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幾號 陰歷陽歷轉換查詢
始知身是太平人
夾路桑麻行不盡
布谷聲中夏令新
紛紛紅紫已成塵
宋·陸游
初夏絕句
立夏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寓示著夏季的開始。立夏節氣一般在谷雨后的15天,即在陽歷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開始,2023年的立夏是在5月6日。
立夏物候
立夏節氣常在農歷四月,又有“四月節”之稱。立夏物候有三:初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立夏到了,田間的螻蛄在夜間鳴叫,大地上可以看到蚯蚓在翻松泥土,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成立。
立夏時節,氣溫升高,萬物繁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
立夏習俗
防疰(zhù)夏
立夏之后,暑濕的夏季就到來了,這時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要防“疰夏”,立夏的許多習俗也由此發展而來。疰夏是夏季小兒易發的季節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怠惰嗜睡、眩暈乏力、心煩多汗、飲食不佳、低熱不退等癥狀。
明代嘉定地區,有在立夏日向鄰居討點麥子做飯吃的習俗,萬歷《嘉定縣志》卷二記載:“立夏乞鄰家麥為飯,云食之不注夏。”崇明地區立夏日吃的更加豐富,有謂“吃七青”,即草頭燒餅、青殼鴨蛋、青麥仁、青蠶豆、青梅、甜菜、海螄。奉賢地區防疰夏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在立夏這天,不準孩子坐門檻,民間習稱“立夏坐門檻,疰夏睏床榻”。
野米飯
立夏時節,飲食原料也比之前要豐富的多,蠶豆、竹筍、草頭等等,都是時令食物,《論語》有“不時不食”之說,立夏更是有著獨特的飲食習俗,如吃“野米飯”“草頭餅”。
舊時立夏燒“野米飯”,孩子們三五成群、興致勃勃在野地里,分工合作,有人看風向、有人挖洞做灶,有人撿柴火,有人摘菜洗菜,有人安鍋燒飯。飯里面一定要放上時令的青蠶豆、筍等時令蔬菜,有條件的還可放上碎肉等。燒熟后大家分著吃,多余的帶回去給家人吃。有些鄰居家沒人來參加燒“野米飯”的,還會來討一些留給小孩吃。
草頭餅
上海地區在立夏節氣還會吃草頭餅,各地叫法有所不同,做法也略有差異,但主要原料就是草頭和糯米粉。草頭餅在金山叫“草頭塌餅”,在崇明叫“草頭燒餅”,在松江叫“草頭攤粉”,在南匯叫“攤屑”,在嘉定叫“草頭攤粞”,在青浦叫“菜莖塌餅”。《青浦縣志》記載:“家家戶戶用金花菜(即草頭又稱苜蓿)和入糯米粉,油煎成餅而食,稱菜莖塌餅。”
懸秤稱人
立夏中午還有“懸秤稱人”習俗,男女老幼比稱體重,謂可免“疰夏”,這也是孩子們感覺最有興味的游戲。傳統的做法就是在村口的大樹上懸一大秤,秤鉤上懸掛著一只四腳朝天的長凳。秤砣要往外捋,只能增重,不能減重,如此便會不怕炎熱,長壽健康。
稱人的時候,先是稱孩子,因為孩子們覺得好玩,性子急,一個接著一個,爬上凳子,雙腳懸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稱老人時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稱姑娘時要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稱小孩時要說“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立夏稱人本是一個遍及男女老幼的集體項目,現在各地大多已消失,部分地方還有為小孩子稱體重,不涉大人,且程序簡易了。
節氣寄語
立夏之后,天氣漸趨炎熱,體現著一個“火”字,各種焦躁、厭煩等“上火”病癥也愈發突顯,因此立夏需“以靜養心,戒躁戒怒”。古人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涵養靜氣不是墨守成規、無所作為,而是審時度勢、積極有為。面對復雜問題,要“每臨大事有靜氣”,做到臨危不懼、沉著應對;面對物欲誘惑,要穩得住心神,管得住手腳、抗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要有一顆平常心,正確看待個人得失,不為私心所擾,不為物欲所動,以百姓心為“心安處”,辦真事、辦實事、辦好事。
文字 | 區文旅局
制作 | 區紀委監委
編輯 | 何小燕
責編 | 何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