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是什么意思 網絡語言下海什么意思
互聯網總能定義一些詞匯,從之前的“給力”、“hold住”到如今的“卷不動了”、“躺平”。
但這些詞,都不是這幾年來最熱的詞。
這幾年,過得都很苦,有道是“苦海有邊”,“卷不動、躺不平”。
所以,我們都祈盼,趕緊脫離苦海,也就催生了“上岸”!
圖出自網絡
起初,上岸是形容考公、考研成功后的狀態,沒想到,現在還清債務也是“上岸”,相親成功也是“上岸”,懷孕竟然也是“成功上岸”。
或許,未來會有一門專門的學科——“上岸學”。
當年的“下海”
在古漢語中,“海”被佛教用來比喻深重的苦難,“岸”則象征希望、光明的入口。
但苦難往往會和恐懼聯系在一起,恐懼又能延申到對一切不確定、無法預知事物的感覺。
圖出自網絡
因此,在現代語境中,“海”與“苦難”的關聯被弱化,而強化了其與“不穩定的環境”之間的聯系;
與之相對的,“岸”的“光明、出路”比喻義被削弱,強化了“穩定的環境”這一喻義。
在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一群人走出舒適區,從體制內辭職經商,就被稱為“下海”。
圖出自網絡
據說《中國青年報》在1984年做過一項社會調查,統計人們對各個行業的認可程度。排前三名的知道是什么嗎?個體戶、出租車司機、廚師,再往后的是服裝設計師和美發師。
也就是說,托尼老師當年可是讓人羨慕的行業,跟今天的IT碼農有一比。
圖出自網絡
為此,有了一句流行民謠:“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
在“下海”風靡一時的時候,科學家、教師、醫生,其他的就是公務員事業編了,都是清水衙門沒油水的。
據說,科研部門過節發福利,竟然只發了幾袋掛面。
所以,在那個年代,有人選擇“停薪留職”,有人選擇干脆“斷奶”。
他們往往是生活比較困苦,所以改變現狀的動力也最足,他們殺入商界后,彼此也有很多共性。
圖出自網絡
那個年代的人們文化素質不高,他們辦事兒只能全靠經驗,所以走了很多彎路,不過他們也比較擅長總結,而且有“屢敗屢戰”的氣概,所以這群人大部分現在很活躍,是諸多富二代的爹。
他們還特別重視社會關系,這甚至在重視自身企業經營之上,就比如許老板。
當初陪著香港的一群富豪打牌,讓自己的企業度過了危機。
然而,當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也越來越成熟化、法制化的時候,仍舊以過去的方式來應對今天的變局,是肯定有問題的。
圖出自網絡
所以,過去那些叱咤風云的大佬,如今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窘迫,對社會關系的迷戀,不注重服務客戶,也一次又一次地喪失掉了社會公信力。
如今,“下海”的浪潮早已過去,目前這個詞有了一種非常不友好的意思,這里不展開討論,感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
如今的“上岸”
時過境遷,當明星開始考公,國足隊長鄭智去大學當老師,“編制”又成了吃香的話題。
其實,“考公”熱并不是發端于近十年。
最早的一次,是在非典前后。那時候出現了“用工荒”,經濟受到了很大沖擊,再者隨著經濟的發展,體制內的工作人員待遇也相應得到了提高。內外作用下催生了第一波“考公”熱,作為公考培訓的兩大龍頭企業中公、華圖就崛起于這個時間段。
圖出自網絡
第二次出現在2009年左右,08年前后發生的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企業,那一年報考人數首次突破百萬。
縱然考公在這以后就開始持續保持著熱度,但在2020年以前,因為互聯網企業的強勢發展,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考公每年都熱,但還沒這幾年這么夸張。
相較于單調的體制內工作,從事IT行業的人35歲以前實現財富自由的大有人在。
圖出自網絡
2020年開始以后,一方面因為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便是互聯網企業的“滯脹”問題。
大廠裁員,小廠茍且,增長空間沒了,但還是有程序員涌入,因此“內卷”就產生了。
大家都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擔憂,薪水固定但安全有保障的體制內工作就成了搶手的香餑餑。
《都挺好》劇照,圖出自網絡
從“下海”和“上岸”的流行看出,這和經濟周期密切相關。
尤其是“上岸”,其實代表著一種逆經濟周期的現象。
這個現象,又放大了人的焦慮,結婚生子、連割個雙眼皮都“上岸”,導致萬事皆可“上岸”。
因為按照中國傳統觀念,“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代表了中國人講究在什么年紀做什么事情。
但社會節奏的加快,使得這種觀念受到了挑戰。
圖出自網絡
一方面,人的交際圈越來越廣泛,在思想和理念上都較之古人,有了質的飛躍;但另一方面,快節奏的生活,人們難免目不暇接,產生了焦慮感。
“割雙眼皮”上岸是容貌焦慮,“結婚生子”上岸是剩男剩女的焦慮。
加上,當代社會,大部分人選擇余地多起來后,一個奇特的現象是容錯率又特別低,更放大了這方面的焦慮。
曾幾何時,我們是否因為在多個offer中間最終敲定一家,你選擇的公司黃了,拒絕了的公司發展還不錯;
圖出自網絡
你拒絕了一個“舔狗”,總覺得他這樣不好那樣不好,等你終于有一天想妥協的時候,耳邊卻響起了一首歌:“愛情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所以,當考公上岸后、結婚領證后、懷孕生子后,都迫不及待宣布“上岸”,其實是說人生的一項任務完成了,我終于沒被社會前進的洪流給拋棄。
“下海”、“上岸”之后還要爬坡
不過,一個現實是,人生會經歷多次大考,卻不像考試一樣有標準答案。
當年下海的人,多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在累積財富后,有的耽于聲色,有的鋌而走險。
能夠在如今還保住晚節的少之又少。
《下海》劇照,圖出自網絡
下海,永遠是少數人的冒險,多數人的墳場。
“上岸”同樣沒有那么容易。
即便進入體制,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而且對于有志向的人來說,在一定年齡未能升遷,評上職稱,依舊會是煩惱來源;
結婚生子以后,你會發現,婚姻、教子仍然有許多常識需要學習。
圖出自網絡
難道你不記得你小時候以為“高考以后就解放了”的單純想法,這些年除了考公考研,各種職業資格證考試,你有沒有參加過?
所以,上岸之后,還有坡等著爬。
我們理解努力求上岸的人的無奈,但要明白,人生有許多任務要完成,但不能以完成任務為目的。
“下海”、“上岸”都不過是一個經濟周期的現象,看鑒君能給你的忠告就是,好好吃飯,好好讀書,鍛煉身體,與時間賽跑。
“上岸”的繼續爬坡,呆在“海里”的,等下一波“下海”浪潮。
參考資料:
大數據透析站《你卷歸你卷,我考公務員》
驚蟄青年《這屆年輕人的“上岸學”,看得我頭大》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疑問煩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