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官方網
億萬年地質成史,每一塊礦石都用自己的形貌特征訴說著海陸沉浮,滄海桑田,其中亦蘊藏著破解地球謎團的密碼。如今,它們因科研人的“上下求索”而漸漸蘇醒,向世人講述風云變幻的故事。
坐落于古蜀故地、天府之國的成都理工大學正如這埋藏悠遠的礦石,地心歷險,珠峰攬勝,解秘八方……那無盡的寶藏,待人一一開啟。
六秩沉積,記錄歲月輝煌
——歷滄海桑田,風云變幻
時光流淌,歲月變遷。礦石歷經億萬載沉積,蒼古而悠久,見證了地球的前世與今生,記錄了漫長地質史上的輝煌瞬間。而與祖國同行的成都理工大學同樣風雨兼程,耕耘不輟,譜寫了氣貫長虹、可歌可泣的時代贊歌——
1956年10月,成都地質勘探學院(成都理工大學的前身)在新落成的大禮堂為1551名第一屆學生舉行開學典禮。在當時荒涼的土地上,成理師生于篳路藍縷中為學校建設發展開創堅實基業,創造了“當年籌備、當年建設、當年開學”的辦學奇跡。
建校伊始,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名師匯聚于此,歷經30余年的艱苦奮斗,建成了我國油氣工業上游領域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奠定了具有優勢特色的地質專業和學科的深厚根基。
從創建之初的艱苦卓絕,到代代相傳的砥礪奮進,成都理工大學在數次歷史機遇和挑戰中不甘人后、敢為人先,從巴山蜀水“通達”家國天下——
1998年,地質礦產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成都理工學院協議;
2001年,經教育部批準,以成都理工學院為主體,與四川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有色地質職工大學合并組建成都理工大學;
2010年,國土資源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成都理工大學協議;
2017年、2022年連續兩輪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
如今的成都理工大學正持續完善“本碩博一體化”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8個,10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認證,獲批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引進6個院士工作團隊和創新團隊,校地共建國內領先的自然博物館和現代化宜賓校區……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這份“動地”的事業,伴隨了這所學府66載。與地質結緣的光輝歲月,串起一個個閃亮的寶藏,映照出時代光芒。
上下求索,躬身山原曠野
——經時間洗禮,褪去風塵
“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他們獻出無盡的寶藏。”當國家發出有力的號召,錦繡大地上,一代代成理人以躬身山原曠野,奮戰地質一線的實際行動,向祖國發出回應。
懷抱著為國家勘探地質、開采礦藏的使命,成理人踏遍祖國山水,在世界屋脊、戈壁沙漠、崇山峻嶺,追尋沉淀在時間長河里的寶藏。
“天當被蓋地當床,朝霞夕陽作衣裳;踏平坎坷成大道,我為祖國找礦藏。”面向國之所需,數名成理地學先驅拓荒先行——
石油地質專業創始人,我國西部第四紀冰川研究的先驅李承三教授繪制了我國第一幅河流地貌圖;
第一代工程地質大師張倬元教授步行進藏,繪制了我國第一幅川藏路線地質草圖,開啟了青藏高原地質探索之門;
第一代沉積地質大師劉寶珺院士和曾允孚教授出版我國第一部《沉積巖石學》教材;
第一代石油地質大師羅蟄潭教授開創了我國稠油火驅強化開采之路、開創了油層物理研究方向;
第一代放射性地質大師金景福教授出版我國第一部《鈾礦床學》教材……
作為地質工作者,他們甘坐“冷板凳”,勇闖“無人區”,戰嚴寒,斗酷暑,風餐露宿,四海為家。即便如此,為了祖國,為了科研,他們仍然一次次出發。據不完全統計,以成理教師及校友發現或命名的新礦物數量多達60余種,歷經風雨而生生不息的奮斗精神一直流淌于成理人血脈之中。
國家的號召,青春的回響。66年來,成都理工大學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了26萬余名棟梁英才,“不甘人后,敢為人先”的進取精神、“窮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治學理念和“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優良傳統激勵著他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1959屆校友、被譽為“珠穆朗瑪一青松”的鄔宗岳烈士,用生命丈量世界屋脊,在珠峰刻下了中國高度,也刻下了成理人的精神標尺。
1965屆校友,我國首支南極越冬考察隊隊長顏其德,秉承“國家榮譽和使命高于一切 ”的信念,讓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南極上空升起。
1974級校友、王成善院士連續40余年赴青藏高原野外科考,研究成果被列入“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如今年逾古稀的他又主導發起了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在通向地學殿堂的“朝圣”之路上執著跋涉。
圖源:中國科學家
1978屆校友,我國第一位藏族院士多吉校友,以“我的根在家鄉”毅然謝絕留美,學成歸國扎根西藏,攻克我國第一口地熱發電西藏羊八井開發難題。
1986級校友、海洋科考史上第一位女性首席科學家韓喜球,深耕海底資源與成礦系統數十年,在怒海驚濤中乘風破浪、為國尋寶。
66年歲月如歌,卓越的成理人燦若星河,不勝枚舉。個體微瀾匯入江潮涌動,“為祖國找礦”“地質報國”成了成理人執青春之筆,寫在祖國大地上最深情的一封“情書”。
洗盡鉛華,鐫刻科研榮耀
——顯瑰麗璀璨,熠熠生輝
當一塊塊礦石熬過了暗無天日的地底時光,等待著它的是今日洗盡鉛華,盡顯瑰麗。歷經一甲子又六載的成都理工大學把國家需要當成責任使命,把科研報國作為理想追求,如礦石般綻放奪目光彩。
以服務國家、行業、地方發展建設為己任,成都理工大學始終腳踏實地。第一個發現了中國原生金剛石,第一次考察北極地質科學,第一次在陸相湖盆發現大型凝析氣田,曾主管過我國最大的油田大慶油田,最早、最深地參與和介入了我國西部幾乎所有大型和特大型水利水電等工程建設……朝夕恪勤,不負使命的成理人,創造出無數個中國第一。
在祖國大地上,成理將科研書寫在人跡罕至的土地,將貢獻銘刻于拔地而起的重大工程。
白鶴灘水電站全貌
在環境修復領域,成理破解了地質環境脆弱區深埋長大隧道涌突水、震后世界自然遺產地修復保育等世界級難題,貢獻了九寨溝火花海生態保育的“中國方案”,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聯盟高度認可;
成理研究團隊因地制宜創新應用地質災害早期識別等技術方法,為當今世界在建規模最大、單機容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發電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山體滑坡提前預警被學界認為是世界級難題,由成理研發的地質災害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率先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該系統已成功預警了200余起地質災害,避免近萬人員傷亡。
而在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油氣地質勘探、能源開發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設中,同樣閃爍著成理的燦爛光輝。
截止今年5月,成都理工大學累計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等各項獎勵993項(次),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9項、中國專利獎金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9項……
今日,一塊塊呈現在世人面前的礦石瑰寶,正是一代代成理人立足祖國大地、攀登科研高峰、成就科學事業的璀璨憑證。
礦石之美,在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于地質人的嘔心瀝血,在于盡其用的科技光芒。于歷史回溯中,于時代眺望中,成都理工大學66載秉燭覓索,不失求變之心,不失行動之力,不失少年之志,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奮斗征程上不斷攀登!
歡迎關注&34;成都理工大學本科招生&34;搜索號,第一時間獲取關于成理的最新資訊!
文章素材來源:成都理工大學新聞網、成都理工大學官網、成都理工大學官微、成都理工大學校友會、紅星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