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浪”基于大數據的大聯合
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一旦實現賬戶互動與數據交換,意味著把一個龐大人群的日常生活與購物消費給打包了。這也預示著,國內IT巨頭搶占移動互聯網資源的競爭將趨于白熱化。
4月29日,新浪與阿里巴巴的合作猜想正式變為現實: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入股新浪微博,占股權18%,雙方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依托各自優勢展開深入合作。網上把這項合作與交易戲稱為“阿里浪”。
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平臺與中國最大的電商平臺攜手合作,這自然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件。相關消息激起業界熱烈評議,也引起人們更多猜想。外界對雙方合作抱以樂觀態度的居多,一項調查顯示,看好這樁生意的約占75%。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新浪股價在持續兩年下跌后上漲,漲幅一度超過21%。
對于雙方來講,這項交易的戰略互補性極強,可謂各得其所。新浪微博至今擁有超過5億用戶,活躍用戶有4000多萬。這本身是極具優勢的盈利基點。然而,新浪微博目前的境遇卻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其財報顯示,去年新浪微博業務總成本為1.6億美元,而總收入只有6600萬美元,凈虧9300萬美元。苦于尋找盈利模式的新浪微博,遇上擁有豐富營銷經驗的阿里巴巴,形同注入一劑強心劑,有理由激起人們的美好想象。
阿里巴巴當然也有自己的如意盤算。此前新浪微博估值為6億美元至25億美元之間,而這次交易則將估值推高至32.6億美元。有評論認為,阿里巴巴在這次交易中顯得十分慷慨。但要看到,阿里巴巴擁有數億電子商務消費者,卻仍以PC端用戶為主。因此,在社會交互平臺與手機端用戶激增的背景下,阿里巴巴有必要加快布局,搶占先機。
事實上,阿里巴巴在這方面一直有所探索。開發手機和平板客戶端應用另說,阿里巴巴為此甚至投入巨資研發手機操作系統。但這項研發并不被看好。與其耗費巨資研發手機操作系統,和谷歌、蘋果等公司搶地盤,不如收購成熟的社交網絡平臺,“直取”終端用戶。兩者目標雖一致,但顯而易見,阿里巴巴在手機操作平臺方面,很難比谷歌、蘋果做的更專業。而借助這次入股新浪微博,阿里巴巴馬上就獲得了通往社交網絡與手機端的一個重要入口。
未來固然可以賣錢,現實利益更加誘人。那么,從這項交易雙方馬上可以得到的是什么?對于新浪微博來講,最直接的收獲就是變現,得到現金流。這除了提振市場信心,還有助于紓困。而對于阿里巴巴,看中的現實利益則是新浪微博龐大的用戶數據。在大數據時代,流量就是現金,有時候比現金來得更重要。這是一場基于大數據的大聯合。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一旦實現賬戶互動與數據交換,意味著把一個龐大人群的日常生活與購物消費給打包了。
這也預示著,國內IT巨頭搶占移動互聯網資源的競爭將趨于白熱化。阿里巴巴與微博攜手,有望打造出一個巨無霸的社交與移動商務平臺,這對百度、騰訊等IT巨頭將構成不小威脅,尤其是對在打造社交網絡一役中落于下風的百度來說,尤為如此。騰訊通過微信這一自我顛覆式的創新產品,為“后QQ時代”開辟了一條道路,直接與移動運營商形成對抗態勢。百度如何實現自己的移動互聯網戰略,這一點恐怕還須拭目以待。
當然,無論這些IT巨頭們如何合縱連橫,用戶體驗乃決定成敗的重要關鍵。新浪微博此前在盈利模式上難以施展手腳,除了營銷手段有所欠缺,其中一點就在于擔憂影響用戶體驗。如何巧妙地利用微博搭建商務平臺,這對阿里巴巴也是一種考驗。或許是看到這點,馬云在表態中強調了“健康”,而曹國偉則強調了“穩健”。根據相關約定,阿里巴巴未來可將入股比例提高至30%。這或者是新浪微博試圖在引入電子商務合作伙伴的同時,保證自身作為媒體的相對獨立性的一項安排。