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手機?業內人士:機器人將成新一代家庭服務數據入口
國人已走入人機共存的時代,從服務機器人到飛行機器人,還有可以治病救人的微納機器人,機器人正日益普遍的出現在我們身邊,帶來了更便捷的生活。
記者9月11日從世界機器人大會獲悉,與會專家與企業家為大家展開了機器人突破傳統與探索潛能的未來圖景。
飛行機器人上崗外賣物流業
“未來機器人能不能像人一樣無所不能?”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孫富春在會上向記者稱:“答案是很接近可能。”
孫富春解釋,現在的機器人技術正在不斷結合AI、感知等其他技術,雖然目前的機器人還不是“全能王”,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在機器人上的應用,像材料科學、生物科學、肌肉感知技術、AI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等,正把機器人武裝得日益強大起來。
大眾對機器人應用的未來充滿著暢想,而在不少領域,這已經漸漸成為現實。孫富春稱,目前包括飛行機器人和無人機,已經在外賣、物流、工業等領域展開實驗性探索。不過對于未來飛行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孫富春認為,相比于城市,其實飛行機器人更適用于一些鄉村與偏遠地區,這樣才能最大化其價值。
“疫情與救災等領域,甚至于高層建筑的清潔等環節,還有農業采摘、礦山開發、巡檢安防等,也是飛行機器人和無人機未來可以大展拳腳的領域。”孫富春解釋,近期翼龍無人機通過建立空中基站,在河南水災救援階段就發揮了很大作用。他表示,未來隨著飛行機器人的定位與操控精度不斷提高,甚至有望達到毫米級標準,其應用場景還將不斷增加。
微納機器人5年內可獲進展
微納機器人雖然只是微米納米尺度的微小機器人,但卻有著治病救人的潛在能力。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研究室主任、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副主席劉連慶在會上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微納機器人的進展相對較快。他表示,縱觀國際權威期刊,國內科研學者發表的文章數量與歐美發達國家已相差不遠,國內外的研究基本同步。在臨床上,國內試驗與歐美發達國家的進展也基本等同,大致都已進入到老鼠等小動物的試驗階段。
在劉連慶看來,國內外后續臨床試驗路徑基本上是狗、豬等大動物,再發展到猴子等靈長類動物,最終才能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
“今后微納機器人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是針對各種實體腫瘤的治療。”劉連慶稱:“這就包括了解決注射型微納機器人進行人體疾病治療的難題。”
不過劉連慶也坦言,微納機器人要進展到人體臨床階段還需要一個過程,預計在5年內,微納機器人有望先在大動物的臨床試驗上先取得一定進展。
對于微納機器人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難題,劉連慶分析,微納機器人進入人體后,會不會引起特異性反應、排異反應,它最終能不能被人體正常排除,都還是不小的挑戰。
“在微納機器人的驅動方面,其能源究竟應來自于磁、光還是超聲,學界也還未完全達成共識。”劉連慶解釋,此外包括生物兼容性、藥物代謝和副作用等問題,微納機器人專家、臨床醫生和藥企也應加大合作力度,盡早建立起一個綜合指標體系。
機器人替代手機成服務入口
“大家不必懷疑,我們已走入一個人機共存的時代。”優必選科技首席品牌官譚在會上稱:“雖然大家還很依賴于手機,但未來通過人機共存主動交互的形態,機器人將會成為新一代家庭服務數據的入口,我們不需要再親手通過鍵盤去互相溝通。”
譚表示,目前有觀點認為,2030年機器人數量將與人類數量等同,那時全球會有100億臺機器人服務100億人。
疫情使得無接觸式服務成為一種剛需,在譚看來,服務機器人發展的黃金十年已經開始,服務機器人也在真真正正變成大眾的需求。
譚透露,目前有報告對全球和中國服務機器人產業做出預判,到2025年,美國這一產業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則會有1500億元的服務機器人市場,具體涉及到教育機器人、康養機器人、物流機器人、檢測機器人、清潔機器人等。
不過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的挑戰也非常大。譚分析,包括技術的突破,以及市場的培育與成熟等,其難度也不校
事實上,目前中國大型服務機器人產業已經能夠達到比肩全球的水平。譚稱,目前全球相關五大機器人公司就主要分布在美國、日本和中國。其中,我國機器人企業已擁有日漸增多的專利,技術水平也在穩步提升。未來國產機器人也將更多應用于智慧園區、智慧政務、智慧機房、智慧零售、智慧防疫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