南方已43年,還記得當年走過揚州時的烽火狼煙。只見當年北魏皇帝拓跋燾的行宮前,百姓在盲目祭祀。最后,作者長嘆道:有誰來問過我,廉頗老了還能吃飯嗎?
通觀整篇詞作,作者通過追思古代英雄戰事,歌頌了孫權和劉裕,以及拓跋燾等歷史上在京口一代建功立業的大英雄。同時也鞭撻了劉義隆這種不自量力,倉皇北伐的失敗者——這里是映射當朝的韓侂胄。最后,作者對自己決戰金兵,收復中原的英雄抱負一直未能施展,而發出“廉頗”式的悲鳴......
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總之,這首詞寫得悲壯蒼涼,情深意重,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壯志未酬的無限感慨。讀來令人感同身受,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