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弄錯機器人嗎?
如果你和一個機器人娃娃**,然后把它在房間里扔來扔去,你是虐待嗎?如果你心情不好,把你的機器人寵物踢下樓梯,你是一個混蛋嗎?在這兩種情況下,設備的所有者是否應為不良行為負責?
這些問題可能聽起來不真誠,但一位美國生物倫理學家認為,隨著人類越來越依賴社交機器人來陪伴和情感支持,這些問題提出了社會應該解決的問題。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倫理學家南希杰克(Nancy Jecker)在《人工智能與社會》(AI & Society)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它提出了一個挑釁的問題“我們會弄錯機器人嗎?”并認為答案是“是的”。
“我認為,我們需要質疑機器人只是為我們服務的機器的假設。制造商越來越多地以人類熟悉的形式制造社交機器人:柔軟、可觸摸、可識別的發聲、具有一定情商的反應,”Jecker說。“我們以這種方式設計它們,這樣人類就可以建立聯系。因此,我們對待社交機器人的行為也應該同樣深思熟慮。”
這篇文章說,當代西方社會傾向于將機器人視為工具,甚至是奴隸,其功能僅僅是幫助人類達到目的。這種觀點源于亞伯拉罕的宗教,這些宗教教導人類,他們優于其他創造物;也源于信奉這樣一種哲學:無論技術多么復雜,它都只是幫助人類完成任務、取得更好結果的工具。
杰克承認,有些機器人確實符合上述描述,比如裝配線上工人使用了幾十年的機器人,以及更近期的發明,如自推式家用吸塵器。這些是完成單一任務的簡單工具。
不過,杰克指出,機器人越來越多地幫助填補世界各地迅速老齡化社會的社會空白。
“核心社會群體變得越來越小,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更有可能獨自生活,而照顧這些成年人的勞動力短缺。我想到了技術熟練的護理機構和長期護理機構,它們引入了社交機器人,可以引導老年人做運動、讀故事、玩互動游戲,甚至提供情感上的親密。”
雖然不建議人們放棄或忽視人際關系,但杰克認為,西方社會有機會拓寬對人際關系的認識,從而對人類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她提到了神道教。神道教是日本的一種信仰體系,它建立在“神”(神靈)棲息于一切事物上,包括西方人認為沒有生命的物體,比如機器人。
杰克說:“在日本,人們認為機器人是有價值的。“但當日本制造商向西方國家輸送機器人時,他們卻把它們當作‘有用的’來推銷。’”
她的分析還援引了一種環境哲學,其靈感來自尼泊爾土著夏爾巴人對喜馬拉雅山脈和其他自然特征的崇敬。
“想想我們是如何與雄偉的山脈或生動的、布滿星星的天空聯系在一起的,”Jecker說。“當我們以類似的方式看待機器人時,它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有助于建立積極的機器人與人類的關系。”
機器人和寵物機器人可能缺乏意識和創造力等內在特征,也沒有讓人類更加重視它們的特殊品質。但杰克假設,人類與社交機器人之間的關系可能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這本身就證明了我們應該尊重機器人,將其視為有價值關系的貢獻者。
她說:“如果西方思想一直局限于將社交機器人視為工具或奴隸,那我們就是在傷害自己,切斷了與它們建立高度重視的社會關系的冒險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