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是什么意思 鴻門宴的典故是什么意思
公元前206年,在鴻門這個地方發生了一件大事,宴席上劉邦項羽“把酒言歡”,演繹了一出膾炙人口的“鴻門宴”,那這段故事究竟講了什么?司馬遷在書寫這段故事時又包含了哪些深意?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劉邦一聲喝下,帶領起義軍浩浩蕩蕩攻入函谷關,進入到了關中地區,秦王子嬰見勢不妙,便連忙向劉邦投降。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劉邦并未為難子嬰,同時進城后更是和秦國子民約法三章,將面子活做的足足的。不過劉邦卻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實力不足便準備稱王
項羽
但也就在這時,項羽已在巨鹿之戰中取得大勝,進軍函谷關后,才聽說劉邦已攻陷關中,一怒之下攻陷了關隘,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劉邦即將在關中稱王,此話一出,項羽更為憤怒,準備第二天直接攻打劉邦。
當時的項羽傭兵四十萬,對外號稱百萬;而劉邦傭兵十萬,對外號稱二十萬兩人之間的懸殊之大令人唏噓
那為什么沒打起來呢?其實這事也挺逗,項羽的至親項伯連夜前往劉邦陣營,將項羽之計和盤托出,并告誡張良趕緊逃,以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但張良并未逃跑而是將此事告訴了劉邦,劉邦頓時冷汗直流啊,于是便果斷結交項羽的叔父項伯,兩人之間的關系打得火熱差點成了兒女親家
而做這一切的目的,就是希望項伯能幫忙從中調解,同時又告知項羽:咸陽城中所得的一切,將原封不動送到項羽營中,且愿稱項羽為“關中王”,項羽聽聞此事后自然非常高興,可謀臣范增卻發現了一絲端倪。他感覺劉邦此子若是不除,以后必生禍端,所以便讓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要鏟除劉邦!
那劉邦去沒去呢?大家也都知道他去了。那為何他去?是大人辦大事,大筆寫大字嗎?不不不,而是如果不去赴宴,百分百會死,如果去了,百分之五十會死,就這樣劉邦無奈只能應約前往。
而后便是我們都熟知的
鴻門宴上劉邦刻意裝慫
張良樊噲生死相隨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項伯舞劍“意在沛公”
劉邦尿遁逃出生天
可大家如果仔細想的話,項羽想殺劉邦的話,十個項伯十個樊噲加在一起也攔不住,更何況尿遁想都別想。那為何項羽會選擇不殺劉邦呢?
在三七分析看來,原因有五
其一:楚懷王先行制定的關中之約,項羽殺劉邦稱王并不占理。
其二:曹無傷告知項羽劉邦要稱王,項羽才勃然大怒,可實際上赴宴的劉邦,只是一個慫包,這就讓項羽不再相信這個“謊言”
其三:眾人皆知,項羽對自家兄弟好的過分,項伯已與劉邦交好,每日親人的“枕邊風”,那自然會讓項羽接受劉邦“誠意滿滿”的道歉。
其四:樊噲忠心護主,硬闖宴席為劉邦“表忠心”,項羽愛面,必然釋放劉邦。
其五:項羽當時雖是最強的勢力,但無來由的殺掉劉邦,必然會引起其他勢力的反感,有此顧慮下項羽不敢輕舉妄動。
所以其實在劉邦決定赴宴之時,項羽就已經放過了劉邦,而歷史的進程也就因此而改變了。同時如果你仔細讀過司馬遷老先生寫的這段《史記.項羽本紀》的話,你會發現其實這段故事人物關系混亂、漏洞百出,可是為何司馬遷老先生仍舊不惜筆墨,描述的是繪聲繪色、精彩絕倫呢?這其中自然也有著他的深意
總結起來來說,劉邦的從諫如流,讓他在為人處世上占盡上風;而項羽的高傲自大、剛愎自用,也間接的展示了一個不合格的領導人物。你的人品、格局、眼光是否好,才是你能否成大事的首要原因
感謝司馬遷老先生對后輩的啟迪!
好了,我是三七
以史為鏡,以史明志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