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險救援無人化成為趨勢,看這些機器人如何挽救生命
不久前,上海兩名消防隊員在火災現場搶險救援時不幸犧牲,令人扼腕嘆息。而每年有許多和他們一樣的英雄,為了挽救他人而獻出生命。在昨天開幕的首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上,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成為各大參展商共同關注的焦點。在本屆展會中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各種機器人將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在搶險救援現場,替代人員去完成最危險的任務。
圖說:耐高溫消防機器人。李一能 攝(下同)
在力升高科展臺,兩臺“紅色戰車”非常顯眼,它們是本屆展覽會的“耐熱擔當”,是可以承受1000℃高溫的消防機器人。參展商告訴記者,開發這一產品的初衷就是為了替代消防員進入火場搜救搶險。
這兩臺消防機器人,一臺是偵察車,可以通過光電設備在濃煙中查清火場情況,并及時發現被困人員的位置;另一臺是滅火車,可以長時間深入火場用水炮撲滅火災。在厚重的裝甲保護下,這兩臺機器人均能在1000℃高溫下連續工作30分鐘以上,并可通過互聯網向后方傳輸火場內的信息,檢測有毒有害物質與可燃氣體。
除了滅火救援,在其他城市災害的搶險中,機器人也能大顯身手。在廣州多鈦克公司展臺,一臺名叫“大水牛”的履帶式機器人正轟隆作響,它最擅長的,是處置城市內澇。
城市內澇最嚴重的多是地道、小巷、車庫等狹小復雜地形,大型抽水車不一定能夠駛到最佳作業位置。此時身材小巧靈活的排澇機器人就可大展身手。這臺排澇機器人就和它的名字一樣,駛入水淹區域開始“牛飲”,用水管將積水快速排干。目前已經有多臺“大水牛”在廣州服役,在多次內澇搶險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展覽中的救災機器人,其實多半和生物沒有半點相似,基本上都長得像迷你坦克。但在交通通信信息集團上海公司的展位,有這么一臺和動物比較相似的機器人,那就是AlienGo機器狗。
圖說:網紅機器狗。
這款機器狗讓人看著眼熟,一問才知道,就是今年春晚上那群“尬舞”的網紅機器狗。只見它在展會現場“搖頭擺尾”蹦蹦跳跳,但在賣萌的外表背后,并不耽誤它成為一款援救利器。
參展商告訴記者,運用在搶險救援領域,機器狗就成為了“救命神器”。除了能將救援物資快速送入人員無法進入的區域,更可以搭載各種裝備,比如參展的這臺機器狗,搭載著視頻信號傳輸設備,能將災害現場的高清圖像傳輸到后方,讓搶險工作事半功倍。
除了深入災害現場,機器人還能被用于水上救援。在上海丞士機器人有限公司展位,兩臺智能水面救援機器人可以自己尋找落水者。據介紹,該設備主要用于水上作業人員的安全保障,作業人員身穿的救生衣上裝有傳感器,當落水時會向機器人發生信號,此時機器人會離開母船,自動向落水人員駛去,在第一時間完成施救,相當于能夠自主航線且非常聰明的救生圈。
在參展的搶險機器人中,最艱巨的任務莫非核事故與深海作業。在凱富博科的展位,一臺機械手臂可以輕松完成以上兩種任務。在操作員的控制下,機械臂如同人類手臂一樣靈活,而它所能工作的地點,卻是人類永遠無法抵達的“絕境”。
圖說:能進入核電站與深海作業的機器人。
例如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進入反應堆搶險的普通機器人,在巨量輻射下只能堅持10多分鐘,而若是這臺機器人出馬,至少能連續工作1個月。如果將此機械臂安裝在深潛器上,可以在6000米深的海底持續工作。出色的耐輻射與耐水壓能力,使得它能在極端惡劣環境中正常工作。
以上的機器人,可以說是人類肢體的延伸,需要通過操作員才能完成任務。但在沿峰智能消防設備展臺,一款智能消防機器人則通過人工智能,實現完全自主工作。這臺機器人長得像個大號行李箱,車頂還裝著兩挺“機槍”,看上去很是“呆萌”,但它卻是展會所有機器人中最“聰明”的之一。
據介紹,它主要用于碼頭倉庫等人員無法全天駐守的區域,小巧的身材可以乘坐電梯,來到崗位后就開始自動巡邏。在傳感器雷達的幫助下,能夠及時發現火情,并用車頂的兩挺“機槍”噴射滅火劑撲滅,將火災消滅在萌芽狀態。
參展商表示,搶險救援機器人最早都出現在國外,但近年來國內進步神速,已經逐漸趕上甚至反超。雖然目前它們還無法完全替代人類,但無人化、智能化在搶險救援中應用的趨勢已經非常明確。隨著技術升級進步,形形色色的“鋼鐵戰士”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搶險現場,代替搶險人員,成為生命安全的守護者。
新民晚報記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