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天王 香港四大女天王周慧敏
很多人只知道四大天王是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和黎明,卻不知道為毛是他們。
今天,萬小刀聊一聊“四大天王”的瓜,一次性把這個瓜吃透。
造就四大天王的人,很有可能是一個你們沒想到的人。
一、
先說說四大天王出現之前,香港樂壇發生的一件大事兒。
80年代,粵語歌曲逐漸成為香港樂壇的主流。
張國榮、譚詠麟、許冠杰是當時的“天王巨星”。
這本應該是香港樂壇的一個黃金時代,但因為他們各自唱片公司間的惡意競爭,讓這場黃金時代草草畫上了句號。
標志性的事件,就是“譚張爭霸”。
從1986年開始,譚詠麟和張國榮的粉絲,為了能讓自家偶像坐上香港樂壇的第一把交椅,就開始互相攻訐。
在粉絲的裹挾下,譚詠麟和張國榮不得不在各大頒獎典禮上“打擂”。無論是誰獲獎,臺下都是掌聲和噓聲齊飛。
而周潤發的一句玩笑,更是讓兩人之間的明爭暗斗,達到了頂峰。
1987年,在香港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周潤發作為頒獎嘉賓。他面對臺下近乎瘋狂的譚詠麟粉絲,說了句:
又是Alan,每次都是Alan?內定嗎?政府電臺辦的,這次是真的,你以為是假的嗎?
這雖然是周潤發的玩笑話,還是讓譚詠麟十分尷尬。
隨后,上臺領獎的譚詠麟宣布,不再參加任何有音樂和歌曲比賽的節目。
為了平息事件,次年,張國榮也宣布告別樂壇。
“譚張爭霸”落下帷幕沒多久,許冠杰也在1992年宣布正式隱退。
三大“天王巨星”的先后隱退,讓香港樂壇出現“真空期”。
香港樂壇注定要向前發展,不會因為三人的隱退就停滯不前。所以,香港樂壇急需下一個領軍人物。
或者說,時代正在召喚下一個天王巨星。
而此時,四大天王的出現就不是偶然,而是一種必然。
想要脫穎而出,就得看看硬實力。
二、
張學友作為歌神,實力自然不用多說。
他出道后的前兩張專輯《Smile》和《遙遠的她AMOUR》,銷量都超過四白金(5萬張銷量為一白金,銷量統計僅在香港地區)。
劉德華雖然初入樂壇時,略有波折。但在簽約華納影片后,《真我的風采》銷量達到八百金。
黎明第二張唱片《親近你》,銷量突破10萬張。另一張專輯《是愛是緣》,獲得了十大中文金曲IFPI全年銷量冠軍大碟。
郭富城在臺灣因為一則潑水廣告走紅,隨后在臺灣出道。他前三張普通話專輯銷量均破百萬(總銷量)。而后他回到香港,發行的首張粵語專輯也破了六白金的銷量。
雖然,“四大天王”本質是一場空前成功的營銷,但硬實力始終都是第一要素。
但當時擁有這樣耀眼成績的人,也并非只有他們四人。
為何他們四人成了“四大天王”,還得追溯一下,到底是誰給他們封的這個四大天王?
三、
四大天王始于1992年,這個爭議并不大。
但對于這個出處,一直眾說紛紜。
大家普遍接受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來源于《東方日報》,一種是來源于TVB的邵逸夫和方逸華。
但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嚴謹。
早在《東方日報》之前,香港就有了“四大天王”的說法。
而網上證明是出自TVB之手的這張圖片,實際舉辦時間是在1993年。
那么到底是誰,最早提出了“四大天王”?
