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機器人遍地開花。為什么西式快餐不動
簡介:餐飲機器人正在迅速進入中國的街頭,餐廳老板渴望嘗試,精明的投資者跑進來,服務員渴望給機器人重復而枯燥的工作。西式快餐高度標準化,適合大規模產業化經營。面對如火如荼的餐飲機器人熱潮,西式快餐企業選擇原地踏步,令人驚訝。麥當勞.
餐飲機器人正在迅速進入中國的街頭,餐館老板渴望嘗試,聰明的投資者跑進來,服務員渴望給機器人重復和無聊的工作。
西式快餐高度標準化,適合大規模產業化經營。面對如火如荼的餐飲機器人熱潮,西式快餐企業選擇原地踏步,令人驚訝。
麥當勞餐廳看不到機器人,各種漢堡,或者手工制作;碧桂園千喜機器人集團的漢堡機器人,只需要10秒鐘就能制作出一個漢堡。黔西機器人集團副總經理小然說,每個漢堡的成本只有9元左右,比市場平均水平低30%,而且又快又便宜。
漢堡是麥當勞、漢堡王、肯德基等西式快餐企業的主打產品。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這三家企業,得到的回應是暫時不會考慮使用餐飲機器人。
一位相關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一方面像他們這樣的國際連鎖快餐品牌自己不提供送餐服務,大部分顧客自己拿,不上傳食品機器人;另一方面,餐飲業非常注重“效率”,嚴格控制成本。即使有好的機器人做漢堡,鑒于廚房空間有限,機器人占地面積大,也很難合理安排空間。而且這類機器人成本比較高,使用條件還不成熟。此外,機器人的使用還可能涉及到餐廳的電路改造,這也讓一些餐飲企業猶豫不決。
麥當勞,肯德基等。在中國市場雇傭數萬名員工。某企業相關人士委婉地表示,如果大量使用機器人,如何安置被替換的員工需要慎重考慮。
在投資人眼里,機器人用不用取決于成本是否足夠低,這是關鍵因素。云起資本董事總經理陳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如果在機器人生產的漢堡中,除了各種配料之外,還包括購買機器人的成本,并且所有成本都攤銷,那么每個漢堡的成本低于9元,西方快餐企業很可能會使用機器人。
普渡科技CEO張濤表示,隨著上游核心組件價格開始下降,特別是激光雷達價格從1萬元下降到100元,核心算法逐漸成熟,機器人在餐飲場景中的廣泛應用成為可能。他認為,雖然目前行業滲透率較低,但預計未來滲透率可以達到30%以上。
西式餐飲企業目前不喜歡機器人,因為不使用機器人,還承受著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壓力。
智能手機在中國的普及率非常高。在麥當勞等西式快餐店,自助點餐機往往一進門就占據最突出的位置,提醒消費者用手機自行點餐。很多店鋪只有一臺POS機和收銀機,為老人和孩子提供服務。一些餐廳的收銀員也接待來訪者迎接他們,幫助打包,提高點餐效率,但使用他們的人數并沒有增加甚至減少。
西式快餐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推廣自助點餐機和其他設備,有助于節約成本
2015-2019財年,百勝!中國勞動力支出從2015年的13.9億美元增加到18.1億美元,增長30%;人力開支占總經營成本的比率由21.59%上升至22.95%。
麥當勞同期勞動力支出變化令人大開眼界。其勞動力支出沒有增加,反而大幅下降,從2015財年的44億美元降至27億美元;人力支出占總運營成本的比例從24.09%降至22.52%。
相比之下,在2015-2019財年,海底撈的人力支出(員工薪酬)從15.7億元增加到79.9億元,增長4倍;勞動力支出占總經營成本的比重從30%上升到33.68%;海底撈的人力支出增速比百勝高!中國和麥當勞。西方快餐企業對人工成本的控制能力更強,餐飲機器人對他們來說就沒那么必要了。
在餐飲行業,無論是把人當成成本還是資本,都有很多區別;以人為本,企業會想辦法降低成本;如果把人作為企業落戶和成長的資本,企業會在人和機器人之間保持平衡,投入資源培養人才,不會盲目引進機器人來代替人。
西方快餐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張,是因為有一批成熟可靠的專業員工,而這些人才的供給使得機器人無法滿足需求;西式快餐投入巨資培養人才。
麥當勞中國今年公布了“無限青春”人才培養計劃,即從2020年到2022年,投資1億多元與100多所職業院校合作實施“現代學徒”辦學模式,試圖解決人才供給問題。
在中國餐飲企業,很多老板看重人的價值。
位于上海浦東新區的“唐云秦風”餐廳,冷皮、夾肉、手工面是這家餐廳的招牌美食。經營這家餐廳的閆海寧說,冷皮、夾肉、面條的原料都是手工制作的。請一位大師每天花300元;外面有機器做的冷面,花費也就1塊錢,但他堅持食材是自己做的,老客人吃了就能分辨出來。
距離“唐云秦風”不到200米,在同一條路上,新開了一家“Xi長安名菜”,賣類似“唐云秦風”的東西;面對激烈的競爭,工作10多年的廚師對金海寧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金海寧在大堂只用過菜機器人,他的廚房不讓機器人碰他。
未來的機器人可以制作標準化的食物。一位對機器人持樂觀態度的投資者說,機器人不能用人類精神追求的食物做任何事情。(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