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大數據時代人們擔憂數據外泄 但仍愿分享一切
調查發現,企業在如何利用客戶的個人數據方面并不透明,在預防濫用這類信息時也做得不夠,但這并不意味著消費者將終止其信息分享。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受訪者中幾乎沒有人認為那些要求獲得更多私人信息的公司會很好地保護其數據。57%的受訪者稱,其個人數據在社交網絡手中并不安全。
相比之下,銀行被視為信任度最高的個人信息持有者,信任度高于醫生、好友及家庭。
受訪者中,九成人擔憂其數據被盜賊利用、盜走金錢;八成人擔憂其個人數據被營銷團隊利用,成為營銷活動的目標。
澳洲聯邦銀行(Commonwealth Bank of Australia)首席信息官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te)認為該問題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他向經濟學人智庫表示:“客戶希望提高對其數據的控制。他們希望知道自己的數據存儲在哪里、哪些人知道、與哪些人分享。他們希望知道其數據的用途。”
消費者認為自己的數據并沒有得到當局保護:75%的受訪者稱,防止濫用個人數據的措施并不完善。歐盟數字專員內莉·克洛斯(Nellie Kroes)向研究人員表示,對個人數據缺乏了解加劇了這些擔憂。她說:“顯然,個人數據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透明性及復雜性。”
調查指出,盡管人們擔憂其個人數據被濫用,但并不妨礙消費者分享數據:在接受調查的758名網民中,84%的受訪者使用社交網絡;34%的受訪者稱,他們比三年前更愿意在線分享基本個人信息,持相反觀點的比例為23%。
經濟學人智庫編輯主任丹尼斯·麥考利(Denis McCauley)表示,有權獲得消費者數據并正確對待消費者數據的公司能夠獲得長期的競爭優勢。建立在信任基礎上的消費者關系有助于企業獲得更多個人數據,幫助企業超越競爭對手。
消費者對隱私的擔憂已經促使部分專家發出警告:如果隱私擔憂不能得到解決,隱私黑洞就會出現,損害互聯網經濟。互聯網經濟的基礎是能夠長期輕而易舉地獲得個人數據。
據經濟學人智庫報告,在遭到數據外泄后,只有38%的受訪者表示終止與企業的合作,表明人們對這類事件的容忍度高出專家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