萬小刀整理了相關資料發現,這個說法大概率最早是來自于香港鬼才導演王晶。
1990年,郭富城火了之后,簽給了臺灣傳媒大亨邱復生。
次年,郭富城殺回大本營香港,負責接應他的正是導演王晶。
為了把郭富城人氣,迅速拉到一線水平,郭富城與王晶公司簽訂了一系列的電影計劃。
但拍電影,還是來得太慢。
于是,鬼才導演動了一個心思,準備“造神”。
在某次電影的宣傳活動上,王晶把郭富城與其他三人,并稱為“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這個稱呼,得到了香港娛樂圈和主流電臺的認可。
因為當時,香港電影有“雙周一成”,發展得欣欣向榮。但香港樂壇自從“譚張爭霸”之后,就始終處于“真空期”。
四大天王的出現,剛好能填補這個空白。所以對于這個稱呼,無論是港媒還是主流電臺,都樂于順水推舟。
走在最前頭的就是,《東方日報》那首打油詩:
“床前劉德華,疑是張學友。舉頭望黎明,低頭郭富城。”
緊接著,香港電臺廣播處長張文新籌辦了“太陽計劃”,以官方渠道,算是正式認可了這個身份。
最后,才是四人在TVB主辦的1992年度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上的那次亮相。
四人在表演結束后,從舞臺上方徐徐落下一塊寫著“四大天王”的金匾。
這塊金匾,宣告著四大天王的時代,正式開始。
四、
“四大天王”這個稱號,本質上就是一場營銷。方式也并不復雜,就是給四人打上一個標簽,讓他們更有辨識度,從無數明星中脫穎而出。
這是TVB的慣用手法。
當初郭富城參與過的“銀河十星”,到后來劉德華的“無線五虎”,都是這個套路。
后來,這個方式還被內娛借鑒。舉辦了各種類型的“大小花旦”評選。但只有《南都娛樂周刊》舉辦的“四小花旦”,也就是楊冪、楊穎、劉詩詩、倪妮,還算成功。
但娛樂圈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場營銷,能與四大天王相提并論。
四大天王的成功,除了占盡天時地利人和,背后還有無數人的推波助瀾。
有港媒,也有各自經紀公司,甚至政府電臺都在幫忙。
四大天王的成功是空前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出現,內地才有了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追星族。
他們不僅買偶像的專輯和海報,還模仿四人的穿著和發型。
劉德華的粉絲楊麗娟,還曾做出逼父賣腎、逼父跳河自盡的瘋狂舉動。
這件事情曾一度引起社會關注,側面也說明了四人的火爆程度。
他們不光影響了內地娛樂圈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香港娛樂圈的格局。
“四大天王”這個稱呼橫空出世之后,吸引了巨大的關注和流量。
很多藝人不得不依附他們,謀劃著成立新的天王。
像杜德偉就曾被稱為“第五天王”。后來譚詠麟還“冊封”過李克勤、許志安、古巨基、梁漢文為“新四大天王”,但他們都并沒能復刻四大天王的成功。
時間一長,香港娛樂圈掀起了一股“反對四大天王”的風聲。
很多人認為,四大天王霸占了香港樂壇的流量,極大壓榨了其他歌手的生存空間。
像有著“天王接班人”之稱的李克勤,就曾直言不諱地說,自己十分遺憾,沒能成為四大天王。如今,除了四大天王之外的所有歌手,都十分難捱。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四大天王雖然名噪一時,但合體次數屈指可數。
從1999年開始,張學友就拒絕以“四大天王”的名義合演。
他表示,“四大天王”這個名字內涵太窄,而且已經占據樂壇太長時間,應該告一段落了。
不光是他,隨后黎明也宣布退出香港樂壇的頒獎典禮。他還拒絕了王晶的邀請,錯過了四人在電影《超級學校霸王》中合體的機會。
黎明的決定,宣告著四大天王稱霸香港樂壇的局面,正式結束。
在那之后,四人在各自領域繼續發光發熱,十幾年來,僅有兩次合體。
一次是在2003年的金像獎店里上,四人合唱了一首《當年情》,悼念自殺身亡的張國榮。
另一次是在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的舞臺上。
四大天王整整影響了一個時代,直到如今,他們還活躍在各自的領域。
雖然劉德華曾隔空喊話三人,想一起做個節目,但直到如今都未能如愿。也不知道,以后有沒有機會看到四人再同臺。
本文作者:萬小刀,寫明星、寫八卦,有憑有據;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歡迎關注@萬小刀搜索號
搜索群星10